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知识百科

知识百科

后繁体字两种写法

2023-07-07知识百科
在现代汉语中,“后”字的使用极其普遍。但是,今天绝大多数“后”字在使用时,其意涵指向的是繁体字的“後”。事实上,后与後,本是两个字,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两个字统一

在现代汉语中,“后”字的使用极其普遍。但是,今天绝大多数“后”字在使用时,其意涵指向的是繁体字的“後”。事实上,后与後,本是两个字,有着不同的含义。

这两个字统一为简体字“后”,实则是现代汉字简化中,典型的“异字合一”的现象。因为读音相同,且“后”比“後”写法简单,所以就把后作为“後”的简体字。

但这一做法可能会在现实中让普通人失去对“后”与“後”两个字的辨别能力。出现诸如“皇後”、“天後”、“影後”这样的看似复古实则笑话的写法。因此,有必要对自古就有的“后”字的用法进行一定的梳理,正本清源。

“后”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上古时代“后”意为“王者”,多为君王和重要领袖的名号,含义近于后世的“王”

从现有文献看,“后”这个字出现的很早,在殷墟甲骨文与殷周金文中就有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后”与“司”几乎就是同一个字,只不过甲骨文中的司字,手在左上方而已,从金文开始镜像翻转,移到了右上方。

古文字的各部分构件位置是不定的,手在左方还是在右方对字义并没有影响。因此,著名的商代“后母戊鼎”常可以称“司母戊鼎”,“司马”也可以写作“后马”。

后在上古时代的意思是“王者”。文献中,中国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其国王的称号就是“夏后氏”,意为夏国之主。

在夏代,伟大的君王或首领的名字里常常有“后”这个字。例如,中国最早的王,家天下的开创者,夏朝的创始人,大禹之子启,历史上就叫“夏后启”,意思是“夏的国王的启”。

此外,我们熟知的后羿,他的名字里也有后这个字,说明他也是一位王者。历史上是真实存在后羿这个人的。与传说中嫦娥的丈夫,射日英雄的人设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后羿是夏朝时东夷部落有穷氏的首领,他利用权谋流放了夏朝的国王太康,立了太康之弟仲康,后来又取而代之,成为了夏朝的僭主。故《左传·襄公四年》称:

“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后羿对不服从的方国大加挞伐,杀人无算。后来后羿被其宠臣寒浞杀死。

上古时期还有一位著名领袖的名字冠以“后”字,就是“后稷”。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帝喾之妃有邰氏之女姜嫄有一次外出,无意中踏上了巨人(天帝)的脚迹,即《诗经·大雅·生民》所称的“履帝武敏”。从此怀孕,生了一个儿子。因为这个孩子没有父亲,所以姜嫄一度将其抛弃,因此起名“弃”。

但弃吉人天相,动物们对他进行了精心的护育。弃长大以后,仪表非凡,特别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因此被认为是开启稷和麦种植的人,史称“后稷”,意为粮食之王。

后稷被认为是周人的伟大先祖,周王朝建立后,对其尊崇备至,此后代代祭祀不绝。《史记·殷本纪》引《尚书·汤诰》统称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赞其“久劳于外,其有功于民,民乃有安。”

《尚书·吕刑》并列伯夷、大禹、后稷为“三后”,讴歌“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由此可见,在上古夏商时期,“后”字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君王或重要领袖的名号上,其含义接近于后世的“王”。

周代以降“后”字成为君王正室配偶和后宫的称号,是皇室专有名称,直至清朝灭亡,“后”字开始淡出民众的视野和现实使用领域,成为了一个历史词汇

进入周代以后,周王被称为“天子”、“王”,“后”这个字也逐渐不再被标识为王号。但这个字也没有因此埋没成为废字,而是实现了转型。

从周代开始,“后”转为君主正室夫人的称号,周天子正式的配偶被称“王后”,而诸侯的正配称“君后”。例如,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的正室,就是来自申国的申后。而申后与周幽王的恩怨成为西周灭亡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于一。秦始皇创造性地发明了“皇帝”这一称号,从此封建王朝的君主被称为“皇帝”,相应地,皇帝的正妻从原本的王后改称皇后。

但有意思的是,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但他的皇后是谁,至今是个未解之谜。同样的,中国第二位皇帝秦二世胡亥也没有立皇后的记载。因此,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皇后,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吕雉,亦即后来著名的吕后。

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大多立有皇后,但人们往往都是只会记住第一。刚说了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是吕雉,那么最后一位就是清朝宣统皇帝的正妻郭布罗·婉容,这个面容姣好但命运悲惨的女人为中国帝制的终结做了一个悲戚的注脚。

自秦以降,皇帝的正妻称皇后,而皇帝之母被称为“太后”。据学者考证,“太后”之号起源自战国时代的秦国。中国第一个太后就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芈八子,称秦宣太后。

她是楚国人,芈姓,“八子”为妃嫔称号。她作为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一度专权,其弟魏冉亦曾权倾秦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是清朝的隆裕皇太后,作为光绪皇帝的正妻,她的一生也是非常悲惨的。虽然隆裕太后的容貌并非上佳,但其历史地位非常崇高,她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清帝退位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为政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贡献。

因此在民国建立以后享受盛誉,1913年她去世时,民国政府称其为“女中尧舜”。

除了皇后、太后外,秦汉以来,“后”字还用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后宫称号上,即“太皇太后”。按照礼制,太皇太后是皇帝的祖母,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叫薄姬,她是汉高祖刘邦的妾,是汉文帝刘恒的生母,是汉景帝刘启的祖母。汉景帝继位后,尊他奶奶为太皇太后。

而中国最后一位太皇太后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1908年,宣统皇帝继位,即日尊其为太皇太后,其实慈禧是宣统的继祖母。

但是,慈禧从太后变成太皇太后的次日就薨逝了,因此,中国最后的太皇太后只履职了一天,这也从侧面说明大清朝和整个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都已经日薄西山,气数已尽。

此后,作为皇室专有名称的“后”淡出了民众的视野和现实使用领域,成为了一个历史词汇。

“后”字用例变迁的历史影响

(一)“后”字与后宫意象紧密相连

从秦汉以降,后字的用法逐渐从对君王、领袖的称呼转变成与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紧密联系,从而具有了鲜明的女性特征和宫廷色彩。

以后,无论朝野,无论雅俗,提到“后”字一般都会联想到“宫廷女主”这一意象,使“后”字极具女性色彩。“后”字与后宫及其相关的政治势力密切相连,奠定了古代宫廷语词的固定用例,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后”字用例的国际影响

在历史上,作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中国的文物制度和风俗习惯一般都会被作为一种文化输出到国外,被东亚各国所继承和传扬。

“后”字的使用也是如此。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王后”、“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的概念被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对当地宫廷文化与政治形象的塑造产生了很大作用。

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称谓文化进行吸收、消化,使之成为本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作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皇后”一词依然在日本被使用,成为中国古代宫廷词汇在海外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左传·襄公四年》《诗经》《史记》《尚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