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起名

起名

马姓鸡年出生男孩名字(马姓鸡宝宝名字大全)

2023-04-20起名
漫话生肖1--虎年话虎刘宗甫陈溢洪流水年华匆匆过,转眼已是农历庚寅年了,在高邑民俗中,寅年即虎年,十二生肖排第三位。在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不妨谈谈虎的话题.高
漫话生肖

1--虎年话虎

刘宗甫 陈溢洪

流水年华匆匆过,转眼已是农历庚寅年了,在高邑民俗中,寅年即虎年,十二生肖排第三位。在此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不妨谈谈虎的话题.

高邑人喜爱虎。表现在有人将虎画在影壁墙上,以镇家威;有人把“虎画”贴在门上,意在“镇邪”;有人把绘有虎形象的中堂画、布轴画、条屏画,挂在室内显眼位置,以壮威风。我县饲养的一种兔名也带虎字,叫“虎皮黄”;在人们的属相中,有虎,在年节的灯笼画上,有虎;在灯谜中有虎;在童谣中、谚语中、诗词中,有虎;成语典故中有“狐假虎威”“虎头蛇尾”,在民间艺术中,有“牛斗虎”;在剪纸贴窗花中,有虎;戏剧中,有“武松打虎”;在陶瓷艺术中,有雕龙塑虎;房屋建筑中有“虎头牵檐”;我县制作的瓷砖壁画中,有“虎卧松林”;唐三彩壁画中,有“虎啸图”;人体名称上,拇食指之间处称“虎口”;遇事脱险称“虎口逃生”;在人名中,常见有“大虎、小虎、老虎、剑虎、银虎、栓虎”等。

高邑人为何如此崇虎、爱虎?

溯本追源,在人类初期常受自然之迫害,虎即多而又没法征服,令人谈虎色变,使虎在古人心中成为一种自然神。相继产生、演变成各种神话故事、哲理寓言等。

《山海经》中,记述“多虎”之山有十二处,《大荒东经》中说:“帝俊生中容,中容人……使四鸟:豹、虎、熊、罴。”可见,虎为古代某部族的图腾标志。

虎的形象与性格。威武而凶悍,古人逐将其形象神化。成为主管风雷的神灵。

虎因威武、勇猛而被神化,在封建社会时代,权势者常利用其壮大声势,装潢门面,周代皇宫置有“虎门”。我县民间有刻虎形的铜质、玉质酒器、玩具,有青石雕塑的虎、狮制品。历代兵家不乏假“虎”旗、振军威。信陵君盗得魏国“虎符”(标志军权的兵符虎形),夺军救赵,广为人知。

在标志皇权的系统形象中,虎的地位在“龙”之下,龙为君,虎为将。至今有“将门虎子”之说。为封建统治者培养选拔高级人才的国子监,称“虎闱”。民间猜谜,称“射虎”。近年,中国画虎协会在郑州成立。

古人有把苛政比作虎狼者,所谓“苛政猛于虎”。近代称交通事故猛于虎。这里,虎字完全失去了勇武的褒义,成了仇恨与鄙视的贬义象征。

虎骨可治风湿性关节炎,虎骨酒在我县成为医药广泛使用。虎骨,祛风健骨、定痛辟邪。人们由此而引申到迷信色彩—民俗信仰,希望借助虎威,镇邪保平安。

在高邑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虎的故事,传说,其中“猫教虎学艺”,(不教虎上树),这个故事中,把虎当作了忘恩负义的典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历代学生忘恩负义害老师者不乏其人,明代赵南星在朝为官时,曾收一名学生叫魏广徽,对他辛勤教养,成名后,他却投靠权奸宦官魏忠贤,忘恩负义,后来陷害赵南星。赵南星的另一个学生赵兴帮曾拜南星为师,成名后背叛,也为虎作伥,同来陷害赵南星。

可见,民间寓言故事,寓意深刻,不但有历史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多可供今人与后人借鉴。

虎的形象威武、凶悍,在我县民俗中有褒有贬两层意思,从主题上看,人们多赋予崇敬,喜爱及褒义,在某些方面含有贬意,恨其凶悍玩恶。

(刊于2010年《河北税务》第一期、《石家庄地税》第一期)

