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重庆龙脉被谁破了

2023-05-20知识百科
龙脉,大到关乎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小到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因此,自古以来,龙脉都为人们所忌讳或探寻。寻找一处龙脉荫庇子孙,或者破坏一处龙脉,保护自

  龙脉,大到关乎着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小到关系到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因此,自古以来,龙脉都为人们所忌讳或探寻。寻找一处龙脉荫庇子孙,或者破坏一处龙脉,保护自家的基业。总之,在自私心的作祟下,绵延数万里的大好河山,被人为地砍断,成为一个个违背天道良序的案例。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有多少龙脉被砍断呢?就请从风水宝地的角度来看一下吧!


  龙脉乍看不可捉摸,玄机暗藏,其实天机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拔云见日,尽览一角之下冰山真面容。据说秦始皇当政的时候,有术士告诉他说南京那地方有王气。古代中国人很相信风水一说,于是秦始皇很担心,是不是这意味着那地方将会出生一个未来的皇帝和自己抢夺天下,便命令术士想办法消灭那王气。

  术士用了两个办法,一是挖断紫金山。在风水的说法上,紫金山龙盘虎踞,是王气的一个来源,而术士对付这情况的方法就是斩断龙脉,杀死猛虎,所以一定要挖断紫金山。同时,他们还在紫金山上埋了许多的金玉宝物,据说这些东西可以“镇压”住那龙虎,南京古称“金陵”因此得名。第二个方法是挖了一条秦淮河,据说这条河的作用是可以“泻”掉这里的王气。

  据说这两个方法效果不错,以后的南京,虽然先后有很多人在那里建都,但是这些人从孙权到蒋介石最后都没有能统一中国。唯一的例外是朱元璋,不过他死后不久,由他指定的继承人建文帝就被推翻了,战胜了建文帝的永乐帝则迁都到了北京。在南京做都城的六朝除了东晋103年外,其他没有一个超过百年,所以南京是金粉之地,短命王朝。秦始皇觉得金陵王气盛,挖了秦淮河,楚威王也觉得金陵王气盛,挖了玄武湖,所以这样一折腾,南京的龙脉彻底掘断。

  对于龙脉,还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说是先有龙才有脉。我小时候听我们村的好几位老人家说过,广东在民国战乱之时可以出10位帝王。后来在海丰一代在一次什么大建时在一座大桥下挖出10条类似泥鳅的东西,很快有个风水先生来指点,人们听信了风水师的话,后来10条类似泥鳅的东西死了9条,剩下1条。后来有个风水先生听说了这些事就去看了,听老人说,风水先生说本来广东可以出10个皇帝,可惜了,只能出一个。以后就只出了孙中山一个了。

  在象征意义上,挖断紫金山象征着什么呢?实际上挖断紫金山就是杀龙或至少是阉割龙,象征着把民族中优秀的人物尽快消灭掉,也象征着把民族中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破坏掉。这也就是所谓的“武大郎开店”的原则,谁也不许比我高。

  一次次的挖断紫金山和大大小小的其他山,虽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破坏了风水。但是我知道,这样的心态下,中华民族不知道有多少优秀人物惨遭迫害杀戮,使我们民族的元气因此大大受伤,这是确定无疑的。

  这也是从秦开始到清一切专制统治者的惯用手段。他们的行为目标,是为了自己的专制统治能维持下去。为此,他们不惜伤害中华民族的元气,这二千多年的破坏中,中华民族的元气受到的挫伤是极为严重的。再来看看日本在上海搞的风水建筑,

  至于风水一说,不是中国人爱瞎猜,而是日本人就爱玩这一套,其在中国的建筑不是我们爱瞎想,背后也是有一定无法告人目的,就凭那个双刀架太阳的造型也要朝它吐口水

  当初日本还在南京盖了座军刀插在地上形状的酒店,看上去就象个日本武士刀的刀把, 而上海的这座呢,就是刀出鞘,

  MD,小日本心毒呀据说北京什么街的地下确实有条龙什么的。二战时还有日军去挖,结果被龙的喊叫声吓的都不敢动了。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下图为金茂大厦南京的古南都饭店,有人说像日式军刀把手?插入南京风水最佳的地段:五台山。今天南京的市民,对市内这样一座有碍的风水建筑物,如骨在喉,耿耿於怀

