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镇江哪里请风水大师(义乌风水大师)

2023-05-15风水
作者:巧爷-说说这次旅行中国四大古城中,四川阆中古城特别抢眼的是它的风水文化,所以也叫风水古城。提起中国的风水文化,虽然千百年来流传经久不衰,但是关于风水现象的

作者:巧爷-

说说这次旅行

中国四大古城中,四川阆中古城特别抢眼的是它的风水文化,所以也叫风水古城。提起中国的风水文化,虽然千百年来流传经久不衰,但是关于风水现象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也影响到一些人误认为风水完全是种迷信说法而避而远之。实际上,风水学说在去其糟粕,去伪存真后,蕴含有相当丰富的哲学、科学、美学等内涵,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强烈的的影响,例如东南亚的许多建筑明显受到了中国风水术的影响。我到阆中来过几次,逐渐对阆中的风水文化发生兴趣,并且以外行人眼光,逐渐品出它的一些味道出来。

阆中的风水

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在谈到对其代表作《城市意象》关于开放式环境分析不足的缺点时说:“中国的风水理论从一种非理性的角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特殊方法“。”它引导人们对外部形态及影响进行使用和控制,强调人类可以预见、控制整个宇宙“。网上有文章以阆中为例具体分析了《城市意象》中五要素与风水理论对应的关系。

风水学对人类居住环境选择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天宫院和袁天罡故居中看到理想的风水模式,又以代表四方的四神兽来命名人们所居住的“穴场”周围的“砂山”: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从卫星图中可知,阆中地处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的中游。这里是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山水均呈蟠龙蜿蜒之势。源自“华夏祖脉”昆仑山的大巴山余脉盘龙山系为阆中之“来龙”,与剑门山脉一起护送嘉陵江水从西北而来,于城北形成天然屏障,是为“靠山”。嘉陵江进入城北玉台山沙溪场“入水口”后,在西、南的锦屏山、黄华山、白塔山和大像山等“砂山”的卫护之下,至白塔山 “出水口”后北流,绕古城三面,形成巨大的“U”型环带。这些是“地理四诀”中的“龙、砂、水”。

阆中城北玉台山上建有滕王阁,系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所建造,于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唐代诗圣杜甫两次游寓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滕王阁和杜甫《滕王亭子诗》可以同南昌的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映成趣。

从滕王阁后面的石阶上去还有个积翠亭,侧面有个天门观景台。

在观景台上看嘉陵江水从西面流入和往南拐,这里就是“入水口”。

站在积翠亭上,可见嘉陵江往南流去,右边是护卫嘉陵江的“砂山”西山,左边是古城。

嘉陵江流经古城西门

嘉陵江水被南边的砂山,也是案山的锦屏山护卫着往左(东)拐。前面有个索道风景观景台。

在锦屏山最高处的观景台上可见江水拐弯到索道风景观景台这一段,这里正对古城的双栅子街,直到古城被称为“穴位”的中天楼。

江水往东去经过锦屏山旁边的南津关,这里进古城就是华光楼和风水馆。

在南津关靠江的连峰楼上观对面渡船和华光楼。

接着,嘉陵江在东南“砂山”白塔山和大像山的护卫下拐向北流去,白塔山下就是“出水口”的位置,如果把西北滕王阁的“入水口”作为“天门”的话,那么这里就是“地户”。

最后,嘉陵江在右面“砂山”护卫下向北流去,完成水绕三方的壮举。

对嘉陵江水护卫的这些“砂山”,将嘉陵江水天然环抱形成了“玉带水”。这种山水之势完全符合由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神兽合围的理想风水模式的描述。

而“地理四诀”中的“穴”是指阆中城的选址处于“龙、砂、水”的内敛向心围合中。“正穴”位于“来龙”蟠龙山的结脉处,是阆中的“中天楼”,成为城市风水的中心。所以阆中的这种环境也符合优良的地理生态环境。

