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做梦梦见芒果削皮(已婚女人梦见芒果)
京西、京北、京东北,座座大山起伏连绵。这些太行余脉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以大山为屏,以沟壑为壕,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当地群众,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7年8月,党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红军可出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1938年6月,为策应冀东人民武装抗日大暴动,以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委的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与日伪军展开顽强斗争。八路军到达冀东后,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不仅组织抗日游击队伍,创建抗日政权,还发展党组织,平谷、密云一带的抗日斗争拉开大幕。
在血与火的战斗中,平谷、密云涌现出了一大批战斗堡垒村。村民们全员上阵,与敌人英勇搏斗:他们或投身于硝烟战火;或为八路军运送物资、照看伤员;或为八路军提供情报、传递消息……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穿行于青山绿水间,与敌人斗智斗勇。
本期红迹,记者陪同您探访位于平谷、密云两地的几处红色遗迹,聆听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首首英雄赞歌。
红迹60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打不垮的鱼子山”
提起鱼子山,不少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提起京东大峡谷景区,很多人都会知晓一二。
这条风景秀丽的大峡谷,在八十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它是八路军打击日伪军的“伏击线”,同样,也是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命线:八路军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村民们也是从这里,将物资运往隐藏在大山深处的野战营盘。这里留下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诸多印迹。
在峡谷景区入口的停车场,有一座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它是那段辉煌历程的最好见证。为了迎接建党百年,这座纪念馆正在进行维护。修葺一新后,纪念馆将更好地带领人们感受这座峡谷里的红色基因。
鱼子山抗日战争纪念馆
鱼子山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平原向山地过渡带,背靠燕山山脉,与盘山遥相呼应。1938年6月,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扎根冀东时,便确定鱼子山为落脚点。经过几年的发展,鱼子山成为冀东一带的抗战堡垒。1940年9月,鱼子山建立了平谷第一个党支部:鱼子山党支部。
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地点,就在距大峡谷不远处,位于桃棚村的一个小山洞里。山东庄镇桃棚村党支部书记符宝森,介绍了当年鱼子山党支部成立的过程。
1938年6月17日,第四纵队三十四大队驻扎在这里后,一边帮老百姓干活,一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鱼子山的老百姓也开始接受抗日救国的思想,三十余名青壮年迅速建立起了这一带的第一支民兵队伍。
当时,三十四大队最紧迫的任务是攻打平谷县城。六七月份正是汛期,7月19日黄昏,民兵带着三十四大队的战士们,冒雨从鱼子山出发,他们蹚着齐腰深的水,在峡谷中的急流中穿行,冒雨奔袭至20里外的平谷县城。民兵们扛着用于登城的梯子,带着铁镐、绳子等工具参加战斗。城内的日伪军做梦也没想到,八路军雨夜“天降”平谷城。日伪军溃不成军,天亮时,平谷县城便被解放。但是后来,因为敌强我弱,平谷县城再次失守。八路军也转入敌后作战,鱼子山抗日根据地进入壮大时期。