  市井流言说其像日本军刀的把手,说这个饭店是日本人出资造的,座落在南京的市中心附近……和上海日本军刀楼同出一脉。善良的你可别真以为日本友好了,豺狼变绵羊了。如果你细看一下,就会发现这座建筑外观呈椭圆形,颜色整体上呈土黄色。这黑黄相间、层层叠叠的椭圆形的古怪设计,正是日本军刀的刀柄形状!风水师有提过。该楼正插在南京龙脉之所在。令30万冤魂无翻身之日。军刀在上海,刀把在南京,日本人在坏全中国的风水,而且是有长远的计划的,92年在南京建了古南都,07年在上海建了军刀楼。

  南京人表现出了应有的民族气节,比如,不到该饭店消费,的士司机拒载到该饭店的日本人等。苦于拆除该饭店费用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拔出心脏中的日本军刀,南京人只好在这把军刀的周边又违反城市规划修建了几座高楼,把军刀的寒光尽收在高楼大厦中。无独有偶,沈阳也有一座日本投资的饭店,北战对面的“东阳阁”,形状和“古南都”如出一辙,就是矮小了一些。

  沈阳是“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小日本犯下如此滔天罪行,能不心惊肉跳吗?鬼子迷信亡魂有灵之说,所以他们走到哪神社就修到哪,倭寇之心,居然想用这种办法逃避罪恶。

  当时倭寇在中国找寻龙脉没得逞,不过朝鲜就没那么幸运了,韩国人对日本人的心态很复杂,通过一件事可以反映出这种心态,那就是日本人曾在朝鲜半岛的“龙脉”上钉钉子。

  按照韩国人的说法,在日本统治时期,为彻底消除朝鲜半岛人民的民族意识,日本人在半岛的名山大川和重要地点钉上了巨大的铁钉,借以切断当地人所说的“龙脉”。有不少韩国人认为,日本人埋下铁钉后,朝鲜半岛就没有再出现过伟大人物。

  韩国政府曾根据有关线索,清除日本埋下的大铁钉,但据说很难清理干净。这件事能够形象地概括出韩日两国的状态,即韩国人的心经常被日本的“铁钉”刺痛,由此引发的反应也是空前激烈的。

  全球龙脉均发源于昆仑之西,龙脉之祖为帕米尔高原,在中国大唐西域旧地。

  南龙为喜玛拉雅山,南下印尼、新西兰、一支去澳洲。西龙两条:一条去乌拉尔山脉,形成欧亚大陆的分界线。一条去高加索山脉,去西欧分为两支:一支北上挪威芬兰,一支南下非洲。

  昆仑又为中龙,整个中国所有龙脉均出于此,主干龙脉落于古都长安,多少朝代的王陵均选址于风水绝佳之处,想借此乘龙之势保子孙万代基业,不曾想龙脉岂是静止不动的,那不是死龙了么?其实龙脉是不断变化的 据说一百年左右就会有大变,只等有缘人。

  天机怎是凡人可以洞悉,龙脉一旦成熟又岂是凡夫俗子能轻易破坏。唐代袁天罡,李淳风两大绝世高人,奉命斩断位于阆中的龙头,以保李氏江山。无奈龙脉只是被迫退回10几公里外的广元苍溪,10几年后还是出了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并且女皇的诞生在推背图上已经暗示。不得不佩服古代风水易数的奥妙。

  据说中国有108条地龙,但是因风水都被破了,化走了72条还剩36条。前几年的川渝干旱两广台风就传与此有关。龙脉一般指山形,又以水为势。三峡工程是否断了巴蜀龙脉,还没有依据。其实中国这些年的大改造,破坏了很多好地方,人间灵气本难聚,如此这般灾难重重是难免的。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李自成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脉之说,据《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孙家岗。

