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布局与风水(办公室风水摆设与布局)
今天世界各地的城市,无论规模大小,都有其地标性建筑。长安城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世界东方的中心,然而这座唯我独大的城市地标却是两座高大的木制佛塔。
公元602年,这一年是大隋朝仁寿二年,五十九岁的独孤伽罗去世,作为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她一生对外低调谦恭,对内夫妻恩爱,积极辅助隋文帝杨坚建功立业。并为隋文帝生育十个儿女。隋文帝对妻子很爱重,允许其参与朝政,她对于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功不可没,与隋文帝并称“二圣”。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都崇尚佛教,伤怀不已的隋文帝在独孤皇后去世的次年为妻立寺追荐阴福,隋文帝选定了在当时大兴城西南隅永阳坊建寺,寺名定位禅定寺。当时这里是宇文家族的别馆,而大兴城的总设计师宇文恺就是出自这个家族。
宇文恺
宇文恺在兴建大兴城时,无论选址还是建造,都融入了风水理论和周易干卦的观念,大兴城自南向北分布在六条高岗之上,象征着干卦的六爻,宫室、官署、寺观、坊巷等就分布在这六爻之上。他把皇宫建在了九二位上,而官署百司则建在了九三位,以应君子之数。而九五贵位之地,寻常人不能居之,于是宇文恺便在这里修建了大兴善寺和玄都观以镇之。
大兴城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而皇宫设于大兴城北侧中部,在地势上无法压过东南,宇文恺以“厌胜”的方法进行破除。便在大兴城东南开凿了芙蓉池,这就是后来的曲江池。
而大兴城西南的地势低洼,为了弥补地形上的缺陷,宇文恺向隋文帝建议,在禅定寺营造一座木浮图,以补大兴城的风水。禅定寺规模占据大兴城西南隅永阳坊东半部分,后来又把永阳坊北部毗邻的和平坊东半部也划给了禅定寺。
禅定寺动工后不久,杨广次子杨广次子豫章王杨暕就向隋文帝献上了一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以给祖母独孤皇后祈福。这块佛牙舍利源自乌踵国(今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斯瓦特县),是法献法师于公元475年从建康西行于阗时意外收获,最后由豫章王在接任扬州大总管时获得。
佛牙舍利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次年,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的功德,在永阳坊禅定寺的西边又建起了一座大型佛寺,取名大禅定寺。北部毗邻的和平坊西半部分也划给了大禅定寺。
大禅定寺无论从规模还是建置上,都与东边的禅定寺无二,寺内也同样营造了高大的木塔。两座寺庙的规模占据了大兴城两个坊,寺庙建制庞大,殿堂高耸,房宇重深,等同于宫阙。
禅定寺木塔是最先营造的,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开始,到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始建成,历时八载,工程之浩繁,可以想见。而后建的大禅定寺木塔也耗时五年方才建成。
建成后的两座木塔无论从建筑形制还是高度都是一致的,木塔有七层,塔高330尺,周120步,隋唐一尺等今0.294米,一步等今1.47米,两塔高约是97左右米,周回约176米左右,比今天的大雁塔高32.5米、比现存的小雁塔高53.6米。不难想象,屹立的双塔,必成为隋唐长安城西南隅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人们登高远眺的游乐胜地。
禅定寺木塔的形制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唐代的文人骚客都称这两座木塔为“阁”,想必塔形应该是楼阁式的。我们不妨可以参照一下几乎是修建于同时期的日本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中国的寺塔建筑也随着佛教传入日本。法隆寺五重塔建于公元607年,其建造年代和禅定寺木塔建造年代几乎一致,五重塔也反映了我国这个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的模式。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
五重塔高32.45米,其中相轮高9米。约为禅定寺木塔的三分之一。五重塔基座为方形周长约43.36米,禅定寺木塔的基座也是方形,周长176米,是法隆寺五重塔的4个大。五重塔的栏杆回廊和出入口都是装饰性的,进不去也上不去,而禅定寺的木塔是可以登顶和环形的。五重塔的屋檐逐层递减,底层屋檐出檐4.2米约为第五层屋檐的两倍,五重塔的底层高3米2,顶层高1.4米,每层的高度逐层递减。这两个方面禅定寺的资料缺乏无从考证和对比,不过推断一下应该也是如此。
法隆寺五重塔结构图
禅定寺作为皇家寺院,地占两坊,规模宏大,殿宇壮丽,二塔高耸,为大兴城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登临禅定寺木塔,除了可以把大兴城尽收眼底之外,更可以南眺巍巍秦岭,北揽渭河滔滔。这种登高远眺的感觉,和当今登上巴黎300米埃菲尔铁塔、日本332.6米东京塔、上海632米的上海中心、迪拜828米的哈利法塔的感受无异,古今无有不同。
登临上海中心远眺上海市
公元618年,禅定寺来一对年轻的僧侣,这便是19岁的玄奘法师和他的兄长长捷法师,他们在当时的高僧道基法师的引荐下挂单在禅定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缢死在江都西阁,李渊也撕去尊隋的外衣逼迫隋恭帝禅让帝位,改国号为大唐,而大兴城也被改为了长安城。
