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解梦

解梦

女人梦见水淹房子(梦见家里涨大水淹房子)

2023-04-28解梦
新华社拉萨10月30日电题: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新华社记者段芝璞、张京品、张宸楚松村,一个距离拉萨2000余公里的偏远村落,位于西藏

新华社拉萨10月30日电题:西藏阿里楚松村“四代房”: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

新华社记者段芝璞、张京品、张宸

楚松村,一个距离拉萨2000余公里的偏远村落,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比去往西藏墨脱县的道路还要艰难遥远得多。

楚松,藏语意为“湖泊干涸后的土地”。这里海拔约4000米,每年大雪封山时间长达半年,是名副其实的“雪域孤岛”。

穿过楚松村的如许藏布江,蜿蜒流淌。江北岸的山坡台地上,分布着三种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一片房屋旧址,而旁边是一幢崭新的白色两层楼房。

老房、新房,“四代同堂”,仿佛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记录了时代,讲述着变迁。

(小标题)祖国最西南的“住房博物馆”

楚松村在哪里?

如果你打开一张中国地图,看到祖国最西南的末端,那里就是楚松村的坐标。

楚松村是中国最难以抵达的村庄之一。

记者从札达县城前往楚松村,需要翻越至少4座海拔5000以上的山峰,其中波博山海拔5776米,弯道90多个。沿途山高谷深,悬崖峭壁,道路崎岖。

翻过波博山一路盘旋着向下,就到了楚鲁松杰乡所在地。相传,古格王朝灭亡后,古格后裔逃到了这里。

沿着如许藏布江再往里走约20公里,就到了楚松村楚鲁组。

楚松原本是楚鲁松杰村的一个村民小组。2012年,西藏自治区决定撤销楚鲁松杰村,设立楚鲁松杰乡,楚松随之成为一个新的边境行政村。

站在如许藏布江岸边,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了江对岸陈列的“四代房”——

位于最前面的土坯房是“第一代”:低矮,泥土色,西藏和平解放前修建,大多已成了断壁残垣。

再往里的土木房是“第二代”,两层,下层是土色,上层是白色,于2005年利用国家兴边富民资金修建,保存相对完整。

“第三代”是旁边的砖石房,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米黄色,是2012年农牧民安居工程政策实施时修建的,因遭受洪水侵袭,成了危房。

再往前,是崭新的两层独家院落,为“第四代”,白色的墙壁,暗红色的房顶,框架结构,安全、舒适,属于2016年实施的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

金秋时节,楚松村背后的大山,依然是浑厚的土黄色,而村里房前屋后的树叶渐渐泛黄,与“四代房”呈现的四种色彩交相映衬,远远望去,宛如嵌在山坡上的一幅油画,层次丰富。

“楚松村‘四代房’,见证了我们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一部西藏边民住房条件的变迁史。”楚鲁松杰乡乡长旦增索朗说,“看到‘四代房’,就知道西藏和平解放好,民主改革好,改革开放好。”

(小标题)欧珠加措:三十年间换了三次房

69岁的欧珠加措,在楚松村生活了一辈子。

“1984年真正开始改变。在这之前,我一直住在这个小房里。”在欧珠加措的带领下,记者沿着山沟而下,来到他的第一代房子。

这是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只有一个过道和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间。房门高不足1.5米,与其说是门,不如说是洞,人必须弯下腰才能进去。房子没有窗户,里面一片漆黑。

在手机灯光的照射下,记者看到,正中间残存着用石头堆垒的灶台,旁边是已经熏得发黑的石凳,犹如古人留下的遗址。

“你看,就这么大一块儿地方,又要做饭,又要睡觉。小时候我在里面住过,没有床,一家人就直接躺在地上。”欧珠加措说,“就这个小房子,过去也不属于我,而属于头人。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全家几代人的心愿。”

在这座老房子的旁边,是两层的土木房,每层约有40平方米。房间地面和墙壁都是夯土,檩子、椽子和柱子都十分稀疏、粗糙。

这套房子的院子也很小,碎石头垒砌的围墙上,覆盖着干枯的柳枝,风雨经年后已显破败。

从山沟里爬出来,在一片大坝子上,记者看到了欧珠加措的第三代房。客厅和卧室是藏族风格的图案,还吊了顶。但墙体已经出现裂缝,有明显被水淹过的痕迹。

“盖这个房子,国家补助了1.3万元。我坐了两天的车,到阿里地区选材料,然后找工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呢!”他说,“可惜后面被洪水淹了,当时特别难受。多亏政府帮忙,建起了更好的新房。”

在如许藏布江岸,红白相间的藏式小院排列成行,欧珠加措的新房就在这里。

2016年,楚松村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正式启动。按照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欧珠加措分到了一套独家院落。

推开门,只见院子里的太阳能烧水壶正“扑扑”地冒着热气,崭新的玻璃阳光棚里,暖意融融。

“也就30多年时间,房子就盖了3次,一次比一次好。”欧珠加措一边喝着茶,一边和我们聊天,脸上洋溢着笑意。

(小标题)美好的改变,永远都不晚

欧珠加措家客厅的柜子上,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白卡,上面清楚记录着他们一家的经济状况。储物间的冰箱里,放满了牛羊肉。

“没有党的好政策,今天的日子,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儿!”他说。

楚松村的改变,确实来得比较晚。由于这里长期与世隔绝,鲜有外人进入,当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如浩荡东风吹过万里高原的时候,这里成为全西藏仅有的几个没有进行民主改革的乡,俗称“未改乡”。

改变,从1984年开始。这一年,楚鲁松杰告别“原始状态”,正式纳入党和政府的管理体系。

改变,在2012年加速。这一年的9月11日,楚鲁松杰乡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隆重举行乡党委、政府成立挂牌仪式,楚鲁松杰坐上了“发展快车”。

乡政府办公楼拔地而起,乡卫生院和乡小学、幼儿园陆续建成、翻新,边境小康示范村项目、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序推进……

发展快车给边民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欧珠加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家三口人,边民补贴每人4200元/年,草场补贴每人5500元/年,林业补贴每人3557元/年,他作为生态保护员每年补贴有3500元,上大学的女儿每个月有500元生活补助。

“过去都是我们给头人交钱,现在却是政府给我们发钱。”他说,“算算这些收入,就发自内心地感激党和政府。”

进入新时代的楚鲁松杰,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去年,楚鲁松杰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743元,今年将全面脱贫摘帽。

今年2月,西藏开始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边民脱贫致富和守边固边相结合,聚焦“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社会保障)”十项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加快边境地区发展。

楚鲁松杰过去仅有一座小型光伏电站,只能满足小学、村小组会议室使用。村民使用的太阳能板供电,每天仅能保证基本照明。

为解决这里的用电难题,承担帮扶任务的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克服高原反应,傲风斗雪,已经完成变电站主控楼建设。很快,全乡群众就能用上安全电、长明电。

旦增索朗告诉记者,今年大雪封山期一结束,通往乡里的公路项目以及乡所在地的自来水项目,就会立即动工。

2014年,楚鲁松杰乡通了移动互联网,楚松村与外面的世界接得更近了。记者在村里碰到的年轻人,都拿着手机,熟练使用微信和抖音。

“四代房”,见证着美好的改变。(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