  王文禄《龙兴寺记》记载着这样一个传说:杨家墩家有个洼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经常卧于其处。有一次,一个道士路过此处,见了这个地势说:“葬于此处,后代可出天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打击李自成起义军,崇祯皇帝竟然也派人挖了李自成的祖坟。李自成是陕西米脂县人,从小苦大仇深,和一些穷苦百姓参加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军。后来因为作战勇敢和有智慧,得到高迎祥的赏识,最后,接替高迎祥成为起义军首领,所到之处,百姓云集响应,一时间朱家天下摇摇欲坠,李氏“帝王之相”隐隐可见。当此之时,崇祯帝不知听了何人建议,希冀用伐掘李自成祖坟的办法断其“龙脉”,泄其“王气”,以使“贼势当自破矣”,从而挽大厦于将倒。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祯皇帝密旨的陕西总督汪乔年命延安府米脂县县令边大绶等人进山寻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

  事先,边大绶找到了曾参与埋葬的李自成的同乡李诚。经过拷训,李诚给边大绶提供:“记得李闯祖父下葬掘土时,地下面有三个空穴,其中的一个空穴尚发现有一只黑碗,当时用土填了两个空穴,在其中一穴安葬,并用黑油点灯放在墓内棺前。因此,只要找到那个置有黑碗的坟墓,便是李闯的祖坟。”

  李自成与崇祯在挖龙脉上两败俱伤,这也成就了清军将领多尔衮。在他的功业基础上,顺治皇帝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历史篇章。


  清朝后期就意识到了两广这一带的风水影响清朝命运,结果还真出了洪秀全,半个清朝都丢了,此外,还有个人你们怎么都忘了呢……那就是由封建社会到人人有书读的孙中山,据说,清朝早就意识到两广的事了,虽然腐败,还是派出很多风水能人来制,广东合浦一带,当时的县令康基田就是不办差,专门满山转,看到好地方就破掉,结果,几十年来连个举人都没出过。

  整个清朝无数起义,不但反清复明,很大少数民族,连这个蒙古人也有反清复元的起义,为何死在这个民国手上?

  首先从清朝起家龙脉讲去,我前面提过传统中国三大龙脉,这三大龙脉究竟是代表什么,它们怎么样形成?为啥这样叫北中南三大龙脉?清朝满人本来不叫满人是女真,是清太祖改并号清又同时建立满文。,他们来自北方,它的运就是黑水,女真改号清满应水运而问鼎中原,最后也成功。所以清朝他黑龙期,并且官服也黑呼呼。  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清朝是北龙脉感应的人,也就是清朝300多年的国运是由北龙脉掌控。

  其实不但清朝,连这个秦朝,元朝问鼎中原都是北龙脉发作,每一次发作就带来杀戮和血祭,所以你们看到这三个朝代都有扩领土的作为。

  这个就有北龙脉的形成讲起。我们都知北龙是紧接昆仑,但是很多人不知我们只拥有北龙脉一半龙脉而已,另一半不在我们中国境内。这个先放放,先要解释一下北龙的属性,不然你们就不明白怎么一回事。

  按这个道教的理论,这个北面属于地煞区域,又称黑水,阴水,代表的就是杀归,所以北方人越往昆仑那边就会越对这个死后的向往,杀就是秋收割,归就是鬼,鬼就是归,这个是黄帝在列子里面讲的话,也就是死亡。

  为什么会这样?,北方不是很多高原,比中国其它地方更接近天吗?这个是道教的颠倒罗盘术,也就是反者道之动。所以讲北斗注死,南斗注生,所以北方称北地煞,南方称南天门。也就是南龙脉是属于天罡位,所以讲,天以星为棋地以人为棋车马龙虎相斗,天罡对地煞。

  这个事情复杂在于这样,北方是地煞黑水,这股黑水它是流向中原,即是地煞朝天罡,而不是我们中原的风水通过北龙脉流出中原,明白没有?在道教也有一种同理的法术,所谓的神水逆流。  正因为这样,所以每一次这个地煞动,黑水倒流中原,北龙脉就发作,因为它本身就是鬼方,所以充满暴戾,给中原带来灾难,又带来新的风水转局。

