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丁的男孩名字内涵(姓殷的男孩名字有内涵的名字)
美舍河经长堤路注入海甸溪。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治理过后的美舍河美丽重现,凤翔公园段水草丰茂,白鹭蹁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再次演绎;国兴大道段水清岸绿,新装的灯光让夜晚的美舍河熠熠生辉,炫彩夺目。
美舍河不仅是一条美景之河,也是海口地区的文脉之河,串起了一座城的古今岁月,留下了一座城的胜景遗迹。美舍河畔的古建筑有的早已消失在历史烟云中,有的得以保留重建,今人可以漫步其中睹物怀古。
美舍河
| 文峰塔 |
海南文运兴衰的传说
丁村位于府城南边凤翔路旁,附近的高坡上曾有一座名为文峰塔的石塔,历史传说,这座塔曾关系到琼州地区的文运兴衰。
现在村里基本没姓丁的人,有人说是丁姓人家后来搬走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清代康熙年间分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曾作《重建文峰塔碑记》,其中写道:“村曷以丁名?谓其地处郡城丁方,故名曰丁。”丁方在古代堪舆学中为正南偏西方位,这也跟今天丁村与府城的位置关系正好相符。
10月27日,记者从丁村沿城南路往东南方向行走,在村民的指引下,不一会儿就走上高坡进入一片荒草杂生的野地。村民陈百为告诉记者,他曾听村里老人说过,文峰塔遗址就在这片布满荆棘的荒草地之中。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文峰塔的确切建造时间已不可考。翻阅《琼山县志》可以知道,到清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立于此处的文峰塔已倒塌60多年。
当时琼州百姓传说文峰塔关乎琼州文运盛衰,“自塔圮六十余年,科第寥寥” 。而纵观明代,海南籍的科举人才层出不穷,造就了明代海南文化的繁荣。但清初数十年,能在科举上有所成就的海南人却很少。
传说当时的琼州知府贾棠于是在塔的旧址上竖立起一根长杆,以求验证。竖杆后的一年,乙酉开科,琼州获举者有6人,其中琼山县占4人。焦映汉在碑文中也赞叹:“国朝以来从未曾有。”
这一不同寻常的事情,使琼州乡野议论纷纷,重建文峰塔的呼声一时鹊起。在知府贾棠的倡议下,琼州府属各级官员捐300金,琼山知县捐600金,加上乡老的捐助,于康熙四十四年底开始对古塔进行重建。
焦映汉在《重建文峰塔碑记》中详细记述了重建时的情景:“一时绳引刀削,以及累结运徒,奔走之徒,殷殷阗阗,如市斯閧,不日告成。”可见当时琼州百姓对重建文峰塔的支持,郊外的施工现场也如集市般热闹。
史料记载,重建后的文峰塔有七层,以青砖筑成,呈圆锥形状,塔门向北。由于该塔能使文运兴盛的传说,加之美舍河畔风景秀丽,重建后的文峰塔成为清代海南著名胜迹之一,吸引了许多士子来此游览祈福。
然而好景不长,刚过了40多年,在乾隆十三年,即1748年,文峰塔便被台风刮倒,也无人过问。据咸丰《琼山县志》记载,一时间“败垣残瓦,秽积满地,一望荒烟蔓草,无复过而问者”。
琼山知县杨宗秉发动乡人对文峰塔进行一次大修,并扩大了文峰塔的建筑规模,在塔的周边重建了文昌祠、观音阁等设施。而后文峰塔又多次被吹倒,多次重修。
清同治时候,重修文峰塔的工程刚刚完工,便传来琼州有5人中举的喜讯,一时琼州乡野沸腾。接着,又传来琼山人郑天章考中进士的消息。这些增加了文峰塔能影响琼州文运兴衰的神秘色彩。
村里老人介绍,文峰塔最后一次倒塌已不知是何时,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其遗迹砖块却被捡走搭炉炼钢,至此,文峰塔遗迹不复存在,仅留荒草向人间。
