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顺帝属什么生肖(元顺帝的儿子)
(元朝皇宫)
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按干支纪年来算,是癸酉年。
这一年,隔海相望的日本,豪门旺族北条氏覆灭,镰仓幕府时代宣告终结。
大洋彼岸的英国,苏格兰和英格兰打得热火朝天,不可开交。
世界风云变幻,元朝也没闲着。
从1308年元武宗海山登基,到1333年元朝顺帝即位,二十五年时间,元朝居然连换八位皇帝,内乱频繁,皇位好像走马观花,这帮蒙古贵族们为了当皇帝可以说是撸胳膊挽袖子,打的鸡飞狗跳。
英宗皇帝硕德八剌出门旅游,直接被大臣给咔嚓了,天顺皇帝阿速吉八登基仅一个月多月,就被人拉下了马,明宗皇帝和世㻋,更是被自己的亲弟弟在背后下了黑手。
皇帝们忙着内斗,自然没有时间管理国家,元朝的国情发展就好像坐了末班车,蹭蹭往下掉。
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登基时,元朝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贪腐横行、腐败成风、经济原地踏步,科技倒退十年,文化一蹶不振,农业颗粒无数。
先说贪污这件事儿。
元朝的贪污可以说是老传统了,从世祖忽必烈立国,官员贪污就屡禁不止。
这帮蒙古官员们从睁开眼睛就开始搞贪污,一直搞到下班才算完。
为了光明正大的贪污腐败,官员们横生出五花八门的收费条例。
在元朝,种地要收田租,盖房子要收地租,请客吃饭要收口食钱,逢年过节,要缴纳节庆钱,出门剪个头理个发,要收面容钱......反正你只要在元朝生活,不管干啥,都得额外向政府交钱。
你可能会说,那好办,那我啥也不干,每天我就在家躺着,政府总不能收我钱了吧?
不好意思,还是要收,因为元政府另有规定,平日无事,要收常例钱。
从百姓身上收缴上来的钱当然不会进入国库,而是中饱私囊,都落入到了官员自己的口袋里。
历朝历代,同朝为官,相互都要比较一下,比政绩,比业绩,比百姓口碑,到了元朝可好,官员之间啥也不比,专门比谁贪污的多,您要是每天不贪污个十万八万的,上朝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光是贪污也就算了,元朝的管理制度上也有很大的问题,无论魏晋汉唐,还是南北两宋,治国治民,都讲究个包容开放,一视同仁,元朝偏偏搞了个“四等人制度”
(四等人制度)
所谓“四等人制度”,就是把天下黎民分成四个级别。
一等人当然是蒙古人自己,待遇丰厚,五险一金,四菜一汤。
二等人是波斯人和一些番邦百姓,待遇一般,但空调零食下午茶一样也没落下。
而作为三四等人的汉人,可以说是实名惨,居住环境差,就业机会少,还时常挨欺负。
由于待遇不平等,百姓之间矛盾激烈,小规模的造反起义时有发生。
人祸不断,天灾也接踵而至。
至正十年,黄河泛滥成灾,翻天巨浪,洪水滔天,冲堤毁堰,沿岸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其中,又当属山东、河南、安徽三地受灾最为严重。
黄河发水,元朝当然不能置之不理。
元朝贵族们认为,发洪水又冲不到北京城(元大都),老百姓挨洪水冲,死了就死了,直接一埋就得了,但是那些没死的怎么办,如果不管他们,搞不好他们就要造反。
皇帝(元顺帝)和大臣们一顿商量,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要放粮赈灾。
从正常角度来看,百姓受灾,皇帝赈灾,这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只是提出解决办法,具体的施行,是由这帮头头脑脑的官员们来操办的。
救济粮从国库调拨出来,到了救灾总负责人的手里,自己总要贪污掉一半,剩下的粮食从北京城出发,途径各州府道台,衙门驿馆,经手的官员们也要自己吃点回扣,留下点粮食也无可厚非,这么一路下来,原本一万斤粮食,到了老百姓手里,就只剩下几百斤,这还算好的,运气不好的,发到个人手里,米粒没有,只剩下谷壳了。
安徽濠州有一户人家,就因为没吃上朝廷的救济粮,全家饿死,只剩下一个叫朱重八的小朋友。
此事暂且不提,单说赈灾的事情。
救济粮该吃回扣的吃完了,该贪污的也贪污完了,全国各地的大臣们接连给皇帝上折子,内容大致都是替百姓感谢皇帝洪福齐天,皇帝发的米饭真香,皇帝仁德,皇帝万岁之类的话。
元顺帝看完折子,非常满意,又在心里给自己记上了一笔功劳。
当然,对皇帝来说,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年少登基的妥懽帖睦尔能做的只有这些。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皇帝。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岁数小是一方面,主要是朝廷里有个叫伯颜的大臣,飞扬跋扈,结党擅权,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搞得皇帝什么都干不了,只能吃瘪。
伯颜同志是个十足的坏人,顺帝时期那些匪夷所思的制度和政策多半都是他一手操办的,这位权臣还曾跟皇帝建议,把张、王、李、刘、赵这五姓汉族人都杀光,搞减种灭丁,这样才能保证汉人不会造反。
皇帝寻思你有病吧,你越打压百姓,百姓反心越甚,于是果决回绝了伯颜的提议。
通过这件事,元顺帝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再任由伯颜这么胡闹,元朝就得彻底凉凉,今天他敢扬言把老百姓都杀死,明天就敢带人把自己也整死。
