做梦过年什么放鞭炮(做梦放鞭炮是什么征兆)
过年,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文绉绉的说是欢度春节。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过年是指在农历的腊月三十除夕吃团圆饭,正月初一就贺新岁了。关于过年,其实历史并不算太久,因为宋元以前的古人大都以立春为年节,到明清时才逐渐演变为农历的腊月三十为除夕,正月初一为新年。到辛亥革命以后,逐步开始使用公历纪年,从此我们中国有两套历法并存,一套为传统的农历,一套为公元纪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农历和阳历。中国人过的阳历年(元旦)只算是春节的预热,最隆重,最正式的还是农历新年。
故乡的风景
故乡的风景
我小的时候,是最盼望过年的。俗话说的好,大人盼种田,小娃望过年。因为过年有肉肉吃,还有新衣服穿。那个时代物质不丰富,绝大部分条件都不算好,平时难得吃一顿肉,即使家里办酒席,也是能省就省,一碗扣肉,除了上边的一层红肉,底下垫的都是红薯;煎的一盘鱼,底下很大可能是豆腐,因为家家户户条件就那样,大家彼此也是心知肚明的。也只有到过年了,才将养的大肥猪杀掉,这样才能有肉吃。通常夏秋时候,趁着天气好,母亲赶紧把一些破烂的实在没办法补的衣服裁成一片一片,用面粉熬成糊状一层一层的均匀摊铺在高粱杆上,糊成gebai,入了冬,家里的农活儿少,我的母亲就要紧赶慢赶的准备用gebai纳了千层底的布鞋,家里每个人都要做一双,工程量实在不小。再抽空到集市上扯几尺黑的、蓝的、花的布料,给我们兄妹三个做一身新衣服。年三十过除夕,吃过团年饭,父亲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发一双从集市上买来的尼龙袜,想着第二天就要穿新衣新鞋新袜子去走亲戚,做梦都会笑醒。
放鞭炮
鞭炮迎春。过年总少不了放鞭炮。从我记事时开始,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是最振奋人心的。我们村子里有一家鞭炮作坊,可是老板舍不得买红纸来卷鞭炮,总是到废品收购站买旧报纸来用,鞭炮炸响一地的白花花的废纸屑,大过年的还真不好看。另外可能由于质量控制不行,很多鞭炮燃放时并没有爆炸,瞎火太多,渐渐的生意就越来越差了。再后来湖南浏阳的鞭炮被父亲买来,红彤彤的一长串,燃放起来声音又脆又好听,闻着那浓浓的的硝烟味道,看着那一地的落红,像红毯,像大红绸缎子铺满一整座院子,来年的日子能不红红火火吗?
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的故乡
过年的礼品。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空手走亲戚会让人看笑话。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家里总要买十多斤白糖,再买一些空的牛皮纸的糖袋子,一斤(500克)一袋装好,再用红线绳捆扎,条件好的家庭再买一些苹果或者桔子罐头,这样礼品往往周而复始,转了一大圈还能原封不动的回到我们家里,等过完了二月初二,年算是过完了,瞅瞅柜子了放的那几瓶桔子罐头,忍不住心痒痒,偷偷拿来平口起子,撬开包装盖尝一口,那沁人心脾的甜蜜在味蕾散发,哪怕被父亲揍一顿也是值得的。
回不去的故乡
过年的时候走亲戚的交通是个大问题。那个时候公共交通不发达,一天到晚就那两班车,完全指望不上,那就不妨迈开腿。所以,从初一开始,村子门前的公路上就开始有三三两两走亲戚的人。完全靠步行走亲戚,近一些的还能一天往返,再远点就只好在亲戚家住下,第二天才能返回,于是,亲戚家就多了很多欢声笑语。由于人多,到了晚上床铺睡不下,就找来稻草,在堂屋里一铺,丢几床棉被,棉被不够的家庭,少不了去邻居家说说好话,借来几床棉被救急,大家彼此都一样,所以,一到过年借棉被也就成了必修课。
我们一说起过年,就觉得没有年味儿,只是我们现在物质丰富,生活节奏加快,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将原来浓浓的亲情像拉面的面条一样扯成了千丝万缕,再乘着过年揉搓成一团,根本就失去了原有的本真。所以,过年就成为了儿时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