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相术

相术

额头两块骨头突出面相(额头两边突出犄角面相)

2023-04-08相术
好久没《扫黑风暴》这么火的刑侦剧了。正派接连跳反,命案接二连三。热播第一。可是有的观众觉得还是不够起劲。不是案情还不够猛。而是破案的过程,少了些曲折、困顿,也就

好久没《扫黑风暴》这么火的刑侦剧了。

正派接连跳反,命案接二连三。

热播第一。

可是有的观众觉得还是不够起劲。

不是案情还不够猛。

而是破案的过程,少了些曲折、困顿,也就难以有真相揭晓时的惊雷之声。

剧中有这样一幕

摸着线索,专案组的何勇带人来到龙尾山,找薛梅的尸体。

作为一名很有经验的刑警,到了现场,第一时间让开走工程车开回来。

接着,隔着老远,就看出一辆铲车不对劲,果然找到尸体。

说是“火眼金睛”不夸张。

作为观众,我们替剧情节奏、破案进度着急,可别忘了:刑警没有上帝视角。

现实中的案件侦查过程,只会更难。

这时候,又要搬出一档许多人提到的节目。

小到纠纷维权。

大到命案要案。

今天,Sir专门要挑几个离奇的说说:

《今日说法》

01

顺藤摸瓜,一瓜大过一瓜

2010年,山东商河。

有这么一桩奇案。

侦查这起案件的刑警说,“干一辈子警察,都不见得碰到一起这种案子。”

一口机井中。

发现了一具全裸男尸,被倒过来,头朝下硬塞进井中。

死者身高1米83,体重90公斤,年龄在30到40岁之间。

初步判定,死亡时间在3个月到1年前,死于被钝器击打头骨。

案发现场,是一片荒野,平时少有人经过。

现场没留下任何指纹、脚印,难辨真凶。

又因尸体一丝不挂,高度腐烂,面部模糊不清,辨认死者的身份,也成了难题。

唯一的线索。

把尸体取出后,侦查员在井底,又有了新发现:

一把斧子。

斧子上没有任何指纹血迹,样式也并不常见。

在斧子和木头把间,有两块加固用的金属片。

当地唯一一家卖这种斧子的五金店老板,回忆起斧子的进货时间。

警方大致推断出,案发时间是在2010年1月。

接着,着手查找这一时间段内,当地的失踪人员信息。

5天,找出17名失踪者。

可都与死者对不上。

也就是说,死者是外地人,茫茫人海更没有头绪了。

这时。

刑警大队大队长,一语惊醒众人:既然尸源确定不了,不如先排查犯罪嫌疑人。

失踪的17人里。

会不会就有潜逃的凶手?

警方再次排查,把目标锁定在一个人身上:王希元,36岁。

半年前,他把刚买来半年的轿车,送去修车厂,做整车喷漆。

现在车还停在修理厂外,他本人也下落不明。

经仔细搜查,警方在后备箱备胎下面的一片小树叶上,发现了一处印记,疑似血液。

就这么一处针眼大的印记,经多次尝试,提取出了人体DNA,确定就是死者的血液。

可王希元身高1米65,不太可能独自把魁梧的死者扔进井里。

会不会是团伙作案?

警方又了解到,他密切联系过两名天津人

老韩和小韩。

经过DNA比对,死者正是老韩。

小韩很快也交代,是他杀了老韩。

两个老乡,为何反目成仇?

原来这是一起案中案。

2009年,王希元出10万块,雇老韩和小韩去杀一个叫张本岭的人。

两人来到商河,多次对张下杀手(包括在车里安装炸药),都没得手。

一个月后,赏金追加到14万,王希元对小韩说,如果他杀死老韩,所有钱都归他。

就这样,小韩用买来的加固斧头,杀了老韩。

这次逆向侦查,由查作案人入手,反过来查被害人,成功告破。

刑警们准备好了庆功,以为真相近在咫尺。

没成想案子还没完,一拖就是两年。

原因是,嫌犯王希元人间蒸发了。

一个人,两年间没用过身份证,没发生任何存取款,这可能吗?

突破口,来自一条看似不起眼的短信。

这两年里,王希元曾给亲戚朋友,群发了一条短信,短信大意是说,他出去躲债了,不用担心。

发现不对了吗?

他群发的人有哥们,也有亲戚长辈,可称谓都是“兄弟”。

这在极注重辈分的当地,是很失礼的,也不合情理。

两年里,他不花户头的钱,不过问妻儿,发了一条短信,辈分还是乱的。

综合这些信息,警方判断,只剩下唯一一种情况

短信不是他发的。

王希元已经被杀了。

如果这个推测成立,最有可能行凶的,就是和他有金钱来往的小韩。

然而,小韩矢口否认,他也确实有不在场证明。

案件再次陷入僵局。

谁杀了王希元?

