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事无巨细的后半句

2023-07-15知识百科
01前几天有一位妈妈找到了我,还没打完招呼她就开始抱怨儿子的种种“恶行”。孩子已经读五年级了,个子都比妈妈还要高了,但是“他总是丢三落四,什么都要我操心”。做什

01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找到了我,还没打完招呼她就开始抱怨儿子的种种“恶行”。

孩子已经读五年级了,个子都比妈妈还要高了,但是“他总是丢三落四,什么都要我操心”。

做什么事情都要催,“起床要人催、吃饭要人催、出门要人催、写个作业要人盯着,可没写三分钟就嚷嚷着要上厕所……”

妈妈越催,孩子越拖拉,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

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孩子的问题,他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但母子俩的相处方式让我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尽管孩子的身高已经高过她了,但在妈妈的眼里他仍然是一个“宝宝”,她恨不得用自己的羽翼牢牢覆盖了孩子的一切,从早上起来穿什么衣服,到回家作业如何安排,她事无巨细,一一操心。

这样被细心保护起来的孩子,怎么会有独立安排自己生活的能力呢?

孩子做事越来越拖拉,没有自主性,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问题。

02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这是奥地利心理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儿童人格教育》中一句很经典的话。

一个什么事情都爱管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养成拖拉习惯的“土壤”。

“我不管了,反正有人帮我”

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代替孩子做很多的事情。

孩子早上不能按时起床,动作慢,就忍不住替孩子穿衣洗脸;

老师布置了手工作业,家长亲自上阵,孩子只是辅助甚至旁观;

出门赶时间,孩子在笨拙地系鞋带,赶紧替孩子系好……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我们总是一边唠叨孩子,又一边收拾“烂摊子”。

我们可以代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但代替不了他成长。一次又一次帮忙,就意味着一次又一次地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

孩子都没有机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他怎么会知道如何做才又快又好;

孩子只是看着你做手工,却没有机会亲自动手,他又怎么能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家长的一次次包办,剥夺了孩子探索机会的同时,孩子也难免会有依赖思想,他的心里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我做不做,做得慢一点也没关系,总会有人帮我做的”。

“我不快,就不快”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让父母帮忙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当他觉得父母控制太多,自己没有了自由时,他就会通过拖拉、磨蹭等方式来争取自由的空间。

你有没有发现,有一些孩子在学校或者是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拖拉磨蹭,但只要父母在身边,他们就会开始放慢速度。

孩子的这种行为,在心理上被称为被动攻击,即“表面上遵守制度,实际上消极抵抗”。

以下的这些行为就是典型的被动攻击:

● 避免任务和责任

● 父母的要求越多,完成的结果越差

● 错过截止日期

● 漏掉重要信息

● 拖延(吃饭慢、上学迟到、做事磨蹭)

● 在没有病理特征的情况下,频繁要求请病假

长期使用被动攻击的孩子,一方面会逐渐养成拖拉、磨蹭的坏习惯;

另一方面,由于情绪没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心声没有被人接纳,消极心理不断积累很容易让孩子陷入抑郁当中,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

我们总觉得孩子拖拉打乱了我们的节奏,但却不曾意识到,我们的催促同样也打乱了孩子的节奏,而这带来的后果也是我们不曾想到的。

蒙特梭利就曾说过:

当成人看到儿童的动作节奏缓慢时,会忍不住插手,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儿童。

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儿童的心理需求,反而剥夺了他们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权利和机会,甚至还会阻碍儿童的自由行动,这本身也成为儿童自然成长发展中最大的障碍。

03

一个拖拉的孩子背后,有着“爱管事儿”的父母,而“爱管事儿”的父母背后,都隐藏着可怕的控制欲。

一位妈妈和我描述了孩子写作业的场景:

“没写一会作业,就开始用笔敲敲墙,玩玩门,在椅子上东摇西晃,思考人生,当然还少不了最经典的动作:上厕所。”

