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痦子面相图解(发大财的下巴痣)
古人云:“相由心生”,我们现在当然知道面相是不靠谱的,但从一个人的面孔和精神状态中多多少少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与抱负。
近代以来,一位位革命志士挺身而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奔走,你能从他们的面孔中看到坚毅、无畏的眼神,党的领袖们也都各有特点,可见古人说的话是有一定经验的。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面容宽厚,年轻时更是英俊无比,人民都知道伟人下巴的正中间有一颗痣,当我们想起毛主席时,也会第一时间想到这颗痣。
但是,大家或许不知道,毛主席的这颗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跟随毛主席一起闹革命、英勇作战的老前辈和毛主席的儿子、儿媳们都说,毛主席这颗痣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1935年之后才长出来的。
有人借此发挥,说毛主席是“中年得志”,一定可以“一痣乾坤”。
即使是周总理这样一个唯物主义者,也用这个打趣过毛主席。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革命初期,历经艰难,险象环生稍微有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毛主席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地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新中国,在早年,毛主席的经历可谓是历尽艰辛,险象环生。
毛主席求学于湖南省长沙市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他一方面家中并不富裕,另一方面觉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译本更容易吸收,且在国内更有利于观察和深入基层,了解中国国情开展革命,因此没有像大部分早期革命先辈一样出国留学。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忘记革命,早在1918年便组织了无产阶级组织新民学会,更是于1920年创建了长沙共产主义组织。但此时,不用说国民党对共产主义态度暧昧,割据军阀更是对这些先进组织欲除之而后快。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毛主席因囊中羞涩差点无缘参加,受到资助来到上海时,险些和中共一大的其他革命先烈为特务所害,当时的毛主席可以说是处境艰难。
国共两党北伐“蜜月期”结束后,蒋介石、汪精卫于1937年分别发动反革命政变,一众共产党人遭到残忍迫害,在长沙发动农民运动,选宣传共产主义的毛泽东很快被当作“敌酋”之一被“全世界”通缉。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7年秋,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一度取得了重大战果,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起义中,毛泽东主席险些遇难。
1927年,毛泽东为指挥秋收起义,同当地县委书记等人一道,带着“煤矿采购员”介绍信,前往各地采购物资,不想刚到浏阳县张家坊的七溪坳,便被数十个民兵团拦住,无论毛泽东等人拿出“介绍信”怎么解释,这些民兵就是不放行,不分青红皂白便将毛泽东一行人拷走,想要扭送他们前去县中审问。
要知道,那时候国民党已经几乎“统一全国”,各地都有捉拿毛泽东等共产党骨干成员的命令,这时候如果被扭送公堂,毛泽东的命运将会如何,不敢想象。
如果毛泽东真被他们架走后,后来的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将会如何!最终,毛泽东凭借自己的机智,不仅逃了出来,还完成了物资采购任务,并成功领导了秋收起义。
起义的代价是高昂的,早期党中央为了纠正陈独秀犯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陷入左倾激进主义的“牢笼”中。在秋收起义取得一定成果后,组织不顾毛主席的劝阻,立刻下令继续进攻城市,结果起义军遭到严重打击,不得不转入边界,毛主席的祖坟和妻儿都遭到了何键的残忍迫害。
在井冈山根据地,毛主席的指挥历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成功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后,从苏联共产国际派来的王明、博古、李德等人运用苏联革命理论,批判毛泽东为“右倾保守主义”,迅速在党内获得认同,并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非常清楚了,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博古、李德一改毛泽东的军事部署和战略战术,轻敌冒进导致红军损失惨重,井冈山根据地更是面临沦陷之险,不得不进行转略大转移。
一路上红军损失惨重,更是丢失了江西几乎所有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但是,大家以为党中央会立刻放弃王明、博古等人的观点吗?答案是否定的。