  因为它一半在中国,所以北龙脉就并成了中原风水力量的出入口,这个也就是为什么每次外族入侵都是从东北西北方入就可以成功和中原对抗,并且建立王朝的真正原因。所以你们看这个日本,他当时海军牛,入侵也是从东北发作,而不是从南海东海。

  因为南面风水封力量是完全属于中原。我前面讲过,南面龙脉是属于水上火,也就是代表炎帝,朱雀,凤凰。

  日本的外来岛风水能量不可能突破,他只能借助北龙脉的黑水倒注中原顺势进入。

  因为只有那里才是我们中国的开门盗进。也因为这样,每朝天子据守北方,而不是首都在北方,是要天子去那里镇煞,所以你们去看历史,皇帝在南方,全都挂掉,因为那里开了你国运门,你做天子,代表这个中原的气数,不去那里镇守,反而跑到别的地方,不就是失天位,天人不合?

  既然现在知道清朝是北龙脉发作,那么我们回头看历史就可以很清楚,为啥是这个两广也就是南面龙脉最南面的广东出了个孙中山干掉清朝了。

  孙就是南龙脉发展感应的人,而他的接班人也就是蒋也是天罡。天罡对地煞局,而不是清朝象历史学者想那样能自动变法成功,因为地煞是不可能自动变成天罡,这是天地龙蛇交战,自然力量对抗,只能各自一时胜利,没有永远谁胜利,因为阴阳互转的。  这样你们就明白孙就是了结清朝的人,我前面讲过,孙打的是青龙太嗥旗号,但是他却是土龙,所以孙提倡五族,而不是50族,因为易数土为5,所以孙在位的时候,四方都平安,这个道教有叫土镇四方。

  孙本是土,土掩水,所以清朝起义无数,连这个洪秀全这种神教主都无法打败清朝,因为他不是,就是他真是神也无用也得死。因为黑水和南方离火对抗,必须土出才能解决,所以孙一出,清朝就挂掉了,

  孙是个书生,外号孙大炮,但是一出,这个从中原外来的地煞黑水就给土掩了,挂掉了。

  破风水断龙脉:史上那些挖别人祖坟的阴损事儿

  挖祖坟这种陋习之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主要是因为迷信风水的结果。人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相应的,对于帝王家族而言,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的祖坟葬在了龙脉上的话,那么在龙脉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会千秋万代。如果龙脉断了,或者祖坟被挖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和国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论是王侯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风水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所以历史上才会屡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挖帝王的祖坟,其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政治和心理上来打击自己所要反对的帝王。不可否认,挖祖坟的行为和帝王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合理性。秦朝一统天下靠霸占周天子墓穴?

  处于西陲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国家而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在此基础上,更为离奇的说法是,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关于这一说法,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便是,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考古队考察了位于咸阳市城北的“周陵”,并且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这些考古专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考古文献记载倾向于此处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第二,根据陵园的布局分析,这座墓符合秦墓规制。因为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亚”字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此外,根据陪葬坑内所陈列器物的次序比较混乱等情况来判断,墓葬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过程当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秦时期的器物。

  鉴于以上理由,这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实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周朝之后的陵一般有封土,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的,而文献对此也少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所以,综合分析这几种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为他们不树不封,所以战国时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历史现象。随着问题的日趋明朗,一些风水术士也就有了所谓的占墓穴讨鸿运的说法。而且战国后期的发展趋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偏安一隅的秦国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竟然一举消灭了其他列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是因为陵墓风水的话,那么秦始皇真应该谢谢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他听方士说,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于是,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兴师动众乱挖龙脉的呢?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并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也被改为了云阳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费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来破坏此地的“王气”。

  原来,秦始皇这样做是有他的原因的。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争夺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这其中的一个“举措”,就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第二个举措,就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也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预言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在秦始皇死后的430年(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原籍浙江富阳,后祖辈移居曲阿(今丹阳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被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被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56岁,死后被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549年在一场大祸中身亡,享年85岁,被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富力强后,自栎阳迁都至距现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十二万户富豪迁到此地,设置成帝都,对都城规模,秦始皇一再扩大,并建造“东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万人,一直到秦朝灭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宫。

