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一段自述,讲他一生学习、成就的过程,共分为六个阶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大家很熟悉,尤其是其中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家经常挂在嘴头上 ,但如果让你讲出它的含义,可能就讲不明白了。下面就为大家简单分享一下这段话的意思,有不妥之处,还望多多批评指教。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说他从十五岁开始,就向往圣贤之道,有志于求学了,这里的学,是《大学》的学,是大学之道。孔子在十五岁就立下这样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能真正成为圣人,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谐。
二、三十而立。
立的是什么?不是赚钱了,买房了,开公司了,不是世俗人讲的这些,而是指圣贤人的事业,也就是道德学问这方面,到了三十岁以后,就已经成立了。十五岁有志于学的时候,就好比一颗小树苗,到三十岁的时候,就长成根深叶茂,禁得起外面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了。简单地说,就是他学成了,可以出山了,学习圣贤的志向,不会被外境环境动摇了。
三、四十而不惑。
到了四十岁,就到了不惑之年。什么是不惑?就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心中没有什么可疑惑的了。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有棱有角了,虽然依然讲究原则,但也懂得权变之道,能够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了。
四、五十而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干什么的,应该去做什么事业。我们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来世间到底是干什么的。孔子知道,干什么呢?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不但知道,也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赞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五、六十而耳顺。
耳顺,不是说到了六十岁,孔子的听觉更灵敏了,而是说任何人讲的任何话,他都能完全听得进去了,都能完全明了人家的意思了,没有执着和分别了。这个能力就不简单,我们一般人就做不到耳顺,别人夸奖我们,就沾沾自喜,别人批评我们,就听不进去了。人家为什么夸你?为什么批评你?根本就不明白人家的用意。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到了七十岁,就能够随心所欲 ,不管做什么事,都不逾越法度,不违反规矩了。《大学》中讲“知之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时候的孔子,就已经达到“安”的境界了,一切自然而然,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丝毫的造作,不起心动念,自然处在中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