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风水前狼后狼断(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
【编者按】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江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承载地,长三角地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江南才俊、文化名人和文化世家,涌现了一大批江南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创新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曹伟明以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为切入口,从其身上一窥江南文化的特质。以下是他在青浦区图书馆“青溪讲坛”的演讲。
在中华文化波澜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始终是重要的一脉。长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繁荣昌盛的商业经济、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儒雅融合的人文精神,创造了上善若水、坚韧刚健、雅致温馨、灵动善变等世代相传的江南文化基因,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江南才俊、文化名人和文化世家,涌现了一大批江南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和创新者。今天的演讲,我想以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任仁发为切入口,从其身上一窥江南文化的特质。
从青龙镇走出的治水能臣
江南,自东晋以降,一改过去野性横蛮、吴王金戈越王剑的传统形象,以蓬勃发达的文化闻名于全国。名人学士层出不穷,从江南走向全国各地,人文鼎盛,方兴未艾。
梳理一下江南的文脉,江南崛起的文化内因有:一是以科举而言,江南享有状元之乡的美誉,崇文重教的传统造就了不少才俊之乡和文化家族。二是林立的书院,让江南的地域文化更趋发达。刻书业和藏书业的兴盛,营造了江南耕读传家的良好风气,形成了人文荟萃、名人辈出的盛况。
在众多江南人士中,水利专家任仁发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官职曾相当于元代“水利部副部长”。
任仁发(1255-1327),字子明、子垚,号月山道人,是一位擅长丹青的治水能臣。任仁发从小受家学渊源的江南文化熏陶,发愤读书以获取功名,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学。正当他学途顺利之时,发生了宋元鼎革的社会大变局,他的科举入仕之途被迫中断,从此,人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任仁发面临着江南文人经常遇到的“隐世”还是“入世”的痛苦选择。从小就有“诗和远方”教育熏陶的任仁发,为了实现高远的人生抱负,选择了“入世”。
1282年,任仁发由于招安海岛有功,补为青龙镇水陆巡警官。1288年,擢海道副千户长,以功勋升任海道正千户长,并潜心研究江南水利,建言疏浚古上海的母亲河吴淞江。1304-1306年期间,任仁发积极建言献策,他的治水主张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和关注,久患水灾的吴淞江得以疏浚。任仁发因治水有功,升任都水监丞,显露出其出色的治水才华。
1308年,任仁发任嘉兴府同知,并撰写《水利集》。翌年,任仁发修治大都(北京)通惠河的河闸,并以功升任都水司少监。1316年,任仁发继任崇明知州。1322年,他受命修筑浙江盐官的海塘,疏淤于镇江练湖。1324-1326年,任仁发又一次创新性地疏导吴淞江,贯通旧江和大盈浦、乌泥泾,创石闸六,筑塍围八千,浚沟汊千余,疏导太湖众水东入于海。2001年,在上海普陀区发现了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据文物专家考证,这便是任仁发所创建的水闸遗构。直至任仁发年迈,仍几次受命于危难时刻,筑堤治水,留下了不少卓越的水利工程,让“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的吴淞江,重又前浪后浪,奔腾不息,为当时江南一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与他同时代的赵孟頫,曾评价任仁发的水利功绩是“利泽在人心,名声满天下”,而民间也称赞任仁发是治水功臣。
任仁发家族是从别处迁居至青龙镇的。青龙镇是当年长三角地区的天下雄镇、经济重镇、贸易大镇和文化名镇,是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镇原是设置于唐天宝五年(746)的海防军事重镇,至北宋时期,控江连海的青龙镇,依赖便利的水上交通和兴盛的海内外贸易,转型发展成太湖地区最为发达的对外贸易重镇,具有强大的人口吸引力。“人乐斯土,地无空闲。衣冠名儒,礼乐揖让,人皆习尚,以为文物风流之地。”青龙镇上,“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时称人杰地灵的“小杭州”,成为江南地区名门望族迁居、江南才俊创业奋斗的理想之地。
任仁发这位浸润着江南水文化智慧的治水功臣,不仅有治水经验,还编写了不少水利著作,成为后世治水的思想宝库。同时,任仁发不仅是吴淞江的出色“河长”,更是一位擅长丹青的杰出画家。他在“吏事之余”,“工于丹青”,创作了许多画作。2016年岁末,任仁发的一幅《五王醉归图卷》,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三亿多元人民币价格成交,创下了该年度全球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纪录。
