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女孩名字知道(胡姓女孩名字简单大方洋气)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胡,形声字,读作hú。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战国时期秦简“云梦法律”字形为上下结构,上古下月。此处,古字像牛脸正面,有角(简化为独角)有嘴(口),月(肉)表示牛脖子下的垂肉。篆文改为左右结构,左古右月,隶变后,楷书写作胡。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胡字的演变
黄牛
《说文解字》:胡,牛顄[hàn]垂也(胡是牛颔[hàn]下垂皮)。这个解释非常准确。如,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
泛化为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诗经·国风·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 zhì ]其尾(老狼前行踩下巴,后退又踩长尾巴)。如,胡袋(某些鸟类颔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猕猴的嗉囊
牛颔下垂肉挨着喉咙,借指喉咙。现在一些方言把喉咙叫做胡咙。
喉咙
喉咙是身体的一个通道,引申为城市里两边有墙的窄道,直通民宅。如胡同,死胡同。曾写作衚衕,现简化为胡同。
胡同(衚衕)
引申为下巴上的毛。如,胡须,胡子。曾写作鬍,简化为胡。题外话,上嘴唇的毛叫做须,两颊上的毛叫做髯。
下巴上的毛叫做胡,上唇的毛叫须
牛会从喉咙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似hu声。《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遮掩着嘴,发出含糊不清的笑声)。如,胡卢,胡噜。
引申为听不懂的语言。如,胡话,胡言乱语。
引申为含混不清。如,胡涂,含胡。
引申为随意说话做事。如,胡扯,胡吹,胡诌,胡缠,胡搅,胡搞,胡为,胡来,胡混,胡闹,胡编乱造,胡思乱想。
外族人说话听不懂,引申为非华夏族。如,胡人。进一步引申为外族的,如,胡琴,胡萝卜,胡笳,胡瓜,胡椒。
因为听不懂就要发出疑问,引申为疑问代词:①什么。《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何时日子能正常?竟然不顾我心伤)。②怎么。《诗经·国风·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③为什么。《诗经·国风·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胡的衍生字都与胡的本义或引申义有关(另文解读)。
或许,古胡国是最先驯养黄牛的方国(今安徽省阜阳市境内)。远古时代,此地的氏族部落对黄牛有研究,把牛脸的正面写作上古下月,后写作胡。他们以养牛为业,并以胡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他们发展壮大,建立方国,即胡国,人称胡氏。时至今日,阜阳市阜南县地城镇还把饲养黄牛作为特产,称为地城黄牛。
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地城镇
据考证,先秦归姓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一带。从商王武丁征伐“归夷”、“归伯”时算起,至楚国灭胡止,归胡前后续存了约700余年,直到南北朝时期,胡姓宗庙还在。
据文献记载,胡姓来源有:
1.源自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春秋末期,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和国人都以胡为氏。
2.源自妫姓。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妫满先受封于胡,称胡公满。后受封于陈国,又称陈公满,谥号胡。春秋末,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以胡为氏。另,齐宣王(妫姓、田氏,名辟疆)封其弟田婴于毋仰(即母乡、古无盐邑,今山东东平)。田婴后为齐国相国,遂“远本胡公,近取母邑”,立姓“胡毋”,其后裔子孙多有称胡毋氏者,繁衍发展成胡毋氏(又称胡母氏)一族,后简化为单姓胡氏。
3.源自姬姓。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国人以国为氏。
4.源自官位。①西周初,设官吏胡史,亦称簋史、胡簋史,专职掌管君王贵胄的餐饮,以及祭祀大典的牺牲。在胡史、簋史、胡簋史的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的,称胡氏。②汉武帝时设军职胡骑校尉,专职掌管驻扎在池阳(今陕西咸阳)的胡骑军队,在其军队将士中,有以军队称制为氏的,称胡氏。
4.源自古代民族。①鲜卑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②匈奴族,有后裔敕勒族人有胡氏。③五胡乱华之后,很多周边民族进入中原,纷纷改为胡氏。
5.源自改姓。唐昭宗李晔为避朱温叛乱被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他将襁褓中的第十子,托付给近侍胡三公,让他速速逃匿。同年仲秋,朱温在洛阳指使属下杀了李晔,并将其9个儿子全部缢死。胡三公很快逃回家乡徽州。为安全起见,胡三公将“皇子”取名胡昌翼。其子孙从此都姓胡。
如今胡姓人口1650多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5位。
诗曰:
牛脖垂肉称为胡,
喉音含混是胡卢。
胡言乱语听不懂,
头脑不清太胡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