一名办案民警形容,侦查案子的过程中,要推开无数扇门,而真相就藏在其中一扇门中。

想推开这扇门,需要一点运气,更基于大量排查寻访的洞察力。

一次,案发分析会上,有警员讲起一个笑话,还记得王某雇凶想杀的那个人吗?命大的张本岭。

他口出狂言,对王希元一伙人的杀人手段,十分看不上。

还说这些人太笨了,如果是他作案,就“把他烧了”。

听上去是玩笑。

但你猜张本岭是做什么的?

他在殡仪馆上班。

真相已经越来越近了……

凶手的作案手段几无破绽,但是这个谜一样的连环案,还是被逐层击破。

02

沉默的包包

2009年,西安未央区。

23岁的小敏下夜班回家,她的脚被磨破了,走路困难。

路上,一名驾驶三轮车的男子提出送她回家,趁小敏放松警惕,男子把她带到一处偏僻的果园看护棚里,殴打她,继而对她实施强奸。

罪犯逃走后,小敏挣脱绳索,报了警,警方在她身上提取了作案者的DNA。

三四年过去,此案一直缺乏线索。

直到2013年8月,在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发生一起类似案件。

受害人小芳,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

当天晚上,她和男友在酒吧玩到后半夜,在回家路上,两人发生口角,小芳下了车,男友扬长而去。

她打不到车,遇到一骑三轮车的男子,说可以载她回家……

同样的犯罪套路,又来一次。

罪犯对她实施强暴,还拿走了她的手提包和手机。

小芳报警后,通过被害人体内的提取物,经过比对,警方确定了这正是09年那起强奸案的作案者。

根据小芳回忆作案者逃跑的方向,警方进行了走访摸排。

已知1:作案人开一辆红色机动三轮车。

既然开车,那平时维修车必不可少,通过修车行的老板,警方得知了作案人所在的村子。

已知2:

作案人体型偏瘦,面相老实,穿一件蓝色的保安制服。

根据这些特征,侦查员打探到,此人名叫刘刚。

凑巧的是,侦查员刚根据村民提供的地址,来到刘刚家附近,就看到两个女孩推开院门,他们赫然发现,院内就停着一辆红色三轮车。

进了这户人家,更凑巧的来了:

屋内,侦查员见到一躺倒昏睡的男子,正是刘刚。

旁边赫然放着蓝色保安服,制服内有一把折叠刀,家中抽屉内有小芳被抢的手机。

经过DNA比对,刘刚正是两起凶案的嫌疑人。

看上去人赃并获,板上钉钉的罪案。

接下来却出了意外:

在全省户籍档案中,竟然找不到叫“刘刚”的人。

另一边,看守所里,刘刚拒不认罪,百般抵赖。

而随后,侦查员在刘刚家,再次有了“大开眼界”的发现:

首先,一个卖水果的摊主,在枕头下放了一把巨长的西瓜刀,据女儿说是“防身”用的;

接着,在刘刚家中,发现大量女式用品,包括多件胸罩、丝袜,以及26个女式包包。

两个女儿证实,这些都不是她们的东西。

如果像她们说的,这些都是父亲领来过夜的女人留下的,试问,她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包,甚至是鞋子、内衣、身份证留下呢?

这些说不清来历的物品,很可能来自受害者。

那么目前已知的2起强奸案,会不会只是冰山一角?

通过包内的身份证或单据信息,警方又找到两名受害人。

她们中,一个经过警方反复确认才承认了被强奸的事实,而另一个,则拒绝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当初的伤害,让她们无法承受,也不愿重提。