随后,中共蓟平密联合县西北办事处在鱼子山成立,地方党建工作随即展开。在此之前,蓟平密联合县只有零星的党员,还没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1940年9月下旬,在西北办事处区委书记江东的主持下,6名党员在桃棚的这个山洞里,召开第一次支部会议,鱼子山党支部正式成立。当时支部的6名党员是:王世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于锡元、符运广、王世发和谢凤宽,还有一名预备党员符连芳。符宝森说,“鱼子山和桃棚当时是一个行政村,所以叫鱼子山党支部。”
洪崖洞——鱼子山党支部诞生地
党支部成立后,党员们以鱼子山为中心到平原区的杜辛庄、马各庄等村发展党员。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党员发展到120人;1941年底,共发展党员540余名,成立了54个支部。鱼子山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战斗堡垒。
成立党支部之后,鱼子山根据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动群众,共同抗击日伪军。村民们或支援前线,或站岗放哨,靠着集体的力量,历经艰难险阻,最终迎来了胜利。
王宝成是土生土长的鱼子山人,他从小就对家乡的红色印迹非常了解。退休后,王宝成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鱼子山抗战的史料,对于军民鱼水情,他感触颇深。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百姓支援抗战的感人故事。
军区被服厂工人在为前方战士赶做军衣
鱼子山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作战。鱼子山军民发明了“活电话”:在鱼子山上,长期有50多位村民,在东西山梁上站岗,布置11道岗哨,昼夜值班,如果敌人从南来,就口令传讯,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向村里传,从山口一直传到庄北;如果敌人从北来,就从北往南传。村民们听到报信,迅速上山隐蔽起来。
除了“活电话”,民兵还在进村路上设有关卡,两侧制高点设置流动哨。抗战初期,民兵先后多次发现大队日伪军绕道进山扫荡,民兵们向村内传出敌情后,利用地形伏击敌人,灵活和敌人周旋,为乡亲们以及部队转移赢得时间。
王宝成说,当年鱼子山分布着数千亩原始橡树林,几人粗、三五丈高的橡树比比皆是。因为敌人切断了鱼子山与外界的联系,兵工厂的生产原料供应极为困难。制造手榴弹和地雷需要大量焦炭,这些焦炭都是从唐山运来的。敌人封锁之后,焦炭运不过来,兵工厂面临停产。鱼子山军民发现,橡树木质坚硬,经过剥皮处理后,钉子钉不进,斧子砍不动,用它烧成的白炭,能顶焦炭用,可用于熔化铸造手榴弹和地雷外壳所需的生铁。就这样,为了保证兵工厂的生产,鱼子山老百姓毫无怨言,将成片的原始橡树林砍伐后用于烧炭。抗战的那几年,为了保证弹药的供应,一年四季,伐树工作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即便在寒冬腊月,寒风将伐木村民的手和耳朵都冻得流脓,他们仍然咬牙坚持。
有了兵工厂,就需要向外运输武器弹药,鱼子山的老百姓自发组建“运输队”,向外运输武器弹药。由于敌人对鱼子山的封锁,村民们只能昼伏夜出,而且必须绕开敌人的据点和封锁线,翻山越岭,风雨兼程。1944年12月,年仅15岁的王希孔和几位村民,要向密云县白马关的八路军送3500多颗手榴弹,他们在通过铁路线时,为防止发出声响,用布把牲口的蹄子包裹起来,用手把着蹄子迈过铁轨,一路小心谨慎,最终按时将手榴弹送至部队。当时有一些老运输队员这样乐观总结运输队的生活:“去一次脱层皮,去两次胆壮心里有了底,去三次练出经验筋骨皮,支援抗战胜利,历经磨难人生有益。”
正是有了鱼子山老百姓的支援,在敌人的强压之下,鱼子山根据地坚如磐石,也因此留下了“打不垮的鱼子山”的美誉。
红迹61 南山村惨案遗址
村干部在洞里坚持斗争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的南山村,在当年同样是对日斗争的坚强堡垒之一。1941年,南山村便成立了党支部,党员们向村民宣讲抗日思想、党的政策方针并鼓励大家反抗压迫,争取民族解放。
在南山村探访时,夏井良书记特意请来三位年长的村民,为记者讲述当年的历史。今年91岁的张化文老爷子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全家四口人住三间草房,一年到头吃不饱饭。“后来日本人来了,日子更难过了,这些日本鬼子抢粮、抢牲口、还烧房杀人,我家的房子就被烧了……”
南山村91岁的老人张化文(左一)
随着八路军的到来,抗日救国思想在群众中逐渐觉醒,再加上南山村党支部的成立,南山村的青壮年纷纷拿起刀枪,秘密加入游击队和民兵队伍。南山村的少年们成立了儿童团,11岁的张化文便加入其中,“当时我们儿童团有二十来个人,都年岁不大,小的十一二岁,大的十五六岁。平时跟着村里的民兵站岗放哨,去各家传个信、跑跑腿。”
