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贺的女孩名字属猴(属牛姓高的女孩名字三个字)
叶克飞
说起鲜卑,你会想到什么?人们最熟悉的当属金庸笔下的慕容复。如果是黄易迷,还会想到《边荒传说》。在那本书中,黄易将一众真实历史人物幻化为武林高手,有从无名小辈成长为一世枭雄的拓跋珪,更有主角燕飞的最大敌人慕容垂。
历史迷当然可以说出更多名字,尤其是曾经辉煌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太武帝拓拔焘和孝文帝拓拔宏都是历史上极其显赫的名字。慕容氏则创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和北燕。
慕容与拓拔确实是最著名的鲜卑姓氏,不过我所要探访的广东鲜卑人村落——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是以源姓为主,这是一个《百家姓》没有的姓氏。
源氏始祖——源贺
在霄南村口的大榕树下停好车,街角那栋普普通通的民宅被刷成白色,墙身上有各种旅行宣传画,还有“走进霄南古村落,探索鲜卑风采”的字样。
跟随指引,沿村路前行,不远处便是前几年落成的霄南文化广场。青石板地面上立着一尊跃马挺枪的雕像,下刻“鲜卑源氏始祖——源贺”。
源贺雕像
据记载,源贺的祖先在南北朝时期从呼伦贝尔西迁到青海一带,建立南凉国。源贺原名秃发破羌,南凉国被灭后,他率众投奔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拓跋焘对源贺表示“卿与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后又因“破羌”之名不佳,再赐名“贺”。从此,秃发破羌便成了源贺,其族人也改姓“源”。
村中壁画,讲述源贺率众投奔北魏之事
源贺有勇有谋,勤于军政,是北魏重臣。他参与过拓拔焘西灭北凉、北退柔然和南攻刘宋等重大战役。在担任冀州刺史期间,维护了这个北魏头号经济和人口重镇的社会安定。而在献文帝拓