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生肖

生肖

春生肖分别是什么意思(画春绘夏是什么生肖)

2023-03-30生肖
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在民俗节气中,立春是一岁之首,是轮回新启,更是万物起始。缄默闭藏的冬天终于过去,风和日暖的春意盎然而来:东风解冻,蛰虫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在民俗节气中,立春是一岁之首,是轮回新启,更是万物起始。缄默闭藏的冬天终于过去,风和日暖的春意盎然而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古至今,立春都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节日。每至立春,官方与民间均要进行大型的迎春、祭春活动。迎的是谁?祭的又是谁?虽然说法不一,但春神句芒一定是被提及最多的古代神祇。

一位“身兼数职”的远古神祇

草木生长,万物之始

句(音勾)芒,又称芒神、木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所以也被称为春神。

虽然句芒通常被称为春神,但他的“神力”远不止如此。在众多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的考证中,句芒不仅参与了开天辟地、创造万物,还掌管草木生长,主管春天,是东方方位的守护神。这种多种身份集于一身,也让句芒在民间神话中独具风采。

在此前长沙出土的楚帛书中,记载了战国时期流传的四季神话和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大水横流,伏羲神命令4个儿子帮助治理天地、恢复宇宙秩序、创造新的生命。其中的一位儿子“司春”,其图像长着人面鸟身短尾,方方的眼睛没有眼眸,学者考证正是民间流传的“春神句芒”。

《山海经》提到:“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淮南子》则说:“东方之极……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现代漫画中的“春神句芒”

从很多早期的神话文献中,如果检索“句芒”,会发现他常常是和“东方”这个方位连同出现。例如在《山海经》中,四方之神分别是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辱收、北方禺强。而他们也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是以句芒也是守护东方的神祇。

另外,句芒也是“木神”。东汉郑玄为《礼记》作注,其中写道:“其帝句芒,少皞帝之子,曰重,为木官。”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也说:“句芒,少皞之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这两则材料都是说,句芒的名字叫重,是掌管草木的官员。

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生命、东方、草木、春天,种种象征集于一身,它们并非独立存在,而本就是一体多面。在我国民俗与神话中,东方本就象征着生命的萌动,草木生长也与生命关联,一切的萌芽、万物之始,也即是春。

所以句芒被称为“春神”,自当与其神话原型中本就具备的生命、草木等意象有关。

春神句芒“跌落神坛”

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

关于句芒的渊源探索显然尤为复杂,但简而言之,不少学者认为其与远古时期我国某些东方部落的图腾有关。当东方部落与华夏部落融合后,这种人面鸟身的图腾便与华夏部落的图腾“龙”进行交融,从而产生了句芒“乘两龙”的新图腾。

立春日施行“迎春”之礼,距今大约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春神的祭祀。立春时,天子亲率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还要赏赐群臣,向百姓们发放赈济,鼓励农桑。

《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迎春”,说:“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车骑服色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这里说的是官方祭祀句芒。

当然,《后汉书》中也提到了洛阳之外的县邑迎春仪式的场面。大意是:立春时,大家穿戴整齐,在城镇的东边进行祭祀。选择一名男童头戴青巾、身着青衣,先在野外躲藏好。等祭祀的人们流程走完,他便从青草中走出,假装是“春神”。待百姓叩拜,男童则代神享用祭祀。

现代插画中的“春神句芒”

泱泱数千年中华史,古代典籍中对立春日“祭祀句芒”的活动记载颇多。但随着“出土牛送寒气”到立春之日“鞭春牛迎春”的民俗活动在我国被广泛确立,对于“春神句芒”的祭祀则逐渐淡化了。

例如,苏轼写立春祭文,就有《立春祭土牛祝文》,祭的也是“土牛”,其中说“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显然也已经是对春神句芒的信仰和企望了。

而另外也有学者提到,在南宋有两部比较重要的风土民俗典籍,一部是吴自牧的《梦梁录》,一部是周密的《武林旧事》。这两本书关于“立春”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但却都没有留下关于句芒的只言片语。

从宋至明清,“句芒”的名字似乎不再出现在民俗活动中,取而代之的是以芒神为主的更具“劝农”意味、更民俗化的“俗神”了。这或许也正与我国农业迅速发展、商业经济逐渐萌芽有关吧,以至于不少“神仙人物”都在更加世俗化的宋元明清时代,纷纷跌落“神坛”。

直至今日,我们已经很少真正看到与“春神句芒”有关的迎春活动了,但作为存在于我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远古神祇,他蓬勃的生命意象依旧是我们对春天最好的赞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