1941年日伪军多次对南山村进行重点扫荡,仅1941年9月至11月期间,日伪军7次烧村,1000多间房屋成为废墟,30多位村民被杀害。提起这段历史,三位老人无不义愤填膺。为了纪念这段悲壮的历史,村里建起了“南山村惨案遗址”纪念碑,时刻告诫后人。
南山村惨案遗址
平谷区文史专家柴福善介绍,南山村惨案发生后,村民们大多离开村庄,村里只留下李俊才、高汉生等6名村干部,他们住在村北小门沟北坡山崖的一个隐蔽山洞里,坚持斗争。他们铺山草,点松明,吃野菜粥,吸吮石壁渗透的水滴,为八路军和抗日政府传递情报,坚持了近1年时间。如今,这个山洞还在,只不过周围草木繁茂,极为隐蔽,且仅有一条又窄又陡的羊肠小道,不易寻找。
红迹62 北土门熊儿寨战斗遗址
将军魂归青山
在地图上看,北土门村在鱼子山北侧,相距并不远。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两地的八路军,在大山深处,相互策应,打了不少胜仗。如果驱车从鱼子山到北土门,却是一段并不短的旅程。北土门村不大,坐落于大山的环抱之中,显得尤为静谧。村民郭金宝告诉我们,这一带森林覆盖率就高达90%,环境非常优美。
在北土门村后山的山顶上,就是北土门战斗遗址。年近花甲的郭金宝和年近八旬的北土门村老书记郭维继,带领记者沿着修缮后的台阶,拾级而上。快到山顶时,露出一片开阔地,郭金宝说,这里就是当年八路军与日伪军战斗的地方。
尽管郭金宝刚做了肺部手术,不适合大声说话,但他仍难掩激动,指着旁边一棵松树说:“大家看,这树上面有一排枪眼,这就是当年敌我双方机枪扫射时留下的痕迹。”
北土门战斗遗址之烈士纪念碑
郭金宝讲述了七十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1944年春夏之交,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冀东军民发动了夏季攻势。北土门、熊儿寨战斗便是这次夏季攻势中的一次重要战斗。八路军十三团首先向长城沿线出击,牵制敌人。5月29日,十三团在陡子峪设下埋伏,重创一部日伪军。敌伪六个讨伐大队立即围攻十三团。十三团为了牵住这部分敌人,沿着清水河川往南转移。不久,日军又纠集一千余人的讨伐大队,企图夹击十三团。6月2日,这部分日伪军,窜入北土门、熊儿寨两村宿营。十三团在团长舒行的指挥下,乘敌不备,迅速包围两村,占领附近山头。舒行在北土门九里山指挥,十三团参谋长陈云中、政治处主任王文在熊儿寨东山顶指挥。
3日拂晓,十三团一连首先袭击北土门,在战斗中,敌军一部企图占据北山,被十三团预先埋伏的一个排迎头打了回来。郭金宝说,“我们所站之处就是当年战士们埋伏的地方。在战斗中,战士越战越勇,一连打退敌人五次进攻。最后一次,只剩下三名勇士,仍坚守阵地。”
郭金宝指着东边一处绵延的大山说,十三团参谋长陈云中的墓就在那里。当年,陈云中带领二连和五连,在熊儿寨同时打响另一场战斗:熊儿寨战斗。那场战斗同样异常激烈,八路军战士与敌军展开了巷战、肉搏战,仅在熊儿寨东街口就歼灭敌人一百余人。北土门和熊儿寨战斗击毙击伤敌军五百余人,是冀东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斗。
北土门战斗遗址之烈士墓
这次战斗,在北土门和熊儿寨两地,十三团共有70名战士英勇牺牲。当地群众献出几十口板柜,将烈士遗体安葬在北土门后山和熊儿寨东山。1995年,陈云中将军去世,按照将军的生前遗嘱,将其骨灰葬在了熊儿寨东山。村民们为陈云中将军立了墓碑,在将军墓的旁边,就是当年与他并肩战斗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的墓。
红迹63 丰滦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身处绝境与敌人血战到底
提及丰滦密抗日联合县政府旧址,常和一场战斗息息相关,那就是1942年震惊平北的“臭水坑事件”。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曹友林,向记者介绍了这起事件的前后经过。
1939年11月,冀热察挺进军第六、七、九、十、十二、十三团成立,白乙化任第十团团长。1940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十团赴平北,创建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沈爽来到丰滦密,协助县委开展敌工工作。
1941年10月,日寇对丰滦密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并在丰滦密长城内外开始制造“无人区”,丰滦密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骤然恶化。11月,沈爽被认命为丰滦密联合县县长。沈爽带领丰滦密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反“扫荡”、反“围剿”、反经济封锁等一系列斗争。沈爽还和十团一起率领丰滦密地区军民选择地形隐蔽、有水有柴的地方建立军事活动站,供军队和党政机关使用。
