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墓碑挡风水吗(为什么不让立碑了)
许世友喜欢喝酒,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他曾有句名言: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戒饭可以,戒酒不行。所以许世友被人戏称为酒神下凡,等什么时候喝够了,什么时候才能回去,乃至他死后下葬的棺材里也放都放着酒呢。
而且他还赋予酒了特殊的意义,说有酒壮胆,打起来小鬼子更带劲!
这还真不是说着玩呢,许世友在红四方面军当军长的时候,全军都明令禁止不能喝酒,但唯独他是个例外,甚至还专门配一个警备员给他背酒。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许世友越喝酒越会打仗,而且还喝不醉。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说:
“谁要是和他一样越喝酒打仗越厉害,而且还喝不醉,他也可以喝。”
全军对此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也都是因为佩服许世友的能力和酒量。也许是长年饮酒的原因,晚年的许世友被查出患了肝癌。知道自己的病症后,他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波动。因为对他来说戎马一生,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红四方面军打仗的时候,身为军长的他总是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战士们也是在他的带领下,奋勇向前;抗日战争的时候,对待日寇绝不手软,歼灭许多日军和伪军,吓得日寇听到他的名号就闻风丧胆;解放战争的时候,更是得到了毛主席全部的信任,并告诉大家,南面不论谁说什么,都统一听许世友的,并且任命许世友为“华野”九纵司令、山东兵团司令;建国之后的朝鲜战争更是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而许世友则担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并且在朝鲜战争的重要战役中打出了国人的士气和威风,迫使美国和韩国停战;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又担任西线总指挥,并且多次大胜敌军。
就是这么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战场上面对生死时没有眨过一下眼的铁血军人,也有着自己心中最柔软牵挂的地方,那就是他的母亲。
许世友戎马一生,为了革命事业更是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他也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他兄弟姐妹一共有八个人,因为幼时家贫,所以许世友比其他同龄人都要懂事得多。但天有不测风云,许世友的父亲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兄弟姐妹们也因为各种意外和横祸相继离开他和他的母亲。
最后,只剩下许世友和他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所以许世友就对自己的母亲更加孝顺。
再加上许世友年轻的时候长年在外征战,能够回家的次数更是寥寥无几,于是,心中对于母亲的愧疚更是多了几分。军队里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天夜里,大家看到许世友眼圈泛红,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于是赶紧上前询问。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许世友做梦梦到了自己的母亲。
这一辈子,许世友为了革命事业和母亲都是聚少离多。在战争年代,许世友有一次回家看望母亲,不料被人走漏了风声,还没来得及和母亲好好相聚,家里面就被匪军给包围了。许世友虽然身经百战,在外面面对再多的敌人也毫无惧色,但这可是自己的家里,身边还有自己的母亲,和敌人硬拼那肯定是不可取的。
不过母亲对于自己家里的情况比较了解,她告诉许世友,后屋南边的房子里面有一个壁洞,藏进去肯定可以逃过这么匪军的搜查。于是,许世友赶紧和母亲跑到后屋南边的房子,这个壁洞因为长年没有人用过,所以被一块大青石板挡着。好在许世友在少林寺练过,这点困难还难不倒他。
挪开石板壁洞就显露了出来,许世友则在母亲的帮助下藏了进去,这才算躲过了一劫,这个洞也被后世称之为了“臂匪洞”。
经过匪军的风波,许世友的母亲也不敢再多留许世友在家待了,虽然她很想念自己的儿子,但为了许世友的安全,她只能够忍着心里的痛让许世友离开。母亲心里难受,许世友又何尝不是,他和母亲已经是许久未见了,这次好不容易能够回家探亲,又遇上这样的事情,让他都来不及帮母亲干一点活。他只能够对着母亲深深的一跪,这一跪无需多言,是一个儿子对母亲最高的敬意。
母亲也早已经是泪流满面,许世友转过身,双眼也早已经被泪水模糊了,但是为了革命,为了人民他别无选择,只能够回到那流血牺牲的战场上奋勇杀敌,才能够换的更多家庭的团聚,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十年。