或许,罪犯正是抓准了受害者这种心理,气焰才更嚣张。

刘刚咬定,这些女士用品是一个收废品的人送给他的,此人也不见踪影。

除了承认4起强奸案,他再没交代其它罪行。

这场斗智斗勇,还在继续着。

进看守所后,警方通过监控,关注着刘刚的表现。

他的举止十分异常。

先是癫狂(经体检他没有精神疾病),在认罪2起强奸案后,他又冷静了下来,变得寡言。

直到承认4起案件,他又开始搭讪狱友,甚至向他们描述自己的犯罪经过。

十几天过去了,刘刚始终对自己的身份绝口不提。

但不凑巧的是。

潜意识,不受他的控制。

据一名在押人员反应,刘刚晚上说梦话,听口音像山东青岛的。

通过监控录到的声音,警方确认了他的口音,联系到青岛公安局。

果然,刘刚是青岛下辖的山东即墨人,真名叫刘遵松,24年前涉嫌故意杀人,潜逃至今。

案子终于破了。

刘遵松被押解回山东。

但案子又没有破。

留下来的那26个包包的主人,只确认了3人的身份,其他依然没有找到。

她们的故事,也许永远沉入了黑夜中。

03

追凶31年

1981年的上海。

一个闷热的夏天,一间地下小旅馆。

服务员闻到从42号客房里,散发出一股浓重的臭味。

发现一具旅客的尸体。

死者脸颊上有七处烧灼伤,法医断定死于电击。

现场被人为破坏,服务员在不知情情况下,打扫卫生,扫掉了鞋印的痕迹。

留下的唯一有价值证据,是一枚残缺的指纹。

警方展开排查,出人意料的是,这起案件发生的14天后,浙江嘉善一家旅馆,又发生一起电击伤人案,受害者逃过一劫,凶手也跑了。

不久之后,在江西和浙江,接连出现电击杀人案,作案工具均类似。

这些案件间,会不会有关联?

根据比对三家旅馆住宿登记单上的笔迹,经一个月的分析,警方认定笔迹为同一人所写。

唯一的证据,只有那一枚指纹。

当年,案件引起公安部重视,南方八省侦查协作,重点排查南方。

主办此案的刑警,行程遍布全国27个省市,接近10万公里。

不到三个月时间里,警方要比对40多万人的指纹。

当时不像现在那么先进(用电脑),都是用“土办法”,人工比对。

看到两个相似的指纹,就交给专家。

况且这枚指纹很特殊,只有正常指纹面积的四分之一,中心部位很模糊。

导致比对速度慢,误差大。

结果不尽人意,40万人的指纹,无一比对成功。

30年过去。

当年调查案件的民警,很多都去世,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当年受限于刑侦科技,那么如今能成功吗?

时间来到1995年。

人工比对指纹,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上海市建起指纹识别比对系统,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录入违法犯罪人员的指纹样本,与全国联网。

指纹室工程师将1981年的这枚指纹,投放到了江西指纹库,远程查询。

第二天早上,就收到反馈。

经过逐条线、逐个点的比对,终于确认,两枚指纹属于同一个人

63岁的江西男子艾红光。

指纹对上了。

尽管警方握着证据,但案件毕竟过去了31年,嫌疑人的供述同样十分重要。

被捕后,艾红光一直坚称自己没来过上海。

几天后才松口,可他交代的事,却大大出乎民警意料。

他承认,当年在上海,用灯头电击了同屋的旅客,对方尖叫后,他就跑了。

蹊跷的是,他交代的案发地点,不是发生电击案的位于地下的建华旅馆,而是金山区的一处二层小楼。

据卷宗记载,金山区史上从未发生过这类案件。

艾红光交代的作案手法,符合电击杀人案的特征。但其它犯罪细节,则一概对不上。

时间过了太久,侦查人员早就换了好几批,很多根本不了解当年案件的情况。

利用这一点,狡猾的嫌疑人试探警方。

讲话假中有真,真中有假。

警方自有高招,请来当年主办这起案件的退休侦查员王学仁,协助破案。

他带来了一幅自己画的,80年代全国发生的13起旅馆电击案手绘图。并凭借自己对案件的了解,推断艾红光交代的,正是1981年浙江嘉善的电击案。

老刑警灵关闪现,回想起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

嘉善电击杀人未遂案,嫌犯当年是翻墙,跳入旅馆后的小河,蹚河逃跑的。

于是,警方再审艾红光,在追问下,他终于提到,逃跑后旅馆后有一条小河。

与当年嘉善电击案的细节,完全吻合。

坐实了这一案后,警方有理由怀疑,艾红光在避重就轻,他身上的案子可能远非这一起。

新一轮审讯开始了。

经过几番较量,艾红光终于交代当年在建华旅馆电击杀人的实情,也陆续承认在江西上饶、九江电击杀人的犯罪事实。

这起跨越31年的案件。

让Sir印象最深的,是老刑警王学仁。

这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仍然保留着当年的侦查笔记。

嫌犯蹚河这个细节,就是他靠亲笔记录,回想起来的。

他总挂在嘴边一句话:

要穷尽一切

当年,该做的,能做的,他都做了。

因技术限制,无法逮捕真凶。

时隔多年,当他重回警局协助办案,看着对面嫌疑人,这位老刑警脸上的表情很复杂,也很触动人。

有愠色,有谨慎。

有对当年未结案的不甘心,也有如今惩治奸恶的信心。

也是这个眼神。

践行了他在案件告破后,给当年遇害者家属信中写的那一句:

“请您相信,三十年来,我们从未忘记使命。”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