任仁发的绘画,别开蹊径、灵动雅致,形象逼真、从容不迫。尤其是他擅长画马,为世人所公认。元代江南的文坛领袖、旅居青浦的杨维桢称赞他道:“任公一生多马癖,松雪画马称同时。”文学家、收藏家顾瑛说:“月山道人画唐马,笔力岂在吴兴下。”任仁发的绘画,除画马之外,亦工花鸟、人物。当年同行评价任仁发的绘画,其笔墨精妙,花鸟细腻,人物生动,“盖不多见”。在当代,任仁发的画作曾数次作为“国宝”,进行海内外的展示交流。
作为多才多艺复合型的文化才俊,任仁发还擅书法,工诗词,喜藏书。晚年的任仁发曾在青龙镇建造具有江南气派的“来青楼”“揽晖阁”,藏书会友,怡养心情,成为当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江南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
从任仁发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和任氏家族是江南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任仁发作为江南文化孕育的“海洋之子”,具备上善若水、不断奔涌的向上精神。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来具体谈一下。
其一,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孕育了任仁发好读书、善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报效国家的优秀品质。家学渊源的良好传统,让任仁发等江南名人形成了追求卓越、向上向善的高尚人格,成为经久不衰文化世家代代相传的承载者。
少年任仁发,受家庭文化熏陶,便“辄异群儿,习负笈力学。年十八,第郡试”。刚过弱冠之年的任仁发胸怀大志,“袖一刺见游平章”,作为苏州宣抚使的游显(字平章)欣赏任仁发的抱负和才干,将其安置在苏州的官署里,负责青龙镇治安管理。任仁发一生与治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过都水监丞、都水少监、都水庸田使司副使等职位,造福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其二,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催生了江南众多的文化书院,让任仁发确立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世界观,练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有了“治国平天下”的浩然正气。
江南文化的发达和人才的辈出,与注重教育是分不开的。当年的青龙镇有不少官学和私学的书院。宋末元初,上海地区最早的著名藏书家庄肃就居住于青龙镇,他兴造了收集八万卷藏书的“万卷轩”,名闻江南,名动朝廷。当年,朝廷编史志,据《华亭漫识》记载:“曾于其家得书五百卷。”
青龙镇书院的兴盛,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繁荣,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社会名流。任仁发等文人名士,他们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知识的播种者;既是解惑传道的教育家,又是擅长丹青的治水功臣。任仁发曾受业于书院,又回馈于书院。他积极助学兴学,曾屡次捐资修缮青龙镇上最早的镇学,进行民众的智力开发,培养了不少一专多能的“斜杠青年”,让知识改变人的命运,促进了青龙镇教育文化的兴盛,有效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的精英。
其三,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造就了任仁发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眼界,塑造了其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成为与时俱进的实践者。
具有远大眼光的任仁发,为疏浚吴淞江,曾多次上书建言:“今下源沙高水浅,不甚湍急,若及早开浚,工费省而易可力。数年之后,愈久愈湮,工费倍而难为功,所当预为之图也。”任仁发的独到见解,充满着忧患意识和进取担当精神。同时,任仁发也不是蛮干者,他有一整套治水的策略:“治水之法,须识潮水之背顺,地势之高低,沙泥之聚散,溢口之缓急,寻源溯流,当得其当,合开则开,合闭则闭,合堤防则堤防,庶不徒劳民力,而民享无穷。”任仁发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治水主张,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求真务实的措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其四,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滋养了任仁发卧薪尝胆、坚忍不拔的干事创业的毅力和豪气,让他成为剑胆琴心、刚柔相济的开拓者。
作为一位名震天下的水利专家,任仁发具有遇事不慌的良好心理素质和不折不挠的奋进品格。有一年,黄河决口,任仁发镇定自若,指挥得当,率众筑堤,抢救及时,加固了黄河的堤防,避免了一场大灾难,这一成绩足以载入中国水利史史册。
任仁发不仅致力于青龙镇的教育事业,1316年,他以奉政大夫的身份出任崇明知州时,在当地修建学校,阐明教化,让老百姓崇尚文明,以文化人,使当地民风为之一振,留下了良好的声誉。
其五,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孕育了任仁发精益求精、精细雅致的文化基因,弘扬了精致而不粗放的工匠精神,让他成为灵活善变、智慧开拓的创新者。
