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解梦

解梦

梦见山崩地裂逃生成功(梦见山崩地裂逃生成功周公解梦)

2023-05-11解梦
图①: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基建工程兵迅速赶到灾区。韦汉英摄图②: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官兵赶赴震区,被网

图①: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基建工程兵迅速赶到灾区。韦汉英摄

图②: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官兵赶赴震区,被网友称为“最美逆行”。

图③: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城区新貌。

图④:众志成城,托举生命。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空军航空兵某师几百名官兵搭成“人梯”,传递运送一副重伤员的简易担架。刘应华摄

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室

“去新北川还是老北川?”

记者从四川绵阳汽车站乘坐大巴车前往北川,售票员特意多问了一句。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北川变成了两个北川。

行走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所在地,一切仿佛停留在13年前。坍塌建筑物中一根根扭曲的钢筋,窗口随风飘荡的拧成逃生绳的窗帘,茅坝中学操场上仅剩的一个篮球架,定格了灾难来临的时刻。

距离老县城23公里的北川新县城,则是另一重天地。新县城坐落在永昌镇,名字取相邻的永安、安昌两镇首尾一字,寓意永远繁荣昌盛。一栋栋漂亮的楼房矗立在秀美山川间,道路宽阔笔直,路旁绿树成行,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羌族风格浓郁的巴拿恰商业街徜徉。

重建的是家园,挺立的是精神。

凝望屹立在北川新县城新生广场上的抗震纪念碑,那个高举着十字镐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英雄,那个欢快奔跑的孩童,以及孩童身后那位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母亲,都在告诉我们,这片曾被毁于一旦的土地,如今充满新希望、新生机和新活力。

多难兴邦。邢台、唐山、汶川、玉树、芦山……在中国人民眼中,它们不仅是地震发生的地理坐标,也是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精神坐标。一次次地动山摇,曾让大地满目疮痍,却不能动摇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

一如新生广场上抗震纪念碑背面那行大字的昭示——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生死时速

坐落在北京的铁道兵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铁道兵4师17团4营18连在唐山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黑白照片。来往参观者不时驻足,透过照片回望45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地震了!”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铁道兵4师17团4营18连官兵从睡梦中惊醒,立即全员出发去茅山团部准备受领任务。

一路上房倒屋塌,到处是人们的哭喊呼救声。路旁一位受伤民警看到解放军的卡车,急匆匆向他们挥手,高喊着:“唐山没了!请解放军快来救人!”

震后10分钟,18连第一时间出现在震区现场,成为首批展开救援的部队。

和这个连队一样,多支驻守唐山附近的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毫不迟疑地快速行动起来。

震后15分钟,原北京军区66军197师党委在操场召开紧急会议部署任务,主动担负起唐山银行、粮库、商店等重点目标的警戒任务,确保了“唐山抗震期间,所有银行没有少一分钱”。

震后18分钟,驻唐山某团报务员吴东亮从废墟里扒出报话机,向上级报告灾情,成为最早的地震报告。

来自全军各军兵种的10余万解放军将士迅速集结。为了第一时间赶到受灾地区,广大官兵像战争年代“两条腿赛过敌人汽车轮子”那样,一辆辆军车风驰电掣,一支支队伍冒雨奔袭,一个个勇士艰难跋涉,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

32年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震后仅10多分钟,原总参谋部作战部发出了第一道救援命令,14.6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源源不断赶赴灾区。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山崩地裂中,人民军队一次次化作利剑,劈开钢筋水泥废墟,成为危难时刻的“天降神兵”。“快派军队、派救援队、派医疗队。”唐山大地震后,时任开滦煤矿唐山矿工会副主席李玉林飞车进京见到国家领导人时的急切呼喊,成为后来中国开展地震救援的“通则”。

“早到一分钟,就能多抢救一些群众,就能多减少一些损失。”与死神赛跑,与时间竞速,是救灾官兵的坚定信念。从邢台地震到唐山大地震,再到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在一次次争分夺秒的生命救援中,绿军装给灾区群众带去生命的希望。

百折不挠

“多年再看,依然感动”“幸得有你,山河无恙”……今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中参与救援的15名空降兵的手写请战书公开,网友纷纷留言致敬。

13年前的5月14日,汶川特大地震第3天,震中茂县依然是失联的“孤岛”。紧急关头,空降兵某部15名官兵从5000米高空实施“盲跳”,中国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实施救援任务。

惊天一跳,无惧生死。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无气象资料——所有的困难与未知,考验着人民军队在“灾情就是命令”面前的执行力。

冲锋在最关键的时刻,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山崩地裂的灾难,从来挡不住人民子弟兵向险而行、攻坚克难的脚步。

扒、挖、刨、扛、抬……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由于灾情紧急,条件所限,官兵们用手扒开石头,掀起楼板,扯断一道道钢筋。据一同参与救灾的群众回忆,不少官兵指甲脱落、双手血肉模糊,衣服、鞋子被钢筋碎石扎破。不到半个月时间里,10余万救灾官兵抢救出被埋压群众1.6万余人。

2008年5月31日,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邱光华机组运送防疫专家前往理县,归航途中突遇极端天气不幸失事,邱光华、李月、王怀远、陈林、张鹏等5名机组成员全部牺牲。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汶川特大地震后,邱光华生前所在团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近年来,邱光华生前所在部队先后参加芦山抗震救灾、木里山火救援等任务,官兵们在一次次起飞中追随英雄航迹,为灾区群众送去平安与希望。

于水情、葛爱军、李军救、刘思兵……在唐山,这些寓意深刻的市民名字数不胜数;八一学校、八一康复中心、八一路……在汶川,一座座以“八一”命名的地标成为一道道风景线。冲锋陷阵、奋不顾身的迷彩身影,已融入这些城市的记忆,成为人民心中挺立的丰碑。

守望相助

唐山大地震后出生的孩子,从小就无数次听父母讲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

地震发生后,10余万解放军官兵驰援灾区,283个医疗队赶赴唐山,10万余名重伤员被送往全国近百个城市救治,石家庄、邢台等地建起多所福利院照顾地震遗孤,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赠物支援灾区……

“面对灾难我们无法作壁上观。因为我们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呀!”参与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一位唐山地震亲历者说。

从唐山到汶川,从玉树到芦山,一幕幕相似的场景,出现在一次次大灾大难的考验中。不分东西南北,不论省份民族,共克时艰的爱心涌动,凝聚成中华民族风雨同舟的强大合力。

中国人民在展现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唐山大地震后,我国开始修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汶川地震后,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修订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救灾条例、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进入新时代,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实施,对地震震情分析研判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我国的应急救援体系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管理装备技术等方面不断健全,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专家胡杰介绍。

英国科学家波力奥在《理解灾害》一书中写道:“地球主要以地震和飓风等自然形式来表现它的力量。”人类还远未具有战胜大自然的能力,但是,中国人民用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精神,唱响生命的赞歌,创造重建的奇迹。再小的爱心乘以14亿,就是爱的海洋;再大的灾难除以14亿,就是众志成城。

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山崩地裂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更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西南交通大学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中心教授胡子祥说,抗震救灾精神在历次地震考验中,一次又一次发挥出凝心聚力、共渡难关的重要作用。

唯勇气不移,唯困难不畏,唯精神不衰。唐山抗震纪念碑的一段碑文,青史可鉴,烛照未来——

“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来源:解放军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