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下一句
文/芨芨草
人在这个世间,嘴的功能很强大,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吃饭和说话。当然,除了这两个功能,嘴还有其他的一些作用,但却不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常有句话说:饭可以乱吃,但话不可以乱说。
其实,现在更是觉得,饭也不能乱吃,话更不可以乱说。饭乱吃,会伤了肠胃,让自己的身体受损;话乱说,会伤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总是乱说话的人,也没有人愿意跟他玩。
所以,人生在世,学会和懂得适度“闭嘴”其实是一种智慧。
出自《增广贤文》中的“百炼此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就是在警示世人如何学会做人,又如何学会说话。“三缄其口学金人”中还有一个典故,是说孔子去参观周王祭奠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小金人”。小金人的嘴上贴了三道封条,背面还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意思说这是古代一个说话特别慎重的人。
孔子深受启发,从此也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就是少说话多做事。少说话多做事,也被后人认为是一种好的品德。
从古代开始,古人就知道话说得太多没有用。从古到今天,说话太多,或者乱说话的人,其结局都不是那么美好。
三国时期在曹操手下做事的杨修,本来是一位多才多智的人,开始也深受曹操的器重。但坏就坏在杨修的“嘴”上。曹操虽然爱才,但是特别忌讳比他厉害的人。在他手下做事,即使比曹操聪明,也要装作不及他才能保全自己。
杨修的悲惨下场,就在于他不懂得权衡这个利弊,想到什么说什么,哪怕惹曹操不高兴也不自觉。如果杨修能把自己的嘴适度闭上,也不至于落得被杀头的下场。
为杨修惹来杀身之祸的一次乱说话,是在曹操攻打汉中之时。那时,曹操久攻刘备不下,想要回军,又不甘心,于是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听后,立刻收拾自己的行李,还鼓动别的战士也收拾东西。别人就很奇怪,说你怎么知道要回去了?
杨修就说:鸡肋这种东西,扔了可惜,可是吃起来又没什么味道。大王说出这话,说明他想要回师了。
曹操听了手下的报告,十分震惊,一方面是忌惮杨修之才,一方面又觉得他这样乱猜测自己的心思,又擅长行动,无疑是在扰乱军心。扰乱军心,在古代行军作战中,是很严重的罪过,是要被杀的。
最终,杨修死在自己的“嘴”上。如果他能领悟曹操的意思,但不要说出口,或者还能保住自己一命。可惜,杨修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是为了什么而被杀!当然,曹操杀杨修也不止因为这个,还有他参与夺嫡等事件。所以,世上很多事情的发生,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因,而是有诸多因素的。
到了现代,无论是人际关系或者职场社交,少说话多做事,也总比多说话少做事要强得多。比如在社交关系中,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和一个适度闭嘴的人相比,能够得到的好感就大打打折。
夸夸其谈会让人觉得浮夸,沉默不语又会给人印象木讷。这两者都对自己不利。但是一个善于言谈,却又能够适度闭嘴的人,是最受欢迎的。因为,这种人十分聪明,或者说相当有智慧。他知道什么场合、什么时候能多说话;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又需要闭嘴。这样善解人意的举动,谁不喜欢呢?
三缄其口学金人。人生在世,语言是一门艺术。会说话的人固然讨人喜欢,但懂得适度“闭嘴”的人,其实更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