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婚姻介绍所
青年们在众多资料前浏览。广州日报记者黎旭阳摄
相亲文化节举行 现场来了不少银发族
10月31日~11月1日,青年文化宫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办广州第三届相亲文化节的主打活动:许愿墙——公益婚恋服务巡礼。不同的婚恋机构将登记资料做成许愿卡,挂在墙上,并在一旁摆摊设点,为年轻人介绍对象。但和以前相亲情形不同的是,代替子女来相亲的老人越来越多了。文/广州日报记者杨洋、申卉
“我们那代人,不少人是在婚介所认识的,没想到这一代人说是自由恋爱,到头来还得靠婚介所。”
10月31日~11月1日,广州第三届相亲文化节举行。在青宫相亲现场多了不少年过半百的家长的身影,他们是来帮儿女相亲的。“当年都是年轻人自己到婚介所找对象,现在看到的大多都是老人。”带着女儿来相亲的胡阿姨无奈地笑笑。
早在1982年,广州就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婚姻介绍所。当时,由于上山下乡结束,大批知青返城,当中不少都是大龄青年(当时通常指年近三十而未婚配的单身青年)。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广州市委筹划创办的广青婚介所成立。至1984年6月,先后撮合了1400多对有情人,成功率达14.4%,高居全国婚姻介绍所之首。
虽然同是“相亲”,但那个年代的婚介和如今的相亲却大不相同。“以前都是青年自发来相亲,现在更多的是白发族代儿女相亲。”帮28岁女儿找对象的洪姨说,她不明白,为何女儿对婚事如此不紧不慢,“不知道是不好意思说,还是真的不急。”她告诉记者,虽然女儿并不支持她来帮忙相亲,但对老人自己而言,更多的是找个念想。“来看看,至少给自己一个希望,不来根本什么希望也没有了”。
家长何姨则认为,比起看资料“盲摸摸”,直接去婚介所认识家长,再通过他们介绍儿女,这样更加靠谱。何姨说,平时她有空就去天河公园、越秀公园的相亲角看看,这次她是看了《广州日报》,得知青宫在举办相亲文化节,于是过来参加。她说,儿子今年以来已经见过三四个对象,有一个发展成男女朋友,可惜最后还是因为性格不合分开。“但至少说明我的工作是有效果的。”何姨说。
对于“相亲爸妈”群体日渐扩大,“子女不急父母急”早成为相亲市场上的普遍现象,广州婚介所副所长胡展鸿坦言,在相亲这件事情上,并不鼓励父母代替儿女。“恋爱、婚姻毕竟是自己的事,不能够假手他人。”因此,青宫婚介所也出台相关政策,如登记报名相亲需本人前来,父母不能代为登记。
为此,在相亲文化节现场,还为“相亲爸妈”专门开设“如何让子女早成家”的讲座,为父母分析子女的待嫁、待娶心理。
“社区月老”东叔告诉记者,自己很少接受父母登记填写资料,更愿意跟相亲者本人谈。据了解,不乏“父母前脚填好资料,子女后脚就来退资料”的情况。他认为,家长急可以理解,但过分关心唠叨,只会让孩子反感抵触。
东叔建议,家长要更多地关注对方是否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看人品、性格、身体健康等等。合不合适还是要充分尊重子女自己的想法。
60后大叔:相亲成“休闲方式”
卢先生是相亲场上一名少有的60后。十多年前离异后,他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相亲之旅”。然而,十年相亲路,到如今年近半百依然没能觅得良缘,让他着实有些无奈。“其实我的要求也不高,希望合眼缘、能相处的就行了,为什么就偏偏找不到呢?”