| 五公祠 |
追忆先贤第一楼
美舍河蜿蜒流至海府路地段,有一座“流芳桥”,由东向西走过桥,可见红墙碧瓦,屋舍俨然,此即五公祠。
五公祠景区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等一组道教文化风貌建筑群构成。据史志记载,自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贬来琼,借住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建,现在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统称为“五公祠”。
从“琼园”进去,沿黑色玄武岩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行,可以看到树木郁郁葱葱,使人倍感清凉。大约走了20多米,记者来到主建筑海南第一楼——五公祠。
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重修,重修至今有128年的历史。整个楼为楼阁歇山顶建筑,主色调是鲜艳的红色,经过多次翻新维修。“整座大楼由十根火山石柱子和十八根木柱支撑,而且整座建筑没有用到一钉一铁,全木制造,榫卯结构。”讲解员介绍道。
俯瞰修缮后的五公祠景区。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五公祠堂有东西南三面门,三面通风,内有供奉五公的牌位,当时建成之后就是海南岛最高的木制结构楼,有“海南第一楼”之称。
在楼的正前方,分别竖立着“五公”的雕像:“五公”之首为唐代爱国宰相——李德裕,因党派之争失利被贬至琼。接下来是宋代武将李纲,他是岳飞恩师,史料记载其文武双全,曾力主抗金。再往前走,看到的是宋代先贤——赵鼎,他是岳飞的伯乐,曾举荐岳飞为帅,性格刚烈,强烈主张国土不容有失,应收复河山。
第四位是南宋大学士李光,他曾在海南待了11年,在此兴办学堂,传播中原文化,发展海南当地教育事业,后被平反。最后看到的是南宋先贤胡铨,他曾在三亚待了十年,三亚第一间学堂——盛德堂就是他所创建。
海口市文物局专家介绍,五公祠之所以能称为海南第一楼,最根本的原因还于其所供奉的五位先贤的高风亮节。五公祠近千年的历史,孕育着海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 大悲阁 |
南溟古刹的前世今生
从五公祠沿美舍河往下游走,在国兴派出所旁,一间三进五间的庙宇陡然出现于高楼之间,这便是重建后的大悲阁。和许多寺庙一样,大悲阁大门面西而开,正对着美舍河,与河的堤岸仅隔一条四五米宽的道路。
走进大悲阁,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宽敞前庭,时值深秋,几片黄叶落于地上,还未被打扫,更添几份清净。主殿之内供奉着大慈大悲千手观音菩萨,其余各殿分别供奉弥勒佛、地藏王等。
“大悲在佛教语中并不是极大悲伤的意思,而是指救人苦难之心。”大悲阁管理员赵佩英告诉记者,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这几个有关菩萨的节日人会多一点,平时来烧香礼佛的人并不多。
美舍河畔大悲阁仅存的两块碑刻。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赵佩英说,大悲阁的修建与明昌塔有关,明昌塔修建之后,有一位号“一沥”的僧人募资在塔旁建大悲阁,供奉大慈大悲千手观音菩萨,大悲阁也因此得名。
方志记载,清代乾隆六年,即1741年,琼州郡守张秉义迁走同在此地的关帝庙等,独尊大悲阁。清朝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悲阁又重修一次。