任仁发善用智慧治水,在“吴淞江置闸十座以居其中,潮来则闭闸而据之,潮退则开闸而放之,滔滔不息,势若建瓴,直趋于海,实疏导储蓄之上策也”。任仁发利用水势高低落差冲击来疏导吴淞江,防止潮沙的淤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传统的木闸因水势湍急,时隔不久便被冲垮了。后来,任仁发开拓性地“创闸六,筑塍围八千,浚沟汊千有奇”。其中所说的建造六座石闸,即赵浦、潘家浜、乌泥泾各两座,一时间,吴淞江畔风调雨顺,告别了多发的水灾。据任仁发在《水利集》卷十《营造法式》中记载:建造石闸,有“立基、下椿、断水板、龙骨木、万年枋、迭石、拽后椿、水窦”等八道工序。他认为,只有精工细作,才能让水闸牢固永坚。上海考古发现的志丹苑水闸,其建造工艺与此记载完全吻合,足见任仁发受江南文化熏陶、培育的工匠精神。
其六,上善若水的江南文化,培植了任仁发才华横溢、博学敏思的文化基因,他运用绘画艺术,架设了江南文化的精神桥梁,成为有学养、有志向的文化传承者。
与同时期的专业书画家赵孟頫、黄公望等不同,任仁发一生忙于治水,书画是其业余雅好。从存世的任仁发《二马图》来看,堪称中国绘马的经典之作。他的《二马图》画的是一肥一瘦两匹马,隐喻了贪官和清官,是通过对比反衬、具有讽刺意义的绘画作品,彰显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寓意深刻。画卷上,还钤有乾隆、嘉庆等清代皇帝的多枚鉴赏印章。此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国宝。
让灵动的江南文化生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上面我介绍了任仁发的生平以及在其身上体现的江南文化特质。今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长三角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在长三角地区传承发展的江南文化,也需要熔古铸今,继往开来。
首先,寻根溯源,挖掘和整合起长三角地区的先进文化,延续与弘扬好江南文化的先进基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
崧泽、福泉山、广富林、青龙镇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上海是江南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名人的集聚地,是长三角地区文化的码头,也是海派文化的源头。因此,保护和传承江南文化的文脉,就要厚植和深耕上海文化,激活上海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城市软实力。
其次,立足上海文化资源,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要讲好上海名人故事,提炼思想精华,并将之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鼓励新老上海人在城市建设、安居乐业中,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和生动活泼的创新。通过讲好名人故事,传承和升华优秀思想文化,汲取营养和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灵动的江南文化生发出新的时代价值,构建新江南、新文化、新创意的良好生态。
第三,强化内容建设,构建媒介平台,增强江南先进文化的传习和传播,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江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在讲好名人故事,传播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要对名人故事和家族历史进行重新阐释、现代讲述、全新表达,让人们感受名人故事背后的文化、思想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的浸润中,丰富城市的表情、提升城市的温度,使之有人文关怀,更雅致、更有韵味,从而厚植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
第四,强化人才战略,激活人才价值,厚植人才发展的沃土,让引才成为“江河水”,汩汩涌流、潺潺不绝。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都是善于吸收、交流和融合的文化。要积极贯通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集聚和调动人才队伍的创造活力,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重视创新团队的培育,营造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良好生态。只有通过人的继承发展、创造创新,才能让文化与时俱进,永葆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任仁发身上,江南情结、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一个互相贯通的有机整体。当下面对世界发展的新格局,如何让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中迸发出绚丽的光芒,以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在一代又一代才俊接力下,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创造新业绩,开辟新生活,这是新时代文化承载者应有的历史担当。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 蒋迪雯摄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青龙镇遗址发掘航拍图,周边水系为通坡塘,与苏州河相连。因吴淞江变迁,港口功能逐渐丧失。来源:作者:曹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