  在风水学家看来,咸阳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它以九峻山为祖脉,以渭河平原为明堂,以渭水为朱雀,关住了九峻山的来气而聚成正穴。这样,咸阳介于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时,由于九峻山主脉的高大特异,加上秦始皇坐天下于此地,于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宫,建造宫室145种,着名的有信宫、甘泉宫、兴乐宫等宫殿。咸阳宫可谓殿宇林立、楼阁相属、曲廊幽径、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伐运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开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着名宫殿。秦始皇还把渭水引入都内,象征天河,以皇宫标示北极星,告知世人咸阳是帝都,宫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动摇,把整个都城建成一个宇宙图式。不仅如此,秦始皇死后把自己的皇陵选择建在渭河平原东北的临潼,南依骊山、北跨渭河,形成气度不凡的皇家气派。但是,有人却说,秦始皇依靠龙脉,附之以阿房宫等宫殿的宏伟设计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这是真的吗?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着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阿房宫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为了寻找项羽火烧秦宫的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来到今陕西西安西郊三桥镇以南,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宫遗址上,开始了探索。虽然采用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方法,但是,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没有发现阿房宫被火烧的痕迹。会不会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为了进行比较,阿房宫考古队来到了汉代长乐宫的遗址,东汉末年,长乐宫也和汉代其他宫殿一样,逃不过被焚毁的命运,两千多年过去了,这里被火烧过的痕迹却仍然历历在目。

  那么,是不是流传了两千年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的说法不真实呢?考古学家发现,人们通常所说的阿房宫遗址实际上是阿房宫的前殿遗址,阿房宫前殿遗址夯土台基东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东三面已有夯筑土墙,墙顶部有瓦的铺设;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建筑南墙。三面墙里面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和秦代宫殿建筑遗迹。从路土分布的情况来看,人们是把夯筑台基用土从南面运到北面,再从北面开始往南逐渐夯筑台基。专家就此大胆地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也没有像史书记载那样被项羽放火焚烧!

  我们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项羽是对咸阳采取了烧、杀、抢虏的政策,然而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火烧阿房宫。《史记?项羽本纪》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在这里也只字未提火烧阿房宫。火烧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宫殿。《史记》中的另一条记载也从侧面证明阿房宫并未建成:“四月,秦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但是,这年七月陈涉、吴广就反了。前后就这么点时间,显然建不成阿房宫。既然阿房宫连前殿都没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没有宫殿建筑,项羽也就没有必要渡过渭河来放火烧一个没有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子,所以传说认为项羽烧了阿房宫是错误的!项羽虽然没有烧阿房宫,火烧秦始皇依据龙脉所建的咸阳城其他宫殿却是不争的事实。

  隋炀帝杨广杀父继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登上皇帝宝座以后,隋炀帝本性显露,对民众实行残酷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愤。于是,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一支便是太原的李渊家族领导的。

  在得知李渊家族反隋的消息以后,隋炀帝深知李渊家族实力雄厚,他不去反思自己的暴政,反而幻想用挖断李渊家族龙脉的方式来打击李氏集团,然而,他不仅没有找到,还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真是可悲可叹。

  李渊起兵以后,他向长安民众“约法十二条”,除此之外,大隋各项苛刻的法令也都被废除了。当时,隋大臣阴世师、骨仪等按照凡是犯上作乱者都要发掘他的祖坟、污辱他的祖先的法令,命令京兆尹寻找李渊的五服祖墓所在地,将其全部挖掘开来,并将尸骨抛在野地里。李渊对此非常痛心,每一提及必定流泪。