1942年初,沈爽及十团团长王亢率领县政府机关、十团团部和伤病员就临时居住在密云黄花顶的臭水坑处。臭水坑位于密云牛盆峪西北约30里的黄花顶山中,它是群峰环绕下的一块小盆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积水坑,当地人们一直称之为“臭水坑”。这里山高路险,只有东南角一条狭窄山口可供出入,地势极为险峻。
大山深处的丰滦密联合县政府旧址遗存
曹友林说,虽然是县政府驻地,但条件非常简陋,县政府的办公地点就是用石头临时搭建起来的房子。
1942年4月8日清晨,伪满讨伐队1000余人在日本军官的指挥下,突袭臭水坑,封锁了东南面的唯一出口。此前,4月7日下午,十团接到情报,伪警察要到附近的莲花瓣一带搜山,团长王亢便带着两个排到莲花瓣去伏击敌人,臭水坑驻地内只留下1个排担任保卫。
面对敌情,沈爽紧急集合队伍,命令战士们及带枪干部保护着伤员向南突围。但唯一能出山的东南山口已被敌人堵死。沈爽命令部队且战且退,最后,在一处悬崖边,他们后无退路,前有追兵。沈爽率战士、干部与敌人展开了搏斗:有枪的用枪,无枪的用棍棒。沈爽战斗到只剩最后一粒子弹,然后举起枪,饮弹自尽,壮烈牺牲。
突袭的敌人撤走后,王亢率十团战士返回臭水坑,掩埋了沈爽及其他烈士。1944年5月,丰滦密县政府在臭水坑建起纪念碑,碑身正面书写“卫国爱民”四个大字。
1997年,密云县政府在黄花顶南边的山脚下、云蒙三峪景区里,修建了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纪念碑周围还立了几块副碑,记载臭水坑战斗始末、十团伏击日军事迹以及白乙化、邓玉芬等抗日英雄的光荣事迹。2018年,密云区政府对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进行重新修缮,并为沈爽烈士修建了一座雕塑,供后人缅怀瞻仰。
云蒙山抗日斗争纪念碑
谈到联合县政府旧址,曹友林说,即便是现在,要登上臭水坑,也非易事,需要跋涉30多里山路才能到达,有的路段还非常险峻。几年前,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曾翻山越岭来到臭水坑缅怀先烈,在山上,他们看到了一些石头房子的遗迹,正是当年丰滦密联合县政府在这里的办公地。
补白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接受日军投降
如今,在密云还有一处联合县政府旧址可供观瞻,它就是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它位于北庄镇大岭村,是一栋老式的平房,石头砌成的墙体上有大片的木窗,木质的窗棂上,贴着旧式的白色窗纸,刻满了时光的痕迹。旁边则是一栋两层的灰色小楼,上面写着: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纪念馆。该纪念馆的馆长刘瑞华,带领记者参观了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
房屋的木门、木窗以及墙体和房屋框架都是当年的模样。整座建筑有五间房,东侧两间是当年的工作区域,最东侧的墙靠山而建,与山相通。刘瑞华介绍,如果一有紧急情况,就能迅速从这里离开。西侧两间房是生活区域,还摆放着当年的纺车。
刘瑞华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承兴密一带军民英勇抗战的历史。
1938年6月,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当时,四纵主力到达密云东部后,以北庄、大城子、新城子为中心,转战于雾灵山一带。1941年春,中共平密兴联合县三区区委派工作人员来到北庄,他们不仅组建了抗日村政权和自卫军、报国会、儿童团等群众团体,还秘密发展党组织。10月,北庄、大岭、东庄、干峪沟等地成立一批村党支部,北庄村党支部是密云东部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从此,北庄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密云东部地区抗日力量的发展,严重威胁着伪满以及日军在华北的统治。1942年,日伪军在这一带制造无人区,修建武装“部落”(“人圈”),抓捕和驱赶山区民众进“部落”居住,毁灭“部落”外一切生产生活设施。为保卫家园,村民们和八路军一起誓死不离山:青壮年参加自卫军打游击,妇女种地做鞋袜补给战士,儿童则站岗放哨。
1943年7月,承兴密联合县成立,大岭村成为承兴密联合县政府的主要驻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古北口解放,承兴密县委书记李守善,在古北口接受了日军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