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相术

相术

面相额头凤毛多(额头碎发多是命苦吗)

2023-04-03相术
文章来源于方待夜半听君语,作者方夜语方待夜半听君语.内心里过的小日子广胜寺何以为名?世传取于“广大于天,名胜于时”,但此语不知出自何处。《重修敕建广胜下寺碑记

文章来源于方待夜半听君语 ,作者方夜语

方待夜半听君语.

内心里过的小日子

广胜寺何以为名?

世传取于“广大于天,名胜于时”,但此语不知出自何处。《重修敕建广胜下寺碑记》略述兴建渊源云:

赵邑东南距城三四十里,古有广胜寺,创建于盛唐开元年间,越廿余年,可汾阳王之请而赐额焉。上有阿育宝塔,下有霍泉胜水,南北奇柏数里,枝皆向南。益地广而景胜也,广衍胜因寓其中矣。本一寺而分为两,有上寺下寺之名。

据此碑记,则“广胜”之名或出于“广衍胜因”,更合佛家之旨。

广胜上寺,处霍山南面山顶,为古刹最早创建时的基址。寺院依山而建,寺后山峦叠起,一望无际,两侧山谷深邃。

寺中高塔入云,琉璃斑斓,殿宇峥嵘,行走其间,心生尘外之意。

前塔后院存古意

据碑记和地方志书,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初名俱卢舍寺,寺内起阿育王塔一座。唐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建,代宗赐匾“大历广胜之寺”,其后兵火地震劫难不断,屡毁屡建,现存殿堂多为元代遗构,明清又多次修葺,遂成今日格局。

▲广胜上寺俯瞰图,来源:测绘参考

上寺现存建筑群,大致按一条东南折往正北方向的轴线展开,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山门后的第一进院落为前院,也是塔院,中心为琉璃宝塔飞虹塔,后为弥陀殿,往后两进大雄宝殿、毗卢殿沿中轴线排列,各殿宇之间以青砖铺砌甬道连接。

▲广胜上寺平面图,来源于网络

寺前山门为悬山三间,重修于清康熙年间,门匾题“广胜禅院”,民国时增补;内匾“万代慈航”,背面“浮图焕发”,皆为康熙年间旧物。

门下护法金刚二躯,左右对峙,头戴花冠,面目狰狞,青筋裸露,一手持金刚杵,一手挥拳,腿成弓步,足踏厉鬼,威武雄壮。

穿山门入内,迎面台阶上是一垂花门,匾额“广胜寺”为溥杰所书。垂花门内飞虹塔高耸入云。(见广胜寺飞虹塔|金碧凌霄,彩云易散琉璃脆。)

飞虹塔西侧还有一座规模不大的清代砖塔。塔基为束腰须弥座,上置覆钵,腰线之上又一层六角形塔身,正面刻有塔铭:传临济正宗报恩三十四世上广下修和尚宝塔。从塔前碑刻知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广修和尚所修墓塔。

塔身上设普拍枋,斗栱承塔檐,斗口内出麻叶形耍头,左右折角刻翼形栱。塔檐上再承两层覆钵,覆钵上为青石雕刻的塔刹,六边形宝盖,两层莲座承宝珠、宝瓶叠置而成。

砖塔简洁素雅,工艺精美,静穆立在苍松之下,与雕饰繁缛的飞虹塔形成鲜明对比。

净土庄严弥陀殿

飞虹塔北面是广胜上寺的前殿,因殿内供奉阿弥陀佛,称为弥陀殿。

从水神庙明应王殿中的壁画古广胜上寺图来看,这里原为一座二层阁楼,元大德七年(1303)被地震毁坏后改建成殿。

根据殿内脊槫下木牌题记,该殿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修缮,重葺瓦顶,但格局和结架方法仍是元代旧制。

弥陀殿平面接近方形,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

殿顶琉璃脊饰精美,正脊当中双凤簇拥一花牌,上书醒目的四个大字:“皇帝万岁”。法不依国主难立,佛家颂圣本来就是传统。

前檐当心间装有格扇,后檐当心间装有板门,四壁无窗。

殿身檐柱上施五铺作斗栱。前后檐重栱双下昂,补间斗栱明间两朵,次间一朵,梢间无。两山仅施柱头斗拱,双杪无昂。“这种正侧两面完全不同的布置,又是他处所未见”(梁思成、林林徽在《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弥陀殿前檐铺作

斗拱用材偏小,昂嘴微薄。各攒斗栱后尾于耍头之上施杠杆挑承着下平槫,成为梁架中不可分割的构件。

殿内为减柱造,前后四根金柱不在明间两侧,而在次间中线上。

▲来源@建筑史学刊,以下测绘图同

弥陀殿梁架结构较为独特,在四根金柱上用大额枋构成井口型框架,外围四面用大斜梁由檐头向上伸至平梁下皮,直接挑承着平梁以上的荷载,从而节省梁架两缝。四个角上再用角梁,屋顶就用这八根木材挑起。