登锦屏山观阆中风水

让我们登上嘉陵江南岸的锦屏山观古城来体会一下,锦屏山以其“案山”形成城市绝妙对景,山上建亭台楼阁,亦兼有观城廓之利。这里的“嘉陵第一江山”石碑,使人联想到唐代画圣吴道子以阆中锦屏山为中心绘就的《嘉陵江三百里风光图》。

这里观古城的华光楼和江边码头

往西移步到碑林前的瞰碧亭

沿江边上到“杜少陵祠”,诗圣杜甫曾两次来到阆中,写下70多篇诗作,使阆中成为杜甫一生留诗最多的地方。杜甫在广德元载(763年)秋第一次到阆中,是为好友房琯奔丧。广德二载(764年)春初至春晚(即农历的正月至三月),杜甫第二次到阆中,是应王刺史之邀,一住近三月。其间,他参与了唐代阆中在清明节前后十日祭祖祭亡友的扫墓活动。因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阆水歌》。

杜甫脍炙人口的《阆山歌》和《阆水歌》成为千古绝唱,被乾隆皇帝御评“两诗著语奇秀,觉空翠扑人,冲襟相照”。其中《阆水歌》最后两句是“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诸多文人墨客在阆中瞻峦唏嘘,宋代陆游在《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写到“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廓如丹青。”

阆中民间天文研究久负盛名,吸引了许多风水术数家,东汉顺帝时,道教始祖张道陵,侨居阆中并于云台山。锦屏山这里上去有吕祖殿和八仙洞,聚集了很多仙人。

这里登上锦屏山上最高处的八仙洞。

但是观古城全景最清楚的还需要登很多石阶上赛锦屏东峰顶上。

山顶上的观景台视野最好

这是阆中古城全景照

往西北极目远望,嘉陵江水来处与西山隔江相望的玉台山也是天门所在,山上的滕王阁、玉台观等景观均是按照风水择址而建的。

“穴位”中天楼和黄色瓦顶的张飞庙,注意南门不在中天楼南边观景台的位置,而是往东移了。

偏东的南门城楼和右边的华光楼,以及远处的小盘龙山。

在观景的时候,不能不提一下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他被征召进京,授官太史侍诏,运用自己创制的赤道浑天仪,经6年的测算研究,主持完成了当时最完善的一部历法《太初历》,被汉武帝采纳,颁行天下。太初历将正月初一的那一天确定为新一年开始,人们过年的日子就这样传承下来,成为今天的春节,落下闳于是也被成为春节老人。落下闳也被称为世界级杰出科学家。

在锦屏山三层六角形的观星楼前可以看到落下闳的青铜像和他所创制的浑仪,顶楼另塑落下闳,以及汉末时任文公父子像,中层塑三国蜀汉周群等祖孙三代像,底层塑唐朝晚年定居阆中的袁天罡、李淳风像。他们在阆中居所内筑观星楼以观天象,长期不辍。

除了文人骚客外,可以瞻仰民族英雄张宪,他是岳飞的爱将,后同岳飞一起遭秦桧的陷害致死。

南岸继续观阆中城

从锦屏山下来,再登上城东南的“砂山”塔山,塔山上建有白塔寺,立有文笔塔。

山右的大像山山壁在唐时就建有大佛寺。

白塔观景台下方是其镇水口,对着嘉陵江出水口,所以这里与相宜建台、立塔、设佛祠的风水主张是相符的。

在锦屏山与塔山之间有个鳌山圣境,与古城隔江相望,集阆中“阆苑仙境”风水之精华。这个仙气缭绕的瑶池是王母娘娘的第四个瑶池,也是最小最灵秀的一个。

山上有个奎星楼被认为是可以俯瞰古城全景的最佳点。

总的看,城市中心的西街、北街、武庙街及双栅子街的十字路口的中天楼,是处于“正穴”的“天心十道”。城内其余街道,皆由中天楼为核心向四周展开,各街巷多与远山朝对,北街正对蟠龙山的龙脉,南面双栅子街正对锦屏山,因此中天楼也被称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东西街道多而长,南北街道少而短,既满足了良好的朝向,又使建筑高低错落,层次丰富,视野开阔。古宅院多坐北朝南,纳光避寒,大门开于东南,避凶主吉,院里歇山单檐式木质穿斗结构,灰色的小青瓦,漆柱粉墙,体现出唐代的风水文化和明清建筑的特色。