2--龙年漫话龙文化

2012年,是农历的龙年;进入龙年以来,有关龙的话题逐渐的多了起来。人们春联上写的是龙、年画上贴的是龙、窗上的剪纸是龙、民俗活动上舞的是龙,车上挂的吉祥物是龙,就连老太太蒸的年馍、捏的饺子也是龙;还有更多的家庭,梦想着生一个属龙的孩子,到处渗透着浓浓的龙文化气息。

一、龙的传说

关于龙的传说,与中国文化一样久远。甲骨文中关于“龙”字的写法多达130种,虽无定形,但可以看出龙是因时屈伸的灵虫;《易·坤》中对“龙”描绘:“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今山西省新绛);《说文解字》释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 ;《论衡》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 后世的正史、野史、笔记、小说中,到处见“龙”,“龙”被描写得更为神异与五颜六色了。

除甲骨文外,龙更多的是借助古代的青铜器而扬名于世,它多以狰狞、神秘和端庄的形象出现。汉代,以重而大的面和奔放有力的弧线、精巧的点,构成大结构、大动势的主调;唐时,赋予它平和温驯的人化性格,形成富丽雍容、生杨勃勃的风貌;宋元至明清时期,讲究靡丽之风,由精工细巧转向繁琐堆砌,介于此间的龙凤图案却始终保持着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关于龙与黄帝、尧舜等古代著名君主的传说,大都带有神话和演绎的色彩,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二、龙的崇拜

我们的祖先以龙为图腾崇拜,世代尊龙、爱龙、写龙、画龙、雕龙、绣龙,逢年过节则祭龙、玩龙,“龙”成为神的化身。 龙之所以具有这种文化象征意义,是与传说及神话中龙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无比神通有很大的关系;龙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具有神奇的威力。更重要的,是因为龙几千年来往往成为中国奴隶、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的皇帝,被认为是“真龙天子”,皇帝的身体叫“龙体”、穿的衣服叫”龙袍”,坐的椅子叫”龙椅",乘的车"龙辇"(船叫"龙舟")、生的孩子叫“龙种”;皇帝不舒服叫"龙体欠安",皇帝生气了叫"龙颜大怒",皇帝的走路叫"龙行虎步"等;他们借助龙文化神话先祖、神化自己,为的是有利于自我尊贵和统治他人。

国际上还把中国称为“东的故乡”,周边许多国家也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都有崇拜龙的意识与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中还把龙作为自己良好的企求与祝愿:比如词以“龙”制、人以“龙”名、言以“龙”称、物以“龙”形、事以“龙”兆等。

三、龙的寓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即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象征着出类拔萃、不同凡俗,标志着幸运和成功。人们常常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和成就的人称为“人中之龙”:三国时诸葛亮尚未出茅庐时,在南阳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孔子去见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回去后三天不讲一句话,弟子奇怪问之:"先生见了李耳,是怎样教他的呢?"孔子说:"我见到的是一条顺着阴阳变化无穷的龙,我张口结舌,哪里还能教导他呢!"意思老子是人中之龙;东汉大夫蔡邕饮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龙"。〈新唐书·欧阳詹传〉中讲欧阳詹中进士时,与韩愈、李观、王涯、崔群等天下名士同登一榜,时称"龙虎榜",这里的"龙"说的是成功者。

希望孩子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俗称"望子成龙";孩子考上了大学叫跳龙门。就连书法家写字,称为“龙飞凤舞”;乡村盖房子上梁,叫按“龙门架”;渔民修船用的主脊也叫“龙骨”,都是寄托着良好的寓意和期望在里面。今天,龙凤的图案已和广大人民艺术创造热情重新结合,在建筑、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领域获得了无限的艺术生命。

全国各地,以龙为名的地方举不胜数,什么龙王庙、龙街、卧龙山、龙门石窟……它们的背后,都有一段关于“龙”的有趣故事。

四、龙与高邑民俗文化

在高邑民俗文化中,涉及到龙的文化很多,县城古时有座龙王庙,城北的北沙河又名猪龙河;西良庄村东有座镇道碑,上刻青龙浮雕,人称“盘龙碑”;很多古建筑上雕梁画柱,装饰龙雕图案;民间戏曲中有“龙凤呈祥”、“游龙戏凤”、“双龙会”、“打龙袍”;元宵节上“耍龙灯”,节日有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叫剃龙头)、有龙王庙会,住家影壁上绘制龙凤图;孩子衣物上秀龙、玩具上画龙,给孩子起名叫“云龙”、“金龙”、“银龙”、“宝龙”、“大龙”,“小龙”等。街上种有龙爪槐、家里养着龙舌兰、酒宴上过龙须菜,老头拄着龙头拐,工厂吊车叫龙门吊,建陶厂烧制有龙图案的磁砖等,龙文化遍布高邑县的各个角落、深深的融入在人们的生活中。

