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兽
近段时间来,以故宫博物院馆藏清代御制《兽谱》为蓝本的“故宫里的神兽世界——清宫兽谱多媒体综合展”在各地举办,并引发人们对故宫神兽的关注。
《兽谱》始绘于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对它极为重视,先后委任傅恒、刘统勋等8位军机大臣参与校勘,由宫廷画师余省和张为邦执笔,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稿。这本动物图志总计绘制180幅不同的瑞兽、异兽、神兽以及普通动物画像,在学术和艺术两方面,都极具价值。
其实,各种各样的神兽不只是存在于图谱上,它们还藏在今天故宫的角落里。不是每一种动物,都能在故宫里谋得一席之地的。那些坐镇在故宫建筑不同方位里的神兽,背后通常有着某种特殊的意义。
故宫的很多宫殿内的宝座旁边都有一种独角神兽,比如太和殿两边就放着一对,在装饰华丽的金銮殿里,它和宝象、仙鹤、香亭一起,成为御座旁的护卫。在处处彰显着皇家威严的地方,这个长得有点儿憨态可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来头呢?
●形态与用途
头上有一犀角,狮身、龙背、双耳、双目圆睁、口微张、熊爪、鱼鳞、牛尾、足下踏蛇,乍一看很像麒麟,但是它的头上只有一只角。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神兽——甪(lù)端。据说它可厉害了,能够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知远方之事,而且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所以太和殿放着这对护卫,就是为了显示皇帝为有道明君,身在宝座而晓天下事,能做到八方归顺、四海来朝,圣明地治理天下。
除了寓意深远,太和殿的这对甪端的实用价值也不容小觑。它们的头部可掀开,腹部中空,可贮香料。试想一下,在肃穆威严的殿堂之上,袅袅的香气从昂首独角、双目圆瞪、气势威严、四足强悍、圆形垂尾、足下盘蛇的神兽口中散出,谁还敢不屏气凝神呢?
●关于起源的传说
在成为神兽之前,甪端只是珍奇异兽中的一种。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喜欢驯养异禽怪兽,并专门设立了一个“禽兽园”,命负责的官员用园中的珍兽杂交,培育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野兽。“禽兽园”的众官忙碌了几年,有一天,见到一头硕大的野牛临产,竟然生下一对独角怪兽,一雄一雌,似猪又似牛,角在鼻上,形状极其怪异。众官大喜,将这对怪兽起名为角端,上报给了秦始皇。秦始皇从未见过这样的怪兽,十分欣喜,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园官说此兽为独角,长在头顶中央,不偏不倚,所以取名为角端。秦始皇却觉得角端这个名字有些欠妥,于是给它赐名为甪端,并问众人谁知道甪端的用意。一名园官猜出了秦始皇的心思,说“角”字有七画,字头形似双角,指的是双角兽的角;“甪”字为六画,字头形似独角,指的是独角兽的角。秦始皇听了非常开心,甪端便从此诞生了。
●停止战争的故事
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率领强大的蒙古骑兵攻打印度,部队来到印度河时,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忽见河里出现一大怪兽,身高数丈,形似鹿,尾似马,浑身泛着绿光,重点是这只怪兽的鼻上还有一个大角,嘴里发出人音,仿佛是“汝主早还”四字。
成吉思汗立即召见大臣耶律楚材询问情况,耶律楚材正为如何劝阻大汗不要攻打印度而绞尽脑汁,于是便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怪兽叫甪端,精通各种异语,能日行一万八千里,有扼杀之象,它是上天派来警告大汗的,为了保全民命,应尽早班师。说完,怪兽又叫了数声,于是成吉思汗奉承天意,撤军返回。一场本将爆发的战争,就这样因为甪端的现世而停止了。
●在民间也很受欢迎
甪端在初期只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异兽,并没有什么特别技能。但自南北朝至唐宋后,甪端开始被赋予各种神奇的本领。比如,身手矫捷,能日行一万八千里,听得懂人说话,是个懂得各国语言的天才。特别是元朝成吉思汗的“班师”事件发生后,甪端被赋予了“民间版”麒麟的寓意。在后世的各种典籍之中,它与麒麟并列,成了“圣人在位,奉书而来”的角色。
甪端在民间也同样很受欢迎。在民间,因为甪端懂多种语言,所以人们认为它能呼风唤“语”,作为辟邪的神兽,能一吼现吉祥。因此,自明朝起,民间便十分看中甪端的异能。有的人家,就制作一方以甪端为印纽的印,叫作“怒吼印”,形态有点儿像皇帝的玉玺,镇放在家里的东北方,期待甪端所说的话可以带来吉祥。
(来源|读者报)
编辑:何建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