这是古代阆中的格局图,古城设城墙四面环护,东、西、南、北各有城门一道,除西门外,其余三门都建有瓮城,瓮城门与城门错位,接旺气、进气和生气,符合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纲关于风水的论述,也符合玄空风水学中的“城门诀”。

现在城市格局有些变化,城市功能分区各居其所,因城池正对锦屏山,依照风水之说,着意偏西以避江南锦屏山旁的“气口”南津关直冲城市,所以古城“中天楼”往西有“西街”,往北有“北街”,但是往南用“双栅子街”代替了“南街”,往东用“武庙街”代替了“东街”,“南街”和“东街”的名称在南边东边才能找到。

南津关外连古金牛道和米仓道驿道,关内古镇直抵嘉陵江边连峰楼。

南津关的连峰楼与嘉陵江对岸的华光楼相对,避开了西面的南门,这也是风水的考虑。

历史上连峰楼后建有浮桥通往对岸,嘉陵江水岸建有码头,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现在南津关经过恢复重建,重新焕发了昔日的活力,成为阆中旅游文化的崭新亮点。

现在浮桥已不存在了,只能通过嘉陵江桥通往对岸,过关道路倚东城外而向北通往关中,再加嘉陵江水路之利在此交汇,形成阆中城东南的水陆通衢。所以城东门、南门外街坊连结,人烟稠密街市繁华,符合东南生气聚财的原则。

所以阆中按风水六秀方布局,在城市建设时,有意将南门东移、东门南移,城外东南隅临江北岸的古道上,正对江南气口南津关,建有雄伟华丽的华光楼,又称镇江楼,旧又称南楼,接纳东南生气,象征财源广进、财富聚集。

天文学家、风水大师等对阆中的贡献

这是重新整理出的现在阆中的全局略图。阆中1995年10月就启动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围绕风水主体来打造古城,2000年又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现在已在国内外大大提高了风水古城的知名度。

西汉至唐,阆中一直是中国古天文和风水学的主要研究之地,天文学家、风水大师相继辈出,如汉代天文学家落下闳,唐朝著名天文学家、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等,他们对阆中古城营建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去古城华光楼东面不远处参观了落下闳故居(星座苑)。

它是为纪念落下闳而复建的一座串珠式二进民居院落。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房屋16间,为木质穿斗结构,雕花门窗,青瓦屋面。2006年1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瞻仰。

落下闳始创的浑仪—浑天说的物理模型

落下闳创立的太初历规定以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年之始,从此明确的春夏秋冬的顺序,有了全民族时日一致的春节。他还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体系,改革润法,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一直沿用到1700年后的清代才进行部分调整和修改。

我也去了袁天罡在古城的故居,因为袁天罡,还有后来的李淳风,都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风水大师,他们先后来到阆中,隐居于此在这里观测天象。

袁天罡是师傅起的法名,原名叫袁天纲,这是袁天纲在隆州別馆的旧居,初为州府官驿,唐贞观十五年七月(公元641年),袁天纲受主命步龙气入隆州,初居于此,这是复建的。

屋内

袁天纲生平简介,他还是我们成都人。

袁天纲南下途经四川广元时,被当时利州都督武士“拦截”为其家人、只有一岁的伴作男童的武则天看相,袁天罡端详片刻,变了脸色:“龙眼凤颈,若为女,当为天下主”。后来武则天当了女皇的历史证明,袁天罡当时的推断是惊人地准确。

馆长讲解阆中环绕古城的山势,古城西部是较矮的伏虎,南部是几座案山,而北部有昆仑山延伸至此的小盘龙山,东边是正在起舞的青龙,有对古城摧枯拉朽之势。袁正刚看到此情景,当即令三千人凿断了小盘龙山右侧小牌子处的山窝里的“龙颈”,血流如注,当即王气开始北流。

