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父命之的命什么意思

2023-07-17知识百科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逻辑学家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答道:“维特根斯坦。在我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听课时老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逻辑学家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答道:“维特根斯坦。在我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听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总是会有一大堆问题,总是不停地思索研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穆尔,成为著名的语言哲学家。

由此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的疑问。但是不一定能够吸引学生深入的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围绕课本内容寻找更多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问题从哪里来呢,进入信息时代,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个难题,网络上有大量优质的问题等着大家借鉴。比较常用的如知乎问答、百度问答等,只要学生讲课文关键词输入网络,相关的问题就会排列出现,经过这样的查询,学生的思维就可能被激活,也许能够产生问题,也可能慢慢知道如何提问题。而这时,学生的问题与网络上相关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任务。

问题出现时分就应该是学习的起点。但是如何引爆学生的疑问点,进而深度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呢?

今后的教学绝不是以学习知识为主体,而是尽快地转向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过去我们把教学简单定性为传承知识,这好比是我们总是拿着一把钝斧子拼命地砍树,以为获得的柴火越多,我们的未来就会越加美好。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习者的兴趣消磨殆尽,创造力不断衰减。而现在学生越来越需要的是发现铁矿,提炼铁矿,制造斧子以及未来探索更高效的方式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知识翻倍加速的背景下,传承知识、记忆知识让现代人越来越难以应对不知所措。回到核心素养、核心能力势在必然。因此引爆学生思维,回归学习过程本身,回归学习本貌,让学习慢下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未来的学习一定是问题学习和深度学习,就拿学习的《孟子》三章,其中《富贵不能淫》这一章,孟子提出了妾妇之道是以顺为正,指出了公孙衍、张仪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不过是只知道曲意顺从的妾妇之流罢了。但是在谈论妾妇之道之前,却出现了“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一句。这一句的出现,有些突兀。此时问题就出现了,这句话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呢?

此时一系列的问题就会出现。问题一,“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问题二“父命之”命之的内容会是什么?问题三,为什么将一个表意不明确的句子放在“妾妇之道”之前呢,是为了过渡么?继续往下思考下去还会有一些列其他的问题。这是就是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将疑问点变成思考点,通过引爆思维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力。

谈到研究性学习,还记得几年前,有个不知知网为何的博士。他本想打造一个娱乐圈的最高学历的人设,万没想到一场直播,他的人设竟成了教育界一大丑闻。可见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是何等薄弱。他的老师,可能也有必要为这场丑闻负点责任。毕竟老师没有教过他去哪查数据,如何查数据。言归正传,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之后,如何通过怎样的路径查找数据,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也迫在眉睫。

查找数据的路径有哪些呢,文献检索比较常用的论文网站就有知网、万方、维普、百度学术等学术网站和相关的研究书籍专著。在这些地方检索的信息相对来说更加可靠。

第一个问题,通过文献网站检索,得出答案比较容易,意思是在男子二十行冠礼时,父亲会对他进行教导。这一教导显然是一种仪式,而这种仪式显然比较庄重。这种庄重的仪式,父亲会告诉成年的儿子什么呢,放在妾妇之道前,难道是让丈夫也遵循“妾妇之道,以顺为正”么?

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必须查可靠的资料,思维点引爆了,有多大影响力,那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了。如果此时有工具资料等提供,学生能够查资料,那么学习就进入能力培养阶段,学生遇到问题,知道去查资料,并且知道去那里查数据,他的学习力就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第二个问题,“父命之”的内容为何,那就要从历史知识入手,学生需要查阅历史,看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在男人行冠礼时的礼仪内容。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即拥有治人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治人权、军权和祭祀权又怎是妾妇所能拥有的呢。并且行冠礼的过程中,长辈还有祝词,《礼仪》:“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这里面不单有着对加冠者的祝福,更有着对其未来的期许。看到这里,“父命之”的显然不是“妾妇”的“以顺为正”之道,可以肯定的是父亲的教诲一定与做一个担负家庭使命、国家责任,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

那么,“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又为什么没有将“父命之”的内容写出来呢。这就引出了我们的第三个问题,解答第三个问题,我们必须思考这篇文章论述的重点是什么,显然是通过反驳景春观点,来表达自己观点。而文段到这里,没有详细解释父命之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读书人都学礼,都应该知道行冠礼的流程与父亲给孩子寄语的内容,所以战国时期的孟子和景春对冠礼内容皆知晓明白,只是身处现代的你我不知罢了;另一方面孟子论述的重点是落在公孙衍、张仪所行之事不过是妾妇之道罢了,就没必要节外生枝,影响孟子反驳的力度与气势。同时也暗示景春虽学过礼,但是连大丈夫之道与妾妇之道都分辨不清,岂不可笑!显然这句话在这里不是过渡,而是对比,景春可谓是“丈夫”“妾妇”,傻傻风不清楚。

在研究《孟子》这一章的过程中,通过检索数据,分析整合又产生了更多的问题:

战国时期,平民百姓也可以行冠礼么?

孟子对女性为什么持贬低的态度?

古代对男子女子培养的目标各是什么?

古代女子社会地位不断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现在社会很多男子争做小鲜肉,不做大丈夫,你有什么看法?

这样一来,一个问题又可以引发更多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又将成为新的研究性课题,每一个研究性课题又可以训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这样周而复始,反复训练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

《孟子》这一章就这一个小问题,就可以引爆学生思维,运用信息媒介不断地探索、思辨,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力。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显然不仅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了研究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本程序性知识,也训练了学生思辨性批判性的思维质量。这样的教学就不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学生的学习力就会通过不断地训练,思维也会由粗糙不断变得细腻,从而有效地提升他未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简单总结一下,学习的产生需要通过问题来孕育,没有问题的种子,就无法形成有效地学习。

当学生无法提出有效问题的时候,第一步应该是模仿,看看别人如何提出问题。网络是个好东西,你可以看人世间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千奇百怪中又有那么多有趣有意的问题。通过借鉴模仿,这样可以打开学生提问的思路,不久之后,学生也会问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当问题产生以后,研究性学习就开始了,学生通过文献网站检索所需数据,阅读大量的数据,从中提取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学生的检索能力、阅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阅读大量数据之后,必然又会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思维的火花不断乍现,我们不知道大量数据在学生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接下来又会冒出怎样的想法。但是有了这些想法深入的研究下去,创新不一定产生,但学生的学习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通过提出问题(模仿他人提出问题)——掌握检索数据的路径(文献网站)——分析整合文献数据(深度学习思维加工)——创新突破(化学反应)这样一个程序化知识训练之后,引爆的可能不仅是思维,提升的不单是学习力,有可能改变我们文科教育中总是要求背诵的怪群:由死记硬背的形式记忆知识,转向通过研究大量数据多角度的理解知识。可能记忆知识已不再那么重要,研究性理解知识可能是未来学习的重要路径。

最后,让问题引爆学生思维,通过研究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