湘江战役后,红军继续按照王明等人制定的计划,向湘西推进,蒋介石察觉到红军的计划,于是部署重兵等待红军落网。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才能再次告诉他,蒋介石一定布置重兵等他们自投罗网,立刻劝阻,力陈进军湘西的危险,应该转向贵州,不出意外,又一次被王明等人批判为“右倾投降主义”继续向湘西进军,结果,红军再次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此时,越来越多清醒过来的党组织干部意识到了王明、博古、李德的主张严重偏离中国国情,只是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苏联的斗争经验,完全就是“纸上谈兵”,而毛泽东多次深入考察中国革命形势的正确主张却没有被重视。
遵义会议,一转乾坤,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认时来运转、否极泰来。
红军自1930年以来,反“围剿”、齐井冈、失瑞金、败湘西,好不容易拉扯起来的红军队伍遭到一次又一次惨痛的打击。
到1934年年底,红军干部才在“勉强接受”毛泽东主席意见的情况下转进贵州,占据了黔北重镇遵义会议,取得了数年来难得一见的胜利。截至此时,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激进主义”错误思想和生搬硬套的“苏联革命经验”和“德国军事思想”,已经为党中央指导思想四年之久,屡战屡败,越打越少的窘境,使得许多清醒过来的党中央组织干部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也越发思念毛泽东作为军事指挥的日子。
在毛泽东指挥军队的那几年时间里,无论是“秋收起义”,战略转移,根据地建设,还是四次反“围剿”,可以说是战无不胜。因此,从红军到遵义开始,党组织内外干部开始向党中央发电报,打报告批评意见,甚至有一些党中央许多早期领导同志与李德等人爆发了剧烈的争论。
在高压面前,王明、博古、李德及其它无条件信奉“苏联经验”的领导干部,也不得不召开会议讨论和总结这四年来的失败经验。
会议内容还需要想象吗?
还会有其他更多的讨论方向吗?
当然不会,所有问题的焦点都集中在自李博等一系列共产国际的“先进人士”来到党中央,剥夺了毛泽东等指挥权力后,红军的作战方针彻底打乱。
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可以说是兵败如山倒,王明等人既不知道如何结合实际情况和地理条件防守反击,也不知道如何尽快收拢败兵组织反击,更不知道如何真正意义上鼓舞士气,指挥如战国赵括、三国马谡一般纸上谈兵。
反而,毛泽东对战略的把握如此精准,就连能在遵义开展此次会议也是在听从了毛泽东转进贵州的建议结果。可以说,会议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些战略失败是排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了李德错误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
于是,上至党中央元老级党员干部,下到年轻党员、军人都强烈要求变换党中央的领导。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军事将领,在毛泽东被剥夺军事指挥权的时候,就对此决议十分不理解和不支持,认为这是自毁长城。
面对屡战屡败的局面时,与李德、博古等分歧越拉越大,他们在党员中宣传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观点,在此次会议中,更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层面一同支持重新确立毛泽东领导权的主张。
最终,“得民心者得天下”,遵义会议内部达成一致,确定了对毛主席的正确指导。
那个时候,毛主席42岁,正值壮年。
毛主席自青年时便致力于考察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形势,以其远见卓识和高超的指挥能力一直在努力主张红军的正确道路,但博古等地“左倾”错误影响太大,几乎导致红军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全面覆灭,好在,在周总理和朱德元帅等的安排下和全党的一众支持下,党中央正式确立了毛主席为党中央的最高领导。
从此之后的长征之路,红军战士跨越14个省、翻越18座大桥,跨越了24条河,走荒漠、过草地,翻雪山,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却能顺利突破,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难以想象的转略大转移两万五千里长征,成功会师并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抗战和革命事业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中国共产党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更是达成了国共两党的和解,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战胜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血洗了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中国站起来了。
在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二协定》(《重庆协定》)之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了三年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终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压迫,真正意义上以国家主人的身份站起来了。
可以说,这一切都能归功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此时,随着历史的尘埃被一步步展开,很多人也发现了一件趣事在遵义会议后,毛主席下巴突然长出了一个痣。