  据说阴世师,颇懂阴阳风水,在派兵士去挖李渊在河东老家的祖坟那天下午,当兵士刚挖开李渊祖父李虎的坟墓,突然,从中跃出一条硕大的青蛇,蛇身有水桶粗,那蛇高昂起头,“哧哧--”地呼啸着冲向兵士们,兵士们纷纷闪开,阴世师挥剑上前,不料蟒蛇吐出一团雾气,阴世师当时便昏倒在地。当时,在蟒蛇身边还有大小不一的三条青蛇和二只金蟾,四散逃避,兵士们的赶杀,一只金蟾跑开了,其余的则全被隋军的刀剑杀死了。当李渊的军队攻克长安以后,投降的兵士供认了阴世师的恶行,李渊悲愤不已,立即命陇西公李建成把阴世师等人斩杀于朱雀道。虽然李渊的祖坟被挖掘了,但是隋朝的天下仍然在农民起义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双重合力下走向了终结,而最终修成正果的则是李渊、李世民父子。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为宋,定都于开封。史称北宋。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并逐渐进入中国经济、文化、科技的鼎盛时期。唐朝最盛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时突破一亿。宋人有曰:“生民以来,能济登兹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北宋王朝除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之外,还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特别是当宋太宗听说,当时仍被北汉统治的晋阳出过好几个皇帝,是个“龙城”之后,更是亲自带兵攻下太原城,并火烧太原城,再水灌太原城……

  太原古称晋阳,它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水,地势十分险要,城堡十分坚固。晋阳城城池坚固,唐以后的五代,这里几度被一些野心军阀作为割据称雄的堡垒,称王称霸,自立为帝。太原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几个王朝。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来到太原城下指挥攻城。晋阳城高大坚固,使得宋军损失惨重,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义,殿前指挥使部虞侯石汉卿阵亡,大将李汉琼、荆嗣、呼延赞、韩起重伤,以下将士伤亡者更多不胜数。当时,主要是由于宋已统一中原,平定南方,倾全力攻晋阳一城,晋阳孤城难守,北汉主才不得已降宋。自此,北汉十州全部归入宋的版图。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个分裂的小王朝被消灭了。

  太原城被攻破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平毁太原城,这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首先是晋阳城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宋军强攻晋阳造成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故宋太宗决心彻底平毁晋阳城以消心头之恨。其次是当时的李唐是从晋阳起兵而夺取天下,到唐末五代一些割据者又据晋阳争夺天下,或抗衡中原王朝,望气者认为晋阳有王者之气,这是宋太宗要严加防范的。再次是宋太宗继位时,多有道教人物相助、道教附会天象认为:宋起之地为归德 (今河南商丘市)属于“商星分野”,而太原则属于“参星分野”,自古参商不相见,这样,当中央政权强盛时,太原地区最后才服从,而当中央政权衰弱时,太原则将最先叛乱,因此,不宜把太原列为方镇,应当降低它的等级。鉴于上述原因,宋太宗决定平毁太原城,让居民迁往汾水东的新城,把新设立的并州府迁到榆次。居民出城后,宋太宗下令放火,“万炬皆发,宫寺民舍,一日俱尽”。第二年四月,宋太宗又封堵汾水、晋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经此火烧、水灌,变为一片废墟。往日被誉为“锦绣太原城”,并已逾千年的大都会便不复存在了。太原旧城被毁后,宋太宗又命将太原治所从榆次迁到唐明镇(即今太原市)。逃出城的百姓逐渐聚集到这里定居下来。由于此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982年(宋太平兴国七年),宋太宗赵光义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扩大范围,修筑城墙,兴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长5.28公里。筑四门:“东曰朝曦;南曰开远;西曰金肃;北曰怀德。城西南至现迎泽大街北边,西至现新建路东边,后小河、东后小河是当时北面东边的城壕。据说赵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时,都筑成丁字街,取其谐音,”钉“破”龙脉“,使太原不再出现”真龙天子“,危及赵宋天下。并忌讳使用”晋阳“、”太原“名称,而设为紧州军事,派潘美、杨业把守。

  金代诗人元好问《过晋阳故城书事》在讲到此事时说:”南人鬼巫好机祥,万夫畚铺开连冈。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旧的晋阳城平毁了,但太原的战略地位并没有变,当时辽据大同,建辽契丹又为游牧民族,其骑兵可以随时南下太原,太原街道修成”丁“字形对阻遏辽骑兵的驰骋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洪仁坤、洪火秀,原为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福源水村人,后来移居到官禄布村。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领袖,建立了太平天国,称”天王“,1853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年在天京病逝,太平天国在他死后不久灭亡。据一位对太平天国并无敌意的英国翻译兼代理宁波领事富礼赐在其所着的《天京游记》中记载:”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纽。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走……“洪家祖辈只是农民,为何洪秀全会富贵煊赫至此呢?这跟洪家祖坟选址有无关系?洪秀全的败亡是否与祖坟被挖有关系?