他坦言,刚刚离异时,自己并不觉得着急。“那时候希望下一次婚姻能更加完美,不要仓促地进入另一段感情。”于是,他并没有太过在意亲戚朋友介绍的女孩。“没想到,一拖就拖到了现在。”渐渐地,他发现一个人的日子越来越寂寞,而在同学聚会、朋友聚餐中,别人都有妻儿、家庭的温暖,自己仍是单身一人。
于是,他开始主动参加各类相亲活动,无论是青宫婚介所举行的公益性相亲活动还是婚恋机构提供的“收费红娘”,他都愿意尝试。“别说见面,就连约会也不下两位数了。”
卢先生坦言,自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最初,他不好意思参加相亲,于是到小型私人婚介所找人介绍,但发现介绍的对象有不少“水分”,甚至怀疑遭遇过骗局。“遇到过自称离异的女士,但后来在相处中,我发现她其实有丈夫,可能只是希望出来找些刺激,所以就断了联系。”面对他这样有车有楼的大叔,他也怀疑过有些女孩动机不纯,“大家还没有特别熟的时候,就一直让我买东西。我对这样的女孩会有些防备。”此后,他再也不敢去小型婚介所,转而到公益性的婚介中心。
卢先生说,虽然相亲这么多年依然没有结果,但“有时候觉得相亲似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工作之余的休闲方式”。以前的卢先生喜欢宅在家中看书或独自出门健身、爬山,很少与他人沟通。但参加相亲交友、开展兴趣类的相亲活动,也让他认识了一群新朋友,“大家有时候也会约在一起吃饭、打羽毛球。”他说,从前自己总是追求完美,觉得婚姻一定是男女双方完美的结合,但年纪越大,自己的标准也变得越发简单,“在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希望找到一个彼此包容、真实沟通的伴侣,就已经足够了。”
谁在相亲
据广州市青宫婚恋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八成参加相亲的女性介于26岁~36岁之间,八成参加相亲的男性介于28岁~38岁。
籍贯:本地女爱本地郎
何姨戴着老花眼镜、穿梭在一栏一栏“靓女区”资料栏间,希望能为32岁的儿子找个对象。“资料里面怎么都没有写籍贯,那我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广州人?”在她看来,找个本地姑娘,比什么都重要。
何姨的说法引来不少“银发相亲族”的共鸣。在家长们看来,希望找个本地人的最大好处就是彼此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相同,由此带来的矛盾也少。
对此,广州市青年婚介所副所长、青宫婚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展鸿解释:“外地男生女生通常都不在意对方的籍贯。但在广州本地,本地女嫁外地郞的就很少。现在相亲的一辈多是独生子女,如果是本地女孩,担心外嫁后生活方式等多有不惯,逢年过节又可能要远赴外地,因此多希望找个本地的女婿。”正因如此,本地女孩的选择范围也窄了许多,26岁以上的本地女孩也是广州相亲市场上的主要群体之一。
职业:老板不再很吃香
在对职业的选择上,许多过去曾经非常吃香的职业如今却未必很受待见。
比如在2007年以前,“老板”还是一个比较受欢迎的男性职业选项,但如今却风光不再。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女性认为“老板花心的多”、“应酬多风险大”,另一方面随着创业人士越来越多,也让家长和女性眼中的“老板”一词的含金量大打折扣。
第二个“躺枪”的职业是公务员。如今对男性公务员的认可度大不如前,家长和女性认为男性公务员工资待遇一般、工作晋升压力大,不再是稳定多金待遇好的职业。
目前,风头正劲的职业是工程师、律师和教师。尤其是“坐班工程师”,既不需要日日出差,平日里应酬也少,工资收入稳定且不低,这样的条件组合成了“完美职业”。男律师、男教师紧随其后。
在女性当中,职业的选择往往不是第一位的,教师(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务员、医生等稳定职业都是男性愿意优先考虑的。
趋势:“以貌取人”比例增
2012年和2014年,广东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人口研究所刘梦琴博士等在《广州青年婚恋发展状况研究》一文中进行了两次针对广州青年婚姻与家庭观念的调查。
调查显示,在择偶观方面,当被问及“您在择偶时,会主动考虑对方的哪些条件?”时,调查对象最看重的五个条件是“道德品质”、“性格”、“相貌”、“感情”、“年龄”,与2012年相比,相貌和年龄的比重和排名都有大幅提升。
对此,胡展鸿分析认为,所谓的“以貌取人”一直以来都是择偶的一项标准。之所以调查显示比例上升,是因为随着社会文化的引领和宽容,更多人愿意承认与表达自己对外貌的重视。以貌取人本身并无对错,只要不过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