1952年,许世友当上了山东军区的司令员,这一年他专门向组织请假,请求组织允许他回家探亲。组织批准后,许世友马上拿起已经准备好的行李,马不停蹄地赶回自己的家。许世友一生都十分的低调,这时候的他已经是山东军区的司令员了,但他从来不搞浮夸主义,更是对大张旗鼓的衣锦还乡深恶痛绝。
他多次和自己的孩子强调,我们就是农民,和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民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种地,先问问我们能为国家付出什么。所以,组织派车送许世友回家,走到半道,许世友就让他们停住,弄了匹马,自己骑了四个小时才回到家。
回到家之后,许世友才发现这里早已经是物是人非,当年和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很多都成为了烈士,埋葬在了自己的家乡。而自己家他甚至都认不清在哪里了,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母亲,母亲因为整日操劳,早已是一头白发。
而此时的许世友也已经到了中年,母子二人相顾无言。还是许世友先开口叫了一声:“娘”。这个时候母亲才敢确认面前的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自己二十年没有回家的儿子。母亲颤颤巍巍地答应了一生:“哎”,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仿佛要把这二十年的思念全部对母亲哭诉出来。
老母亲不忍自己的儿子一直跪在地上,连忙说我去给你烧点热水,你快起来。但许世友却纹丝不动,就这么硬挺挺地跪在母亲面前。
在此之后,许世友又回了一次家,这一次不像前两次发生那么多事情,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竟然是这母子二人最后一次见面。这次许世友回来,发现母亲的腿脚比上一次还灵活,母亲笑着和邻居说,是因为我儿子回来了,我干啥都有劲。
许世友这一次向组织申请多休息几天,好好地陪一下母亲,因为他知道,一旦老人到了这个年纪,那就是见一次少一次。母亲知道他的想法后还斥责了许世友,说国家和人民那么需要你,怎么能让我耽误了大事呢。你呢在家休息两天就行,娘看看你就安心了。许世友嘴上答应着,可是心里确实对母亲的愧疚感更深了。
许世友的母亲1959年在老家逝世,这一次正赶上国家和苏联的关系破裂,局势很紧张。连母亲的葬礼,许世友都没有办法回去参加,只能够忍着心中的悲痛,对着老家的方向深深的磕了三个响头。母亲此时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不会责怪他,因为她一定能够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儿子。她知道她儿子此时工作的意义是为了保护中国更多的人能够老有所终。
后来局势越来越稳定,许世友把自己的工作完全安排妥当后,立马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长跪在自己母亲的坟墓旁,他后悔这一辈子只给母亲带来了担惊和挂念,自己从来没有好好的陪过母亲。老话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许世友所有的后悔都化成了母亲坟前的泪水。他脱下了军装,开始帮自己的母亲修理坟墓。
有人想要帮他,却被他制止了,他说,母亲生前我都没有好好照顾。现在她去世了,就让我这个做儿子的再尽一次孝心吧。而且他还特意交代人说:我死了之后,就葬在母亲身边。于是,他就早早的在母亲坟旁,给自己专门留出了一块空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了提倡火葬的倡议书,而我们国家的主要领导人都在倡议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唯独许世友死活就是不签字。这事还惊动了当时的高层。当时高层的意思是,他不签字也可以,人嘛总是会变得,说不定几年之后,他就会自己改变想法,在倡议书上签字。可一直到了1985年,许世友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并非是许世友顽固,而是他从心底觉得这一辈子唯独亏欠母亲太多。
他只想自己能够土葬,而且葬在自己母亲的身旁,有个照应。虽然他也知道,这些东西与科学信仰完全相悖,但人总要有个念想能够慰藉自己心中的缺憾。而生前没有陪伴母亲,便是许世友这辈子最大的缺憾。
许世友被查出肝癌之后,就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于是又旧事从提,给上级写报告,恳请上级能够批准自己土葬的申请。许世友的报告写的是字字戳心,详细述说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如何亏欠母亲,死后唯一的愿望就是可以陪伴在母亲身边,以尽孝道等等,让人看了为之动容。
报告呈交上去之后,许世友在医院也时时刻刻挂念着这件事的消息,可这个消息,许世友一直到去世也没有等来。原因无他,就是已经几十年没有人打这样的报告了,国家的开国元老也都是进行了火葬,贸然同意土葬,恐怕会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争论,也没有人敢做这个主。