(刊于2012年《石家庄地税》第二期)

3--蛇年话蛇

2013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癸巳年,即“蛇年” 。进入蛇年,多了关于蛇的话题。中国古代神话里蛇都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物,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最高层的中央就坐着一个性别难以确定的人面蛇身神。中华民族象征物的龙,就是由蛇演变而来的化身。在民间信仰中,蛇有许多神奇的本领,它象征着吉祥;很多地方还以蛇为图腾,在一些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据很高的地位。

蛇的历史传说。据《列子》中记载:“疱牺氏、女蜗氏、神龙(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山海经》里有“共工氏蛇身朱发”之说;《左传》、《孟子》诸书将龙蛇并列,如“深山大泽,实生龙蛇”,“龙蛇居之”等。历代君与臣的礼服上绣的非龙即蟒,表示了对蛇的重视。在民间信仰中,蛇有许多神奇的本领,它象征着吉祥。龟与蛇相交在一起的玄武,就是吉祥的“四象”之一。佛教中四大天王一个持剑、一个持琴、一个持伞、一个持蛇,其中,剑象征财源,琴象征和谐,伞象征风调雨顺,蛇则象征繁荣昌盛。在中国,蛇年,排行十二生肖中的第6位。古人以为,蛇每蜕一次皮便获得一次再生,从此生生不息,至于永远。蛇后来演化成一个能飞能潜、呼风唤雨的龙的形象。

蛇的分布大小。蛇的分布很广,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甚至寒带都有它的踪迹。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在沙漠、森林、海洋、河流及湖泊沼泽中,都可活得逍遥自在。最大的蟒蛇长10米左右,最小的盲蛇不足10厘米。我国已发现的毒蛇有47种,常见的有10余种。世界上有两个蛇岛,一个在中国,一个在巴西。中国的蛇岛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渤海湾,岛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周都是陡壁悬崖, 有百余种植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里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适合蛇生长繁衍的环境,现在岛上约有蛇1.5万条。

蛇是捕鼠能手。蛇是鼠的天敌,一条拇指粗的蛇一个月大约能捕食40多只田鼠,全年可以给人类夺回1000多公斤粮食。瑞士有的地方家家养蛇来捕鼠;日本人喜欢养黄颌蛇用来护蚕、捕鼠。我国北方农村一些食囤粮仓附近乡民订立规则,不准捉蛇,用来防治鼠害。南美洲的巴西、委内瑞拉等国乡村里,人们常养蛇捕鼠,和我国养猫捉鼠一样。这种捕鼠蛇白天游荡在仓库附近睡觉、晒太阳,到了夜间便出来捉鼠。

蛇的全身是宝。蛇肉鲜美营养丰富,是酒席上的芙味佳肴,且有滋补治病之功; 蛇皮可制作乐器及其它工艺美术品,还能治疗各种皮肤病;蛇毒、蛇胆、蛇油都是宝贵药材,其中蛇毒的价位比黄金还贵,蛇胆是著名中药,可制成蛇胆酒和各种成药,蛇酒早已名闻中外,如著名的“三蛇酒”就是以毒蛇眼镜蛇、金环蛇和无毒灰鼠蛇三种蛇制成的,可治疗久患风湿瘫痪病、面部脚部浮肿、中风、半身不遂等。

蛇的象征意义。反面三点:一是狠毒。主要是恐惧心理和有关毒蛇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对人们先入为主的影响。二是阴险、冷漠。阴冷是蛇的特性,再加上蛇没有声带,不能发出声音,这更加深了它阴冷的印象。三是莫测。蛇没有脚却可以爬行,又往往来无影响去无踪,显得很神秘。褒义:一是象征幸运、吉祥和神圣。有些地方认为家里有了家蛇是吉兆,古埃及人认为蛇是君主的保护神。二是象征追求爱情和幸福,典型故事《白蛇传》。三是象征长寿、生殖和财富,在中国文化中,蛇和龟是长寿的象征。四是蛇的识别药草的能力。