很快,皇帝发动政变,三下五除二就把伯颜给弄死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做人不能太伯颜。
伯颜一死,顺帝重新夺回主权,但眼下国家百废待兴,命悬一线,单靠皇帝自己单排上分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皇帝很快加上了元朝名臣脱脱的好友。
单排上分有风险,还是灵活组排靠谱。
脱脱是元朝晚期数一数二的治世名臣,心怀百姓,惦念苍生,被顺帝委任丞相,开始了元朝新一轮的改革。
改革,是大元王朝不变的主题。
世祖忽必烈开国,搞改革搞得马马马虎,换汤不换药。
成宗铁穆耳,有心改革,但能力不行。
武宗海山,有本事有能力,却在位短暂,没两年就领了便当。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锐意进取,可还是浅尝即止。
之后的英宗硕德八剌、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文宗图帖睦尔,天天忙着搞权力争夺,自顾尚且无暇,哪有多余的时间搞改革?
而这些皇帝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元朝也可以说是南孚没了聚能环,一代更比一代弱,到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手里的时候,内忧外患,活脱脱一个烂摊子。
名臣脱脱当了丞相,对着这堆烂摊子一顿缝缝补补,刚有点气色,朝堂上又爆发党争内斗,脱丞相干了没两天,又被勒令下岗了。
元顺帝没了脱脱,自此一蹶不振。
翻阅史料记载,你会发现顺帝是个很奇怪的人。
(脱脱 形象)
一方面,他能善用脱脱这样的贤臣,让他们勤勤恳恳的为自己打工,但皇帝同样信任像麻蛊惑、朴不花、搠思监等大奸大恶的臣僚。这就导致顺帝得到了后世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这位皇帝在位近三十年,其中一半时间,他和脱脱同志双排上分,俩人一起携手,发起改革,革除弊政、甚至一度让元朝重新焕发出生机。
而另外十五年,皇帝身边全是各色奸臣,他们跟着皇帝一起,荒淫无度,整日嬉戏玩乐,彻底把元朝推向了深渊。
对末代皇帝来说,我们看待他们时要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历代亡国之君,暴虐无道,如秦二世,国家活生生是他自己玩没的。
昏庸慢懒,不干正事,如宋徽宗,北宋基本上是他亲手断送出去的。
难有作为,命不由人,如唐哀帝,他运气不好,遇上了乱世枭雄朱温,自己无论再怎么抗争努力也是白搭。
而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勤劳、果敢、肯干、他拥有诸多优秀傲人的品质。
但一个年轻勇敢,想要有所作为的帝王摊上了一个百病缠身,几欲将死的帝国时。
他又能怎么样呢?
我们总是试图去分析一个王朝的灭亡是有多重原因的。
政策的不行,环境的变化,文化制度的弊端,皇帝的决策失误,甚至一次小小的历史事件,都能被我们认为是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
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
当历史选择一个王朝时,这个王朝必将万世璀璨,永垂不朽。
而当历史准备抛弃一个王朝时,无论你如何抗争,如何补救,也难逃灰飞烟灭的厄运。
这是所有人共同经历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规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绝不会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蒙古人再也不能称霸世界了。
没有任何人能改变这种结局。
元顺帝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亡国政治的囚徒而已。
而现在,这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战无不胜的马背民族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他们缔造的大元帝国也终于迎来了终结。
公元1368年,曾经因为领不到救济粮而全家饿死的安徽濠州人朱重八摇身一变,变成了带领着一众精兵强将的朱元璋。
老朱同志攻占北京,顺帝仓皇出逃,元朝正式灭亡。
(大都陷落)
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忽必烈.....
一代一代蒙古英豪的身影在火光滔天中闪过。
一个时代结束了。
帝国覆灭,荣光不再。
苟延残喘的蒙古人退缩到漠北草原,开始日思夜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为什么朱元璋那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朱元璋也想过这个问题,当年黄河水灾,全家惨死,他虽然对元朝的黑暗统治有着无尽的愤恨,但他最初的梦想,只不过是想要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