一般来讲,木结构梁架都是平置的梁栿,梁上施短柱,柱上再加梁,以撑起整个梁架。弥陀殿这种弃平置梁栿不用,而用斜材挑成的作法极富创造性。

▲鸱吻为近代复制安装

对于弥陀殿,有一件修缮往事值得一提。自明嘉靖年间重建后,清雍正、道光、光绪年间都有修补,在修补过程中,将梁架主要承重构件——六根大爬梁前部锯短,致使斗栱前倾、瓦顶下沉、瓦顶塌漏。

1958年修缮时,未根治问题,又截断了西南角梁,改造了斗栱杠杆,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不得不增加支柱保护。直到1977年再次修缮,恢复了原爬梁和角梁结构,复原斗栱后尾杠杆,重齐残损的明代脊饰,复制了鸱吻,弥陀殿才得以重生。

弥陀殿殿堂不大,但因施减柱造,参佛之地尤有富足。

殿内扇面墙前,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主尊为端坐须弥座莲台之上的阿弥陀佛,明代铜铸。木雕头光、背光,面相圆润,眼窝深陷,两耳垂肩,身穿袈裟,持禅定印。主尊阿弥陀佛像前另安放两尊像,一为明代信士捐赠的释迦牟尼佛像,一为力空法师像。

力空法师,为一代传奇高僧,民国二十一年剃度出家前曾从政,在河北、山西多地做过县长,1937年任广胜寺住持。抗日战争期间,力空法师将闻名天下的寺内所存《赵城金藏》转运八路军太岳根据地,力保国宝不失。

▲力空法师(1897-1972),别号念死

阿弥陀佛两侧,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均头戴花冠,面相方圆,颈挂璎珞,身披锦帛,胸臂袒露,腰系玉带,踏足于莲座之上。

莲座由两瑞兽背负,两兽雕造精致,生动有力。

两菩萨像形象逼真,其袂欲举,其身若倾,仙姿亭亭,眉眼盈盈,虽为元塑,犹存宋风。

弥陀殿西侧沿寺有一排木质藏经柜,闻名中外的《赵城金藏》原存于此,如今已成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之一。

▲赵城金藏经柜

扇面墙后倒座,雕塑大肚弥勒佛像,两侧侍立童子,外侧两尊像梳双髻,开口露齿大笑,动感十足。有人认为是寒山、拾得像。

大雄大力大慈悲

穿过前殿进入中院,正北为大雄宝殿。两株苍劲的古柏在殿前相对而立,左右纹理,对称外扭,如两尊护法天王,亦是广胜寺一奇。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悬山顶,重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殿宇前檐插廊,后檐当心间出龟须座一间,均为清代增设。

殿宇前檐五间装有格扇,后檐当心间有板门可以贯通。殿内梁架用六椽栿,其上不用四椽栿而用平梁。平梁下端各施搭牵一根,这是元代以后的作法。

殿内砖砌佛坛,上设木质佛龛三间,龛上方悬挂匾额“光辉万古”,“癸已(1713)菊月”,“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

此为雍正皇帝于康熙五十二年尚为亲王时,到临汾赈灾时所题。乾隆留墨如牛毛,流于平常;康熙赐字如鹅毛,重于仁义;雍正题匾如凤毛,贵于珍稀。

佛龛中三尊为华严三圣,释迦佛居中,两侧为文殊、普贤两菩萨,梁、林称赞“塑工极精,富有宋风,尤以菩萨为美”。

文殊、普贤前分别塑有撩蛮、拂菻牵引狮象,这两尊典型胡人特征,须发卷曲,皮肤黝黑,一斜睨、一张目,表情生动。

此外,三座木质佛龛,龛楣、隔扇和勾栏上剔空雕盘龙、鸟兽、花卉,山树、仙人、流云,并水波纹、菱形纹、几何纹等,玲珑剔透,雕镂精致,梁、林赞之为“木雕中无上好品”。

▲来源@兹在文斯

两侧有明代十八罗汉铁铸像,形态各异,面部表情、袈裟纹理也各不相同,可见当时铸铁工艺的成熟精湛。

龛背为观音菩萨,端坐于须弥座莲台上,旁有韦陀、龙子及两童子像,清代补造。

天中天之毗卢殿

穿过大雄宝殿为后院,当中为毗卢殿,元代遗构,明弘治十年(1497)重修,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六椽,单檐四阿顶。从建筑形制而论,毗卢殿居于上寺诸殿之首。

殿前月台低矮,殿基依山岩建造。月台和台明均为近代维修发掘重建。

毗卢殿顶正脊极短,与明间同广,极为罕见。垂脊之长,过于正脊数倍,好似两翼轻羽,欲上九霄。前坡蓝色琉璃聚锦灿烂醒目,琉璃脊饰烧造精致,蟠龙牡丹,鸟兽仙人,富丽堂皇。