蛇之民俗、民艺。在西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有句吉祥话:“蛇盘兔必定富”。人们认为,蛇兔生肖相配的夫妻为吉祥。 “龙蛇一体”,以蛇为地龙。人们熟知“望子成龙”、“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吉祥语,都以龙为男性,为阳;“月中玉兔”是太阴月中之物,为阴。蛇兔相合为“阴阳合一”,是夫妻和谐、“家和万事兴”的一种祝愿。以蛇为吉祥题材,制作剪纸、布挂件等很普遍。崇蛇风俗源远流长,福建省至今仍有蛇庙、蛇俗,它的简称“闽”,就是门中有一条“蛇”。台湾排湾人奉“五步蛇”为祖先、华东江浙等地以前有祭“家蛇”的风俗。我国古代就有很多关于蛇的成语,如:杯弓蛇影、笔走龙蛇、虎头蛇尾、画蛇添足、龙蛇混杂、人心不足蛇吞象、强龙不压地头蛇等;戏曲有《白蛇传》等剧。

蛇的本事很大。蛇能当“保安”。在巴西等国的农村,人们驯养的蛇放在屋门口看家,或当“保姆”照看小孩,十分安全,坏人不敢靠近。蛇能当交通工具。非洲桑给巴尔西部地区一些红河渡口,不是船夫摆渡,而是用力气大的蛇驯养后来摆渡,蛇一次能拉动载有几十人的船只,用这种蛇摆渡,还未发生过害人畜和拉翻船的事。蛇可以作为装饰物。非洲索马里西北部有一种细小的蛇,它的颜色与人的皮肤相差不大,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响不动,听人摆布,姑娘们可以用来做耳环佩戴。

各地有趣的蛇。在马达加斯加岛上,有一种变色蛇,它游到草丛里,全身变成青绿色,盘缠在枯木或岩石上时,全身变成褐黑色;置身于红色土壤中,颜色又变得和土色一样。在非洲几内亚湾的洛俾岛上,有一种蜡烛蛇,含有很多脂肪,容易燃烧。西班牙的马德里,生活着一种气功蛇。它的腹部有一个吸囊,能使吸进的气通遍全身,就像一个练气功的人那样;当它“运足气”时,即使汽车从它身上压过也无恙。美国威斯康纳州东南部有种玻璃蛇。其体长2米,光滑异常,白皮透明,骨骼和内脏清晰可见。在非洲有一种跳行蛇,横着跳跃前进,就像一根小竹枝向前弹跳一样,行进十分迅速。它向人袭击时,一弹可达1米远。中美洲有一种温驯的毒蛇,叫含羞蛇。当它见到人时,表现得十分温驯和友好,即使有人把它从地上拿起来,它也不反抗。非洲鲁伊马河流域的草原上,有种会飞蛇,能飞出草丛三、四米高捕食小鸟,每次可飞行6、7米。在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的一些深山密林里,也有种会飞的蛇。当它想从这棵树上飞到那棵树上时,身子绷紧,腹腔部弯曲成凹状。它能在树木间飞来飞去,捕食昆虫。

(刊于2013年《石家庄地税》第一期)

4--马年说马

2014年,是农历壬午年即马年。说到马,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英俊、高雅、忠诚、聪慧、好胜、顽强、威武的形象,以及千里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寓言故事。古往今来,人们不仅行军打仗靠马、生产生活用马,也喜欢用马字为村名、地名、姓氏或人名,马是人类用处最广的家畜、马字也是用处最广的汉字之一。

马与人类休戚相关。在很早的时候,马便成为了中国人的交通工具。中国人喜欢马,因为它是速度和耐力的完美结合,无论艰难险阻,它都有耐力去完成;无论在远古游牧时代还是近代农耕文明中,马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要帮手,它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到近代社会农业机械化普及之前,马(与牛)几乎包揽了农村的一切繁重劳动。至今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马牛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量之一。

人对马的依赖,在古代更为明显;除了农业方面,过去的行脚商旅与行军打仗,大多是以马的数量和强弱来衡量行商或作战能力。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就开始使用4匹马拉的马车;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8匹、12匹马拉的马车,一直到出现“九驷”即36匹马拉的奢豪马车。而战场上出现的多是以人马结合的骑兵部队和四马战车组成的列阵(于是有了“驷马难追”之说),以及链环马等独特的战斗模式,那种阵式绝对慑人心心魂。士兵的进退转向以将领的马首是瞻,人与马所组成的部队最具威慑力;汉武帝派李广挥师马踏匈奴、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皆借助于马的勇武与忠诚所构成的军队战力。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唐太宗昭陵六骏等,每一个著名的军事家都有一个或多个马在伴随,多少豪杰武士与马相依为命,情同兄弟,几千年历史中无数匹战马与人缔造了一个个人间传奇。