1950年以后,大悲阁曾两次被毁,又两度重建。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56年5月一个星期天的中午,我剪头发回来,忽然听到一声巨响,看见原先大悲阁的那个地方升起一团白烟。后来才知道是堆放在大悲阁内准备用于兴修水利设施的几十吨炸药突然爆炸,将大悲阁夷为平地,阁内贴金菩萨像被炸毁,还炸死一头耕牛。” 参与两次重建工作的当地居民文国材回忆道。
1990年,在当地乡贤孙邦逵老人的倡议下,大悲阁得以在原址重建。原来的地址就是现在美舍河与国兴大道交界处往南的河中央。
至于原址为何会在如今河的中央,文国材解释到:“原来美舍河是绕过大悲阁向北流,大约在2002年以后,因为美舍河整治和扩建国兴大道的需要,将原来曲折的河道拉直,所以新的河道就从大悲阁和明昌塔的旧址上直穿过去。”
赵佩英介绍,现在的大悲阁是2007年开始重建,经各方募集资金,于2011年底建成。
据海南诗社社员文国权所撰的《重建大悲阁碑序》记载,明清时候的大悲阁规模宏大且别具一格,有古石桥连通美舍河两岸,石路延伸百米开外而曲径通幽,附属园林古树蔽日,鸟语花香,与古塔、庙宇构成一组完整的人文画卷。
今天我们来到大悲阁,能见到的古物仅剩明代万历年间的残碑两块,存放于前庭东南角,一块刻着“观文成化”四个大字,另一块刻“臣许子伟稽首敬祝”,皆为楷书,字体端庄,后人尽可畅想昔日盛景。
| 明昌塔 |
消逝在历史中的海口地标
说到大悲阁便不能不提明昌塔,先有明昌塔而后有大悲阁,明昌塔更是琼山先民泛舟海上的灯塔。但因为明昌塔早已被毁,其旧址已为美舍河流淌而过,遗迹无寻,而大悲阁尚有重建后的庙宇可供人参观,所以现在知道大悲阁的人多,了解明昌塔的人少。
关于明昌塔的修建始末,《琼山县志》中记载得很清楚:“明万历年间,知府涂文奎、给事许子伟及乡士同建,傍有敬事堂、文昌阁、关帝庙,置田一十五丁。”
明代海南名贤王弘诲曾作《登明昌塔》一诗赞叹明昌塔:“春深乘兴此登台,奇甸风烟四望回。五指云山皆北向,七星芒曜自东来。天边渺渺龙楼迥,海上冥冥蜃阁开。千载明昌逢泰运,伫看南极会中台。”
由诗中也可看出,在当时周围建筑都不高的情况下,登上明昌塔便可以举目望海。民间传说,五月初五,塔顶佛光四射,海上历历可见,仿佛导航灯塔。而历史上从海上归舤的船舶,也都以此塔为航标,“塔光”一名就由此而来。今天美舍河与国兴大道交界处附近,还有塔光社区和塔光农贸市场等以“塔光”命名的地点。
日军侵琼时随军记者拍摄的明昌塔。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翻拍
塔的高度各种资料说法不一,有说34米,也有说48米。但无论是34米还是48米,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这个高度也都算是非常高的地标了。琼海县的聚奎塔高30米,万宁县的青云塔高27米,定安的见龙塔高25米,皆不如明昌塔,因此有人将明昌塔称为“琼州第一塔”。
明昌塔也叫“下窑塔”或“下洋塔”,这得名于其附近的村庄。从小在下洋村长大的文国材介绍,下窑村与下洋村是同一个村庄的两个名字,“下洋”相当于外号,而下窑村在上世纪80年代已改为夏瑶村。
从现存的明昌塔照片中可以看出,塔分七级,用青砖筑成,塔身八角形。而据史志记载,此塔从第一层至第七层,皆有砖阶登级,第一层塔门向南,门拱形,门上石碑字为明昌塔,每层塔的外墙绘有龙凤走兽,鸟虫花卉。
据海口市文物局专家介绍,日军占领海南时在今国兴大道附近建设飞机场,1944年明昌塔因顶部过高有碍飞机起降和目标明显易导致机场被盟军空袭,被拆掉上部3层。1958年,“大跃进”期间,群众又拆除了三层。到了“文革”时期,明昌塔最后一层被拆除殆尽。至此,明昌塔消失在了人们视野中,人们也渐渐淡忘了这曾经的海口地标。
来源:海南日报海南周刊
图文原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