前檐明间装格扇六页,四壁无窗。格扇花心不施一钉,不费一胶,全用雕镂拼镶,梭形、箭形、菱花、葵花,摇曳多姿。一幅略如《营造法式》“挑白球文格眼”,精细尤有过之。

门额之上设横披四方,上有一匾高悬,题曰“天中天”,此为佛尊号之一,“天为人之所尊,佛更为天之所尊,故曰天中天”。

檐下四周斗栱皆为五铺作,双杪、单杪单昂和重昂皆有。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梢间及两山各用一朵。柱头作两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补间铺作则将第二层昂尾挑起。

檐柱柱头上施阑额和普拍枋,断面成丁字形。衔接处用宋式的勾头搭牵,形制古朴。

▲前檐铺作,可见普拍枋上的勾头搭牵

殿内亦是减柱造。四根内柱也设在两次间中线微偏里,使像前空间面积显著增大。

内柱减少,梁架随之变化,前后内柱之上,架长达三间的大内额和由额各一道,上承四椽栿,各缝梁首皆用童柱支撑。

两侧施大爬梁,转角处施抹角梁随大角梁。山面中线上有大昂尾挑上平榑下。内柱上无内额,四阿并不推山。

踏入殿中,但见万佛森罗,目不暇给。主像为一佛三身,法身佛毗卢遮那居中,施毗卢印。报身佛卢舍那在东,施无畏印。应身佛释迦牟尼在西,施说法印。

毗卢遮那佛前,有中型铜铸佛一尊,座下小佛数以千计,俗称“千佛台”。

主尊后皆有大幅背光,外围火焰升腾,“炽盛光,降九曜”,上立金翅大鹏、游龙麒麟、佛家八宝、六拏具,崇光泛彩,赫赫煌煌。

坐下须弥座,两层束腰,各有力士、异兽承托,施彩堆塑贴金,诸般彩饰,精美逾常。

主尊之旁,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立于莲台之上,由各自坐骑承托。坐骑与弥陀殿有相似处,雕工精致,栩栩如生。

不过对于毗卢殿中造像,梁、林评价不高,称“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无骨,衣褶圆而下垂,背光繁缛不堪,佛冕及发全是密宗的做法。侍立菩萨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远甚”。

从飞虹塔到毗卢殿,整个广胜寺其实处处可见密宗痕迹,据说是上寺在明弘治年间到嘉靖年间曾由密宗法师主持。

南面明间两侧,各有一力士,体型高大,挺拔威武。

力士身后,靠墙周匝,设木雕佛龛,供铁佛三十五尊,间立四大天王及童子等像。佛龛之上,前后檐墙两梢间和两山墙上部,绘有五十三尊坐佛,与铁佛均是清顺治年间添置。

三十五佛出自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决定毗尼经》,五十三佛出自南朝宋畺良耶舍译《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两种相加共八十八佛,为千佛之特定形式,渊源悠久,与此相关的造像在云冈石窟即有体现。

满堂悬塑地藏殿

上寺后院东西两厢各有配殿,东面是观音殿,殿中旧像已毁。西面为地藏殿,内有明塑一堂,场面宏大,精彩纷呈,不容错过。

地藏殿单檐悬山,面阔七间,琉璃长脊,与毗卢殿的短脊形成鲜明对比。

殿顶正脊刹座北面琉璃有年款和匠师姓名题记:“大明嘉靖元年(1522)五月吉日工毕,地藏十王殿,乔志清、乔六信、乔胃,修造殿堂本寺僧长老朝李、朝旺、朝慧,助缘人永祥”。

正中明间佛坛上,地藏菩萨头戴风帽,身着长袍,半跏趺坐,金身穆穆。

地藏菩萨两侧侍立八名眷属,明确可辨识的为坛下侍立的闵公长老和道明和尚,其余应为地藏六使者,即大力使者、摄天使者,大慈天女、宝藏天女、焰摩使者和持宝童子。

▲这位不知为哪位使者

左右列坐十殿阎罗,每侧五尊。山墙侧塑六曹判官,每侧三尊。

殿内梁架,布满各种悬塑,金碧辉煌。佛祖、菩萨,诸天神佛,虚空凌云,又有天王金刚、珍禽瑞兽、亭阁楼台,富丽堂皇。

自古名区必多胜景,广胜上寺,“庙宇巍峨,塔势峻峭,真一方之巨观也”,细细观览之后,更觉古人并无虚言。

琉璃宝塔挺立在前,殿宇在后从容展开,建筑多为元明旧制,构建精奇,琉璃脊饰,光辉耀目。殿中万像森罗,各现化相。异日有暇,当重登霍山,再衍胜因。

参考资料:

林徽因、梁思成:《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柴俊泽、任毅敏:《洪洞广胜寺》,文物出版社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