马在人类文化中遍布印记。马姓是我国第19大姓,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以上,《辞源》收有"马"和以"马"为偏旁部首的字151个,带马的村名、城市遍布各地。古人造字时,对各种体态、毛色的马区分极细,比如骊是黑马、骐为青黑、骓为黑白相间之马、骠为黄色有白斑之马,骝为黑鬃黑尾的红马,等等。如此丰富多彩的与马有关的字,足以说明马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即司马之神;蒙古族传统节日中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民间雕塑有秦朝的兵马俑、汉铜马俑和唐三彩马等,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古人旅游常骑马出行,春风得意马蹄疾犹如马踏飞燕;而燕赵地区的马非常好,自古以来良马被称为骥或驠,以地名命名。唐人杜牧说过:“冀之北土,马之所生,马良而多,人习骑战。”由马而生发的成语和熟语人们耳熟能详,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比喻的是人要有耐力和持之以恒的志向,"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而"老骥伏枥"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马有垂缰之义”讲的是马具高尚品德;"千里驹"却是褒奖年青才俊的好辞,"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儿童的友谊,"塞翁失马"指坏事可以变好事;当然还有“害群之马”、“马虎眼”、“马后炮”等多是从反面予以提醒人们。这些成语有的富有哲理、有的比喻精当、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

马是人才能力的象征。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人才。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一谓绝地,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二曰翻羽,跑得比飞鸟还快;三曰奔菁,夜行万里;四曰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五曰逾辉,马毛灿烂无比,光芒四射;六曰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七曰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八曰挟翼,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周穆王的八骏其实比喻着他手下的人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战国时期燕昭王欲招纳贤才,郭隗为之以千金买千里马之骨殖,并献计筑黄金台以招揽人才,终致天下贤士趋之入燕,随有燕国之兴盛。相传有名伯乐者长于相马,世人便将善识贤才者以伯乐名之;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直到今天,人们仍把慧眼识俊杰的人比作伯乐。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不仅表现的是马的才能,更体现出了人的智慧;马与人才的有机结合,更能够体现出其真实的价值和制胜力。

古今一些文学家,都喜欢将那些勤恳、坚韧、不畏艰难等有才有艺的聪明才俊比作千里马,贯注了大量的笔墨以歌颂;徐悲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他的“奔马图”不知激励着多少人的爱国情怀;李白、苏轼等文学家筆下就曾出现过大量赞美马的诗句,而“白馬王子”也成了少女们梦想中如意郎君的代名词。

马与现代交通工具的渊源。电车、火车、汽车与马和马车是有渊源的。最早出现在英国的铁路是由造电车的人设计的,他把电车轨道“照搬照抄”于火车轨道;而最早制造电车的人是马车匠,电车轨距实际上就是马车两轮的距离,也就是英国的老路上留下的马车的辙迹宽度。而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而铺设的,罗马军队的战车轮距是1.435米;这1.435米正是两匹拉战车的马的屁股的宽度,这个宽度恰好可以使马与车在结构上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马车协调平衡地顺利行驶;也就是说,马屁股宽度是铁路轨距的“祖先”。

不仅铁路与马有缘,火车也与马有关。蒸汽机发明以后,有的地方铺设了铁路,但铁路上最先走的车还是用马拉的,我国清朝的慈禧太后就坐过马拉火车。

在汽车出现之前,正是马改变了人类对速度的感觉、对距离的观念。如果没有马,我们怎么会有“马上就到”、“立马就办”等壮举豪言?从蛮荒到现代文明的实现,马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

在现代生活中,与马有关的活动还有很多;文化创作上画马、写马、颂马、塑马;体育上有跳木马、马术、赛马、马戏;城市大街上不时见到八骏浮雕,家庭装修上有骏马壁画等不一而足。我们要向马学习,像马一样不畏艰难、只争朝夕,百折不挠、勇于拼搏,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取得事业与人生双丰收。同时,也祝愿大家马年交好运,事事如意,事事顺心。(刊于2014年《河北税务》第一期)