1935年的这颗痣古人和民间百姓喜欢“相面”,对于皮骨的构造总有着诸多猜想,对于人脸上突出明显的痣,他们当然不会放过。
根据《易经》、《相术》等古书和中国民间百姓的说法,下巴长痣的人,得享福贵,且都是领导命,会掌握极高的权力。但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是信奉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并不会相信这些封建迷信。
耐不住老百姓的说法,和民间“走方先生”的宣传,这也为毛主席险些带来了祖坟被掘的惨痛后果。
还有人说,毛主席家乡有一尊雕像,这尊雕像不知何名,但是造型面容庄严肃穆中带有了些许和蔼,身姿非凡,而且在雕像的下巴处就有这么一颗痣。巧合的是,这颗痣与毛主席的痣位置几乎一模一样。
而且,据老百姓的描述,毛主席在长出了这颗痣后,其面部越发庄严且身姿和常见站姿也与那座雕像十分接近。因此,他们就传言毛泽东主席与这尊雕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有甚者居然说,毛主席是这座雕像的神明降世。
这些,纯属无稽之谈,但我想,毛主席如果知道这种说法,说不定会淡然一笑,因为这是人民善意的祝福与想象。那座雕像很可能与毛主席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老百姓心中非常爱戴毛主席,这极具故事性的说法便也流传开来。
如今韶山的确有毛主席的雕像,那是人民为纪念他建造的,那座雕像伫立在山头,就好像伟人依然在守卫着人民一样。
还有一种更加玄乎,居然还有人和蒋介石说什么毛主席下巴这颗痣是紫微星的标志。从古至今多少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所谓“紫微星护体”这种说法,紫微星是中国古代迷信传说中的帝星,而毛主席确立了领导地位,这颗痣便开始长在了毛主席的脸上。
可见,当时中国人民深受阴阳八卦,封建迷信的影响,对这些正常的生理现象居然想象出来了许多奇怪的说法。
比较科学的说法有两种,一是风沙的积累。
根据中医的说法,风沙堆积会导致人脸上长痣。毛主席年轻时,从湖南长沙,到上海,再到嘉兴,又回到湖南领导革命,撤往江西井冈山建立根据地。紧接着就是数次反围剿,长征艰辛转移,可以说是走南闯北,历尽艰辛,多少次风沙铺面无法清洗,因此久而久之,在下巴处就长出了一颗痣,而在42岁遵义会议前后长出来则纯属巧合。
还有一种目前医学较为认可的说法就是色素痣皮内痣,色素痣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就是脸上有一块黑点那么简单。
最开始,这只是一点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黑点,和皮肤除了颜色没有其他区别。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痣会慢慢鼓起来并最终形成一个半球形隆起,成为所谓的皮内痣。
所以,就像前文所说,毛主席在1935年43岁时长出来,是正常年龄段的现象,并没有那么多玄之又玄的说法,已经是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封建迷信的说法。
开国大典上的小“事故”与苏联档案事件当然,关于毛泽东主席的这颗痣还有一个小故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除了我国记者以外,国外同样来了诸多新闻媒体,记录着这头“东方的雄狮”苏醒后的第一次亮相,其中,自然包括社会主义世界的老大哥苏联。
当时,苏联记者米克沙奉苏共中央领导人斯大林的指令,率领苏联记者团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天安门拍摄。当时苏联的记者团拍摄了很多照片,但却在几天后,胶片却被一场火全部烧掉了,毛泽东主席等人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遗憾,周总理还曾经遗憾地“啊”了一声。
最终经过苏联方鉴定,这场大火本是一场“令人遗憾的意外”,但米克沙等记者们知晓,这场大火并不是意外,如此重要的新闻照片怎么可能粗心大意地被烧毁?不要说他们这些专业的跨国记者,就算是普通的小报记者都不可能犯这种错误,这完全就是斯大林刻意为之,为了某种政治目的造出的意外,那个时候的一些照片资料等早被运回了苏联。
之后的某天,在米克沙尚未返回苏联的时候,受到了毛主席代表的问话,当时,米克沙以为事情败露,十分局促,不知道该怎么向这位中国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解释这么一件丢人的“事情”。
结果代表却一脸疑惑地问他:“毛主席的痣怎么没有了?”
米克沙一听有点懵,之后看到《星火》杂志才明白了代表的意思。
原来,因为杂志同志在编辑时以为嘴下的痣是污点,便进行了处理,最终才没有了那颗痣。这件事在70年后,俄罗斯联邦档案馆将资料给中方时才得以真相大白。
可见,毛主席的这颗痣,不仅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有着极其传奇和丰富的故事,就连在国际社会都有着不少奇闻趣事。
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人民!
他的一生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念的那一刻起,他的所作所为,他所践行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他的这句话,都是为了人民。
因此,人民群众才会发自肺腑地认为毛泽东是最伟大的人。但是,倍受人民群众赞誉乃至人民群众自发为他树立雕像的毛泽东从来没把自己放在特殊的位置上。
在他看来,他是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一直是那个在橘子洲头,浪遏飞舟的意气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