后袁天纲辞别京都移隆州盘龙山结庐隐居,为弥补“泄露天机”只过,便借隆州山水之胜,规划了今日之古城。即把原靠东边,经常闹水患的古城移到西边来。从规划图中看到,南城楼已向东移了。至此,阆中古城再也没出过水灾,老百姓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风水文化的精华--天宫院

袁天纲归隐隆州后,其挚友李淳风追随而至,闲暇时节游历山水之间。两人先后寻得“九龙捧圣”的吉地,袁天纲先埋下一枚铜钱做记号,准备选为自己“百年之后”的墓地。而李淳风也找到一处吉地,也埋下一根金针。两人相会谈及升仙事,结果发现竟相中了同一块地方,相约开挖发现金针正好插在铜钱内。

后两人相视而笑,并约定在此处各自后退五里路作为墓地。后人在此吉地建了天宫院。天宫院在阆中城南20公里,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由天宫古镇,西河古街,西河观光区,九曲太极水等景点构成。

天宫院和前面广场上的龙椅。

顺时针转动转天椅后坐上椅子,停下来就会对准罗盘广场外围63个卦象石鼓中的一个,代表你今天来到这里天时、地利、人和所散发出来的气场。

天宫院里,详细介绍了袁天纲、李淳风在天文、地理、气象、阴阳、五行、相术等学术活动中,作出了超越前人、引领后代卓越的贡献。他们选择风水宝地阆中为归宿,阆中因而成为朝圣之地。

《推背图》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共同编写出版为推算大唐国运的一本预言奇书。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没想到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纲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据悉,《推背图》一共分为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都配有一首律诗,用简单诗句的形式推算了唐朝之后会发生的很多事情。

推背图建在天宫院南面李淳风墓旁

推背园里,由前言、加六十象诗图和结语排开,每象都有金圣叹的注释。

走完推背园后就可以绕李淳风的墓地山围行走一圈。

依次来到南边的神兽朱雀

东边的神兽青龙

北边的神兽玄武

西边的神兽白虎,四神兽各代表四个方向的七宿,总共二十八宿。

登上墓地上方的广场

在李淳风墓地门前参拜

袁天纲的墓地在天宫院北面

在袁天纲墓地前参拜

其实最有看头,能学到更多东西的是在天宫院中的展览,里面有袁天纲和李淳风的生平事迹和许多了不起的学术成就。文字介绍说袁天纲相传隋文帝之子,后报给袁家抚养,拜峨眉山法师学功,后认识李淳风之父及药王孙思邈,遂学得数术、医术、相术,成为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大师。又成为唐朝开国军师之一。李淳风也是同时代被任唐开国军师的,学术研究甚广,涉足天文、数学、立法、星占、气象、仪器制造等。

天宫院为何为风水宝地,主要体现为“九龙捧圣的风水格局”。围绕天宫院所在地四周,有九条明显的山脉,山脉好似条条蛟龙,从九个不同的方向汇集于天宫院。九条龙的龙头所捧处,即天宫院所在地。

我们关注的风水文化在天宫院里体现得淋漓尽致。馆里介绍了风水源流、天人合一的最高原则、八卦和易、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罗盘、四象、生气、龙、砂、水、穴等等。特别在四象、生气、龙、砂、水、穴上与阆中古城的结合,可以在沙盘前听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肯定令你十分感兴趣的。

风水学认为龙能迎气生气,砂能聚气藏气。

水则能载气纳气,吉地周围的水应该与龙、砂一起,对该地造成重叠、关栏、内敛向心的合围态势。穴是这个区域最吉祥的那个点。

对阆中众多文化的影响

阆中的风水文化的兴盛带动了其它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除了与风水相关的天象文化外,还有本源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这是阆中古城吸引我,或者我喜欢阆中古城的重要原因所在,也使阆中成为一个被国内外游客广为称道的研究古文化的游览胜地。