5--羊年话羊

2015年是中国传统的羊年。说起羊,似乎没有龙的高贵大气、马的威武雄壮、牛的吃苦耐劳、蛇的阴冷恶毒和鼠的机灵精明;但羊低调、谦卑,具有以上动物所不具备的优秀品质,羊是最早进入人们生活、并倾注了人们情感的家畜之一,甚至渗透进了人的性格以及思维和行为方式,所形成的羊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羊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距今约8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和约7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分别出现了陶羊,考古学家还先后在陕西西安半坡、河北、河南、内蒙等二十多个省市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羊骨架、羊牙床、臼齿和陶羊,以及商代、汉代、唐代等具有羊形象的陶器,岩画、方樽、铜罍、铜灯等。大量的考古报告表明,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是人类的伙伴,活灵活现在早期原始文化的遗存里。

由于羊的形体适中,不像豺狼虎豹那样凶猛攻,便于人们狩猎;加之其吃的是草,奶、肉、毛、皮皆可为人所用,且性格温顺、易于驯服和豢养,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羊在家庭六畜中位居前端,可见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直至当今的年画、剪纸、动画等各种民间工艺品和网络艺术中,羊的各种形象也是随处可见,在给与世世代代的人们生活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莫大的精神享受,成为人们生活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二、羊是承载汉字文化最多的载体。《甲骨文字典》中以“六畜”为字根的各部分字,羊部45文、豕部36文、犬部33文、牛部20文、马部21文、鸡部3文;其中羊部字占明显优势,其余次之。说明羊在六畜中占据头等地位、在中国古代人情感中的价值。《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多达204个,在汉字中表示褒义的、美好的很多字,都以羊为偏旁部首,如“善、義、美、祥,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的影响力。

羊大为美,汉字中的“美”字,即由“羊”和“大”两字组合而成。表示古代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从味觉、视觉和精神感受等方面看到了羊与美的关联。羊在六畜,主给膳,羊大则肥美。羊又是具有各种美德的义畜,有角不触人、羊羔跪乳,“羊”成为“美”的化身。

羊,祥也。在古人心目中,羊是吉祥的象征。牠性温顺易驯养,并可为人们提供鲜美的滋味和丰富的营养。或视为神物,古代的祭祀活动将羊作为三大用牲之一。

羊、鱼为鲜。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

羊食为養。養,供養也。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羊居六畜之首,主给膳。“凡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从羊也。”因为羊的宜养性即是牛、马和猪所无法比拟,而其所提供的膳食品质和数量又是犬和鸡这些小型家畜、家禽也无法比拟的。加之上古时期,中原地区气候温湿,草木丰茂,羊的食物丰富,所以,人们选择了羊作为主要的家畜。

羊言为善(譱)。其意为:“吉也,从言从羊。与義、美同意。”“善”还有善良、慈善、正确等意思,这些意思都是从对羊的认识中演化出来的。羊被视为“善”的化身,不仅在于它是人类优秀的生物伙伴和食物来源,更在于它的品格被人类认同,并融入人的价值观中。羊性情温顺、宽厚仁义、知礼有仪,其美德让人景仰。人们很早就把“羊”的“道德”视为人的道德准则和榜样。

羊、我为義。羊代表义气。義是会意字,其意为,“我”把“羊”置于头顶,人羊一体,羊的品质也就内化为“我”的品质,于是“我”就像“羊”一样有了仪则,有了法度。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羊象征安泰。 11月冬至日的白昼最短,其后则白昼渐长;古人以为此乃阴气渐去而阳气始生,所以称冬至一阳生,12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因此常用作新年起始的祝愿之辞。“羊”与“阳”同音,久之便讹为“三羊开泰”。

三、羊是一些少数民族的图腾。羊被远古先民视为仁义祥物,和具有一定宗教意义的圣物,慢慢地演化成了一些民族的图腾。古代西北地区的羌族,是一个以牧羊为生的民族;羌人十分崇羊,长期以羊为民族图腾,其风习一直延续到今天。南方的瑶、侗、苗等民族也大致出于同样的原因以羊为其民族共同的图腾。羊是瑞兽,又代表长寿,树至千年,谓之青羊。古代四羊方尊、双羊尊、羊尊、三羊垒、四羊首垒等青铜礼器和玉器、骨器中带有羊头或羊角、羊纹饰器皿的图腾形象,皆带有安泰祥瑞的寓意。中华羊图腾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栽物、与人为善的民族精神。