一看到孩子慢慢吞吞的样子,她就忍不住要发火。

然后,我又请她描述了一下她每天工作的日常:

“到了公司,先打开电脑,倒杯水,然后回到座位上,打开word,发会儿呆。你知道思路很难找的,我就敲了几个关键词,还是没思路。上网溜达一圈儿,刷会儿手机……”

看到了吗?孩子每天写作的历程,不过是我们工作日常的复现。可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拖拉,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发火呢?因为你觉得失控了。

曾有研究表明,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

显然,在我们身边最好控制的对象就是孩子,可是在我们试图控制孩子的过程中,他用拖拉、磨蹭来反抗,让我们产生了失控感,从而会陷入“失控——操纵——更加失控”的“死循环”当中,孩子跟我们的距离也只会越来越远。

所以表面上我们是因为孩子拖拉而生气,实质却是我们因为自己对生活的失控而生气,孩子不过是个无辜的“出气筒”罢了。

04

要解决孩子拖拉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

(1)避免自我为中心,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鲁克森曾说过:“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为孩子的方方面面操心、用力,把孩子每天、每年、每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都规划得清清楚楚,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试问这样的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孩子。

家长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把主动权交给孩子,是帮助孩子摆脱“拖拉”的第一步。

就拿“写作业”的问题来说,这是孩子作为一个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在孩子完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协助,但完成的责任应该交给孩子自己承担。

每天有多少作业需要完成,先完成哪一科目的作业,是否需要父母协助等,这些都可以交由孩子自行安排,家长则只做简单的提醒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难免疏漏、犯错,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沉住气,不要批评、指责孩子,而是要告诉孩子这件事该他自己负责,所以后果也应该由他自己承担。

(2)改变说话的方式

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发高亢。所以当我们要催促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改变说话的方式。

将“赶快”变成“我希望”

比如:赶快,我们还要去下一个地方。

变成:我希望我们能在半个小时后到下一个地方,我们车程有15分钟,所以现在差不多要去停车场了。

给孩子提供选择

比如:如果我们10分钟内就能出门,我们看电影就不会迟到。如果不能,要么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么只能明天再看了。

间接提醒,让孩子自己去想拖拉的后果

比如:如果今天你10点还没有到培训班,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孩子主动思考迟到的后果。

当我们不再催促,不再把孩子的拖拉当成问题,自己狂躁和焦虑的情绪就会减少。

没有了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孩子也更容易冷静,更容易专注于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效率。

(3)父母做孩子的榜样,携手克服“拖拉”

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想要让“复印件”不拖拉,那么“原件”就要先做到自律,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在这方面,最让我佩服的就是演员海清。

海清有一个13岁大的儿子“蛋妞”,几乎从小就没有让她担心过。

当家长们在为孩子写作业太磨蹭而发火时,海清却“怂恿”在写作业的儿子出去玩。

海清:儿子,我陪你出去踢会儿球?

儿子:写完作业。

海清:踢完球再写?

儿子:写不完。

海清:写不完明天写。

儿子:明天还有明天的。

儿子之所以这么优秀,并不是海清唠叨得多,而是用行动影响着儿子。

“我带儿子上游泳课,所有的爸妈都在岸边喊加油,就我手里拿着剧本,一边看一边打着电话,一会儿我儿子跑过来,说妈妈我不想游了,我说你再游会儿,等妈妈把这段看完。”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带儿子上兴趣班,海清用一切时间的间隙琢磨剧本。

一个写作业,一个工作。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是这样产生的。

父母要保持一份自我觉察,在你抱怨孩子拖拉之前,应当先审视自己有没有给孩子不良的示范。

想要让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父母首先要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功夫妈咪说: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你觉得孩子某方面不够好时,责备孩子之前,不要忘了先自我审视,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和孩子一样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你要相信,当你一点点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慢慢成长为好父母时,孩子也在成长。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