游古城可以从古城东南角的游客中心开始,沿标注的红色路线,把主要景点逛到,并慢慢体会阆中的多种厚重文化。

游古城也可以从风水之穴中的中天楼开始,向四面漫游,去体会阆中的多种厚重文化。

本源文化:伏羲和母亲华胥,阆中民间传说,华胥在阆中南池(古称“彭池”或“彭道将池”)边孕育伏羲。后来,华胥随部落向北迁徙,越过秦岭到达甘肃天水成县,在这里生下伏羲,后来成长为部落首领,最终成为一代人皇,创造了辉煌的华夏古文明,被称为人类“始祖”。

三国文化:汉恒侯祠(张飞庙)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驻阆中达7年之久,后人为其建的汉桓侯祠今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三国蜀汉名仕周群、谯周、程畿,镇北将军黄权,镇南大将军马忠等都是阆中人。

三国文化:张飞牛肉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三国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其实也是借助驻守过阆中的张飞猛将的名声成功打造的饮食名牌,这是四川张飞牛肉公司客户接待中心前的广场。

科举文化:清代的贡院,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

科举文化:阆中承载状元文化的景点就有状元街、状元阁、状元府邸和状元坊等。今天我们看到的状元坊是2000年重建的,四柱三门,高20多米,宽10多米,是为了纪念古阆州的4位科举状元而建。所以两侧的横梁上有四位状元的金色名字,分别是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

红色文化:阆中古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留有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等众多红色遗迹。

红色文化: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在阆中转战3年,2万多名阆中儿女参加了红军,在册牺牲的烈士近8000名,共诞生了9位将军、80多位省军级干部。

宗教文化:这是伊斯兰教的巴巴寺,位于城区东郊盘龙山南麓。“巴巴”是阿拉伯语“祖先”或“祖师”的意思。巴巴寺原名“久照亭”,占地1.3万平方米,是伊斯兰教圣地,每年3月25日,各地穆斯林都要到此参加祭奠。

宗教文化:天主教

民俗文化:清代贡院斜对面有个胡家院,是阆中市首家向社会、游客开放的私人古民房。它曲径通幽,进门后汉砖照壁古朴大气,院内赫然开朗,绿树成荫,花香鸟语,古色古香的木长廊曲径迂回,各色传统古家具、古玩摆件一应俱全,各种雕花门窗古朴典雅、寓意深刻,可沉浸在伏羲文化和阆苑仙乐的熏陶中。

民俗文化:你熟悉列举的这些阆中方言吗?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老阆中方言已经渐行渐远,但把它收集整理出来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饮食文化:保宁醋、张飞牛肉、白糖蒸馍,这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阆苑三绝。其它还有保宁压酒、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热凉面(牛肉凉面)、牛羊杂碎面、吊汤扯面、川北凉粉、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饮食文化:保宁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始于五代唐长兴元年(公元936年)设保宁军治时,距今已有1078年历史。近400年来,保宁醋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形成以麸醋、药醋为特色而名扬中华醋苑的百年老字号。“崇新长”醋又加了中药,1915年代表保宁醋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质奖章。

饮食文化:夜里古城最热闹,张飞牛肉等各种小吃店吸引宵夜的人前来品尝,饮食文化闻名全阆中。

饮食文化:白糖蒸馍,与一般蒸馍不同的是不用纯碱,在适当气温下自然培殖酵素,既保持了面的清香,又因发酵而自发产生了纯正曲香。所以,生产出来的蒸馍,色白如银,酥散绵软,鲜香回甜。1990年10月,四川评出22种省级名小吃,保宁白糖蒸馍金榜题名。

真空包装的蒸馍还有其他各种口味的,真空状态下可以常温保存40天。

其它文化:还有以文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道台衙门为主的古官司文化等等。阆中确实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城市。

通过阆中风水文化的了解,已经深深感到阆中的风水文化已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游客们踏上阆中这块神秘的土地,走街串巷,在观赏古城风貌中,也体味着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的神秘,感受着阆中古城穿越时空的无以伦比的风采和端庄美丽。所以,我喜欢阆中古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