四、民间羊文化一瞥。

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吃的是羊肉、穿的是羊皮衣,唱的有牧羊曲、睡的是羊皮褥子、住的有五羊城,写字用的也是羊毫毛笔,最早人们是用羊皮作为书写记录的材料,保存重要的典籍;甚至把包裹人类胎儿的液体称作“羊水”。就连克隆技术,也是由羊带头,克隆羊多莉俨然已成为引领人类迈向生物技术时代的领头羊。

羊在民间活动中。

斗羊。多流传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黄河古道地区,且多是在庙会、集市上举行;有些地方还成立了斗羊协会,是一项有组织、有规则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类似斗牛。

叼羊。多流传于草原游牧地区,一般在逢年过节等传统节日举行上的娱乐。

羊在成语故事中。

羊肠小道。形容狹窄而曲折的小路、多指山路。

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喻一切花销开支,归根到底都出在別人身上,用不著自己掏腰包。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錯后要及时补救。

替罪羊。宗教里用作祭品的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羊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羊具有奉献、牺牲、担当、双赢、温柔、善良、宽容、圣洁、公义、慈爱等优良品质;因此很多现代企业都把羊文化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因为羊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准确表达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因此借助羊文化强调的共存共赢、服务服从、牺牲奉献、宽容担当等理念,引导企业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6--猴年说猴趣

2016年是乙末年,即生肖中的猴年。进入猴年,就不可避免的多了猴的话题:人们印象中最有本事的猴是‘孙悟空’,人们最愿意买幅猴骑在马背上的画期望‘马上封侯’,人们最不愿意谁的许诺像‘猴年马月’那样没谱,人们最希望在猴年生子,期望当个“公侯”。

一、何为猴

猴是一种动物,机灵敏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故谓之“猴”。古人见猴群常伸手相援于深涧中饮水,故干支纪年法中将伸(申)称猴,即“申猴”。猴是一种泛称,既包括猴也包括猿;无尾者为猿,有尾者为猴。猿猴是最富有智慧的一类动物,最接近人类(传说猿是人的祖先)。目前已发现的猴有196种,我国有17种,金丝猴(黔、滇)、白头叶猴、台湾猴和藏酋猴为我国独有。

二、人们为何喜欢猴

猴是吉祥物。在于它与“侯”同音。侯是古代爵位,古人希望升官封侯,猴便成了象征升迁的吉祥物。比如常见的画有猴子骑在马背上取言“马上封侯”,提金印挂于树上的“封侯挂印”,母猴负子的“辈辈封侯”,“九猴攀松”代表永久、长寿;因“好石猴”与“好时候“谐音,姿态各异的石雕猴也成了商店里的热卖品。

猴是智、勇、勤、义的化身。最具代表的猴是孙悟空,他集猴性、神性、人性于一体,敢于反抗天庭、蔑视权贵,一旦答应去西天取经,就尽职尽责,一路上降妖捉怪,开路化缘,鞍前马后大事小情一力承担;他用嫉恶如仇、耿直善良、机智勇敢的英勇气概,和戏弄强敌于股掌之中的幽默感,赢得了人的顶礼谟拜!

猴有祛病防病的功效。猴对骡马的疾病很敏感,常能帮人发现病马,以防瘟疫扩散;住店前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避马瘟),就是专业对口。

一方霸主为‘诸侯’。古时候一些霸主各据一方,个个狡滑欺诈,如猴群之王一样,善指挥应变,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有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郑武公‘舍不得女儿套不着狼’。

三、猴与成语、民俗

猴在中国民俗中占有的比例很重,成语故事中有‘沐猴而冠’、‘心猿意马’、‘马上封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等;还用‘尖嘴猴腮’、‘猴头猴脑’、‘猴拉稀坏肠子’等形容人长得难看,或心眼太多,一肚子坏水。民俗中有各种猴态的剪纸、猴戏,杂技中有耍猴等;猴与马有关的成语,正是猴年最热的话题。

‘猴年马月’。似乎来自民间的谚语,普遍的说法,“猴年马月”就是“何年嘛月”,常被用来形容事情遥遥无期,不可能发生。其实,农历干支纪年,十二生肖不仅12年一个轮回纪年,而每年12月也是一个轮回纪月,马月是每年的农历五月。2016年是猴年,6月5日至7月3日就是传说中的“猴年马月”。如果谁还喜欢开‘猴年马月的玩笑’,马上就要兑现了。