  洪秀全的祖坟位于广东省花县之北的芙蓉嶂山上,芙蓉嶂位于芙蓉镇之北,海拔360米,处于县北群山之中,山峰重叠,状若芙蓉。又因绵亘于该县中部平原之背,一字排开,宛若屏帷,故称芙蓉嶂。山之南,有”白水稆“,又名”西山瀑布“,其状如同白练自50米高处分五级泻下,溅石飞花,倾注入潭,其声轰轰。曾有文人墨客咏之为”峭壁中悬一段云,青山横为玉龙分。势倾河汉难窥测,声杂风雷骇听闻。当暑向人寒瑟瑟,凌空触石雨纷纷……“

  芙蓉嶂虽为风水宝地,但长期以来,外地人很少知道。后来被一位风水大师赖布衣发现,芙蓉嶂才逐渐名声远播。赖布衣是江西省定南凤岗村人,约1276年宋朝末年,出生于风水名门世家,原名赖文俊,布衣是他的自号。他少年时,就得到父亲赖澄山的真传,18岁就行走江湖,以风水相术为生。他在粤北群山中发现”龙脉“南延,气势磅礴,十分高兴,决心要跟踪”龙脉“。他沿着”龙脉“出南雄,过曲江,下英德,越清远,入花山北部山区,来到芙蓉嶂。他见气势不凡,认为此乃龙脉之”结穴“。临行时口占偈语一首:”头顶芙蓉嶂,脚踏土地坛,右有覆船岗,左有莺蜂窦(‘窟穴’的意思),鳌鱼把水口,狮、象守门楼。谁人葬得中,代代王公侯。“原来这山南麓,有三个小山岗突起,居中的名土地坛最大;左、右两边的分别名叫覆船岗、莺蜂窦。正南面约一公里之遥,又正好与三座山岗相对。其中间一座名鳌鱼岗(后人讹传为鲤鱼岗),左、右两边相距各几百米处,有名叫”狮“、”象“两山,均以形似而得名……赖布衣在芙蓉嶂住了几天后,便告别村民离开。听说他又跟踪”龙脉“,以后去过南海、顺德、番禺、宝安,直到九龙又住下一段时间,然后租一小船去海南岛,从此销声匿迹、不知所终,只有他留下的诗在花县一直流传。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梅县石坑镇有洪族一支全家迁来花县福源水村定居,不到两年,洪老汉逝世,初葬于福源水村附近。洪老汉的二儿子洪英伦稍懂风水相术,他得知芙蓉嶂的风水诗后,于是便按照诗中所指,到芙蓉嶂察看,见果然为风水宝地。于是选定位置,把父亲尸骸迁葬到此,重建了坟墓。墓形像一座太师椅,用青砖砌结,正中有花岗石造的墓碑,碑上款刻”嘉庆二十年秋谷旦吉日重修“,正中是”清显祖考讳公三洪公大人墓“,落款是”祀男英绎、英伦、英缄、英纬,孙会玄同立。“

  赖布衣的预言是否真能变为现实呢?1851年,洪公三的第六代传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定都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天王,应了赖布衣”六百年后必有王者出“的预言。但他只当了十三年天王,太平天国就失败了,实现不了赖布衣:”世代出公侯“的预言。有人说,这是因为清廷派人挖了洪秀全祖坟的缘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一路势如破竹,这引起了咸丰皇帝的极大恐慌,他一方面下罪己诏,稳定人心;另一方面却又下令:查明逆贼洪秀全、冯云山、韦正祖,先经广东花县、广西桂平发掘……密饬各该州、县明察暗访,务得该首逆及逆诸三代确实坟墓,悉加掘毁,并其坐山后,概行凿断,以消逆焰而惩大憝。花县知县牟崇龄收到上谕后,即奉命急将洪秀全之祖坟掘毁。洪秀全的祖坟虽然被毁了,但是,或许是芙蓉嶂积聚的王者之气太强吧!洪秀全还是当了十几年的”天王“,直到病死。而清廷挖掘洪秀全祖坟仿佛也起到了部分作用,赖布衣”代代王公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爱新觉罗的清王朝仍然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袁世凯为当皇帝扒掉自己祖坟围墙?