许世友去世之后的难题来了,这个报告中央不批,那么许世友到底是火葬还是土葬?因为按照中国的习俗,人死了七天之内就要下葬。可是这迟迟等不来消息,让许世友的子女都非常的焦急。一来父亲去世,作为子女的都非常心痛,要尽力去满足父亲生前的遗愿;二来父亲不是平常人,虽然是自己的父亲,但更是中央领导,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
所以最终要怎么办,还是要听从中央的安排。甚至许世友的儿子许飞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中央不允许土葬,那么他只能够违背父亲的遗愿了。
就在四天后又,消息传来了,中央的批示由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带到了南京。许飞见到王震后,急忙给他要批示。但王震却说只有口头的指示:邓小平说许世友同志一生参与革命,为祖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满足他最后的请求,这也是国家应该给予功臣应有的待遇,同意许世友土葬,但是不准他办追悼会,也不准给他立碑,一切从简。
其实,“一切从简”这四个字也深得许世友的心,邓小平了解许世友的为人。他知道他不爱张扬,一生朴素,衣服是穿了补,补了穿,不到实在穿不出门绝不买新衣服。不仅他对自己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严格要求。
许光听完批示,也感觉自己胸口压了几天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他赶忙召集了自己的家人,把中央的批示口头传达了下去,大家都对这个处理方式十分的满意。
此外,邓小平还提出了几个不准,就是不准登报,不准外传,不准立碑。邓小平的这几个不准也是用心良苦,不准登报是为了防止媒体过度的宣传,因为这件事本来就是特事特办,如果一旦被媒体爆出来,那就相当于昭告天下了,那个时候社会舆论的发酵就会非常棘手;不准外传则是要求许世友的子女,对这件事情自己知道就好,不管是任何人都不要说起,也不要声张。如果没有这几个不准,那么如果为了有更多的高层领导要求土葬,怎么办,批还是不批,论功绩,哪一个都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但这个口子一旦放开,全国民众纷纷效仿怎么办,此风绝对不能助长。
我们现在在许世友的故居还能够看到一口棺材,其实这口棺材是许世友专门安排自己的儿子给自己准备的。他在越南战争之前,就对儿子交代了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死后,一定要把自己葬在目前旁边他亲自选好的那块土地上;第二是自己一定要土葬,他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死后才能好好地照顾母亲;第三就是给自己打一口棺材放好,如果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幸身亡,就给自己用这口棺材。许世友的儿子把这些事情一一答应了下来,但这口棺材最后却没用上,原因有两个。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并没有因为战争牺牲,所以棺材自然就用不上了。第二个原因是打造这口棺材只用了50块钱,而且这50块钱当时的许世友都拿不出来,这还是到了后来,把钱又重新寄给儿子的。
许世友去世之后,当时的原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为许世友悄悄定制了一口楠木棺材,他一生都非常敬佩许世友,他觉得像这么以为战功赫赫的将军,生前那么节约节俭,为了国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死后,只用一口50块钱的棺材,也未免太过于寒酸,所以自己做主,打造了一口金丝楠木的棺材给许世友。所以这口50块钱的棺材一直就没有派上用场。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许世友的葬礼极为的简单,没有追悼会,没有大批前来吊唁的人群,以为都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去世那般。许世友的子女强忍着心中的哀痛,把父亲葬在了奶奶身边,墓穴没有任何的装饰,也没有设立墓碑。
许世友的子女唯一能做的,就是将父亲的坟墓收拾得比较干净整洁,因为他们知道父亲一生爱干净,死后也一定不愿意让自己的坟墓杂草丛生。
到了1986年,这个时候,许世友葬在老家的消息渐渐地传开了,这时就有了大批民众,自发地来到许世友墓前吊唁。后来因为吊唁的人数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人提议给许世友立一个墓碑,但是由于邓小平提出过不能给他立碑,所以最后只能以个人的名义去给许世友立了一个花岗岩的石碑。
石碑的内容也特别的简单,只有: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哪怕这个碑上没有关于他功绩的任何记载,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也都不会忘记,他曾经为中国立下的那些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