“心猿意马”。心神散乱,把握不定,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

“马上封侯”。意思是即刻就要受封爵位,马上就可以当官了。

四、古代猴联谐趣

猴在古代不仅上画卷、进小说,而且还嵌联人对。如“风堕鹊巢,二三子连柯及地(连科及第);雨打猿穴,众诸猴(诸侯)戴露朝天”,就是一副民间流传已久的谐趣联。

解缙斗权贵。明洪武年间,江西才子解缙自幼文思敏捷,18岁便进士及第;他当官后鄙薄恃才傲物的当朝权贵,招致权贵们忌恨。一次,几个权贵特邀解缙赴宴,要让他当众出丑。酒过三巡,有个权贵将事先拟好的上联念了出来:“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句)。”用谐音的手法意在挖苦解缙才疏学浅,不敢应对。解缙立即借“题”与“蹄”谐音,辛辣地回敬了老权臣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新娘智退生员。清时湖南某地有一新娘子,才貌双全。新婚之夜,新娘子见闹洞房的几个生员不怀好意,便先发制人,抢先提出:“我出一上联,请诸君对下联。对得好,请吃喜糖;对不出,请吃‘闭门羹’。”众人称妙。当时,门外正在舞狮,新娘子即景出联:“弄子(指舞狮耍戏的人)弄狮,一副假头皮,难充真兽。”众生员无言以对。于是,新娘子自己对道:“画工画猴,这等无心腹,枉作生猿(员)!”众生员听罢羞愧满面,只好一哄而散。

两县长互斗。湖南善化县县令姓侯,长沙县县令姓朱,互相瞧不起,一天赴宴同桌,朱县令作联讥讽侯县令:“园门不紧,跳出猴悟空,活妖怪怎能善化?”侯县令一听,火冒三丈,当即利用回敬酒的机会,同时回敬出下联:“湘水横湍,浮来猪八戒,死畜牲流落长沙。”把朱县令骂得直翻白眼。

五、现代猴趣

猴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特别喜欢模仿人的动作,以下几个故事有传说,更有真事发生的,但是都很有趣:

猴子敬礼。说的是六小龄童在拍西游记时,有一次剧组到一个地方采景,山路上遇到许多猴子;此时的他正化着孙悟空妆,只见一猴跑过来,以为他是自己同类中的猴王,举手向六小龄童敬了个礼,六小龄童见状也立马回了个礼,这经典的一幕正好被眼疾手快的摄影师抓拍下来!给西游记故事增添了最有趣的一个画外音。

猴掰玉米。说有一只小猴下了山,看见农民掰苞谷,掰一个苞谷就往身后筐子里一丢,再掰一个又往身后一丢。猴子有样学样,只记住了农民的动作,可没有发现农民身后还有个筐子,于是也掰一个往身后一丢,再掰一个又往身后一丢。忙活了一上午,最后手里只有一个苞谷。(另有一说,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到桃树下看见桃子又大又红,就高兴的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一路上扔了桃子摘西瓜、仍了西瓜撵兔子,最后两手空空地回山了。与狗熊掰棒子类似)

猴学摄影。我喜欢拍动物,每次到一些有猴的景区,更是会花费一定的时间拍点猴趣。特别是一些地方的猴根本就不怕人,常常大猴驮着小猴,伸手向游客索要东西;今年在张家界,就见到一个猴向人索物不成,竟然窜起来从人的手里去抢,吓得大家乱跑。还有一次猴子就在身边,大家不约而同的去拍猴子,无所顾忌;谁想从树上悄悄的窜来一只老猴,一下子把一个影友的小相机抢去。人们追不上,也不愿放弃,就在一旁着急的等。起先猴子躲到了一边,边躲人边玩弄相机;后来看人们拍它,它也拿着相机比划着玩耍。有个人灵机一动,慢慢的走近这个猴子,有模有样的拿出拍照的架势,猴子果然也像人一样用相机比划,似乎很默契。等了一会,这个人突然将相机向地上一丢,猴子见状,也将相机学着丢在了地上;人们乘机一哄而上,轰跑了猴子,将相机捡回。

()刊于2016年河北税务第一期。)

7—年味品谈

(专段叙说鸡年品什么,不再赘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