作为唐高祖李渊的姨夫和姨母的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他们的祈福寺庙也被这位亲戚改了名,因为隋文帝曾自立法号,称“总持”,又呼独孤皇后为“庄严”,所以大禅定寺被更名为大总持寺,禅定寺被更名为大庄严寺。有唐一代,二寺一直保持着显赫的地位。
作为皇家寺院,大庄严寺和大总持寺不只是规模宏大,而且而且殿宇壮丽,为当时京城之最。且寺内营饰华丽,寺壁多绘有名家壁画,万象纷呈,璀璨夺目。如南门外白蕃神为尹琳所画,中门外两大幅画是号称“画圣”的吴道子的弟子卢棱迦所画,大总持寺和大庄严寺的门额均为少詹事殷令名所书。这些都誉满京都。
可以想象当年玄奘法师兄弟二人漫步在这皇家寺院之内,林木丛茂,密竹翠松,垂阴擢秀,行而迷道,风景宜人。广植寺内各处的梨树,在春季梨花盛开的季节,又是何等的烂漫。
玄奘法师在长安居住时间不长,之后即和兄长一道启程去了四川成都。当玄奘法师再次回到长安已经是七年之后,26岁的玄奘法师一人从成都经荆州、相州(今河南安阳)、赵州(今河北赵县)抵达长安,这一次他住在了大觉寺。
玄奘法师来到长安的两年后,大庄严寺的大德惠因法师圆寂,大臣萧瑀奏请朝廷,建议由玄奘法师接替惠因,成为大庄严寺的住持。此时的玄奘在京城已有相当的名气,被誉为“释门千里驹”。
京城第一皇家寺院主持的位置是多少僧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然而玄奘却拒绝了这份美差,因为他有更高的志向。当年的深秋,他悄悄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行程。
多年以后,玄奘求法归来,这一次他依然没有选择大庄严寺,而是驻锡在了大慈恩寺。为了保存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唐廷在大慈恩寺营造了大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大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这便是小雁塔。至此,唐长安城便形成了西南双木塔,东南双砖塔的地标格局。
大雁塔和小雁塔
大庄严寺在长安城内的诸多佛寺中,一直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不但受到广大僧侣信徒的尊崇,也得到唐朝廷的重视。唐朝廷常在寺内举行各种法事斋会。每遇诞辰忌日在此举行祈祷祝福,皇帝也至寺礼拜游览。
唐景龙年间,唐中宗就曾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亲临大庄严寺,在寺塔上开筵席,陈伎乐,赐菊酒,宴群臣,并与群臣倡和吟诵,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大庄严寺内又珍藏着当年豫章王杨暕敬献的法门佛牙舍利,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供养佛牙的盛会。长安城的那些豪门贵族、僧俗士庶争相到寺随喜,顶戴礼拜,发愿布施,鼓乐喧天,更是倾动京师。
佛牙舍利
唐武宗灭佛运动对长安城内的佛教的打击很大,京城内的佛教寺院大多遭到禁毁,但唐武宗仍明令在长安城朱雀大街东保留大慈恩寺、大荐福寺,街西保留西明寺和大庄严寺。长安城仅留四座寺院。而大庄严寺隔壁的大总持寺未能幸免,被彻底拆毁。
唐宣宗大中七年,宣宗皇帝临幸大庄严寺,礼佛牙舍利,并登上木塔游览,不由称赞大庄严寺“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袐宇,窈窕疏通。密竹翠松,垂阴擢秀,行而迷道。天下梵宫,高明寡匹。”可见,大庄严寺尽管经历了禁佛运动,但仍保留着昔日的盛况。唐宣宗随后将大庄严寺更名为圣寿寺。
而此时隔壁的大总持寺已是香径甚侵,尚存基址,已经废毁。史料中未提及总持寺木塔,或已荡然无存。在唐宣宗敕令下,大总持寺得以重建,得以稍有恢复,但已远非昔比。
据史料记载,大庄严寺的木塔曾在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遭到雷击而起火,幸亏寺内数百僧人的及时扑救,才没有造成损失。
唐末的战乱兵火,使得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大庄严寺也未能幸免。五代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废弃长安的外郭城,仅缩守原来的皇城。而位于唐长安城西南隅的一代名寺大庄严寺,已沦落到远离京兆府城的郊野。
虽然长安城已失去往昔的规模和辉煌,但是鉴于大庄严寺在佛教界的地位,又或许是由于寺内木塔在劫后尚存的缘故,宋元时期大庄严寺得以重建,而且稍具规模。但是在元末兵火中,大庄严寺又遭遇浩劫,屹立了七八百年的大庄严寺木塔也被焚毁,彻底消亡了。
大明王朝也不曾遗忘这座佛教宝刹,在原来的废墟上又将大庄严寺重建恢复,但在明末战乱中,大庄严寺又被废毁殆尽。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时任陕西巡抚的鄂海与社会贤达等众人集资,在大庄严寺的原址主持修建了20多间殿宇,重塑了佛像,又建立了五楹大阁,使寺院又稍具规模。因原来大庄严寺内曾有高大的木塔,重建的寺院定名木塔寺。
清同治年间,木塔寺又遭兵燹。再次被毁,殿宇颓败,只剩下断壁残垣。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内忧外患,远非昔日,已无力再恢复寺院规模。同时被毁的还有位于西安城西的关中第一大寺金胜寺。
为保护西安古城的文化遗存,今天已经在木塔寺旧址上建立了木塔寺公园。一代名寺仅余清代所建砖砌三门的山门中间的门洞,还有东西偏殿和法堂的部分残存,清康熙、嘉庆年间所立的几块碑石仆伏于茂草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