  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人物。他曾担任过中华帝国的皇帝、中华民国第1任大总统、北洋军阀的领导人、清朝内阁总理大臣、朝鲜国总督。据说,袁世凯得势后,曾有取清王朝的天下而代之的想法,为此,他还扒掉了自己的祖坟围墙。

  袁世凯从小就十分迷信,做事经常看相问卦,测算风水。袁世凯迷信地认为,自己之所以被清庭排挤,这可能是祖坟风水出问题,于是请风水师给祖坟”会诊“。风水师看了后表示,袁家祖坟系真龙结穴处,贵不可言。但因为”龙穴“四周筑了围墙,因而”龙身受制、气脉阻塞、不能发旺、反遭挫折“。当务之急就是拆掉祖坟的围墙,袁世凯信以为真,于是派人拆掉自己祖坟的围墙,让祖坟看起来更正、更有龙势,让龙脉更加鼎盛。民间有歇后语说:”袁世凯刨坟头儿--祖坟不正。“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袁世凯非常相信风水学说和相命之术,甚至决定他用人的取舍就是以面相为主。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有人向他举荐颇有才干的吴鼎昌为财政总长。但袁世凯认为:”此人背后可见腮,曹操就是这样的骨相。“有才而不能受重用,吴鼎昌后来只做了一个造币厂的厂长。

  袁世凯有一只朝鲜国王赐给他的由上等碧玉雕刻的茶杯,袁世凯非常喜欢。一次,茶童给袁世凯送茶,见袁还在鼾睡,就直直的去看床上的袁大总统,看了一会儿眼就花,越看眼前就越模糊,脚下一绊,将茶杯摔个粉碎。当袁世凯醒来时,见茶杯摔碎了,就生气地大声训斥茶童,并问茶童怎么回事。茶童怯生生地说: ”刚才我看见睡在床上的不是大总统,而是一条玉爪大金龙,金龙全身闪闪发光,正要腾空飞起。“袁世凯听后脸上的怒容全消,变得异常平静,顺手在床上拿了一件值钱的东西赏给茶童,并对茶童说:”此事千万不要告诉别人。“1914年,远在河南项城袁祖坟的坟丁进京来报,说在袁世凯生父袁保中的墓旁长出一条紫藤,长逾丈许,蜿蜒曲折,形似龙状。袁世凯听后,重赏了坟丁,并再三嘱咐他不对外人谈及。为此,袁世凯还派长子袁克定回乡验证真伪,袁克定在项城写信称:”藤滋长甚速,已粗逾儿臂,且色鲜如血,或天命攸归,此瑞验耶!“袁世凯看信后大喜,回信让儿子招募坟丁,筑墙护卫,防止牛羊践踏。

  当时,北京城的一位天文学家也呈文袁世凯,说他多日夜观天象,发现三更以后,有帝星朗照某纬度,经仔细勘探发现正是河南项城。现在帝星已向北而来,一个月后就可以到达北京,沾沾自喜的袁世凯在各界的”大力呼吁“下,终于决定称帝。

  为了打破自己家族寿限不超过五十七岁的宿命,他将祖坟移往了河南省安阳市北门外五里远的洹水之滨。这里原是当年袁世凯被贬职后”隐居“的地方。慈禧太后为安抚袁世凯,曾将这里赐名为”养寿园“。这养寿园地形奇特,四周低洼、中部隆起,远远看去犹如一只大鼋鱼伏卧在那里。所以当时老百姓都传说袁世凯是甲鱼转世,人们称袁世凯为”老袁“,实指他是”老鼋“。这些牵强附会的传说本不足信,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好恶情感,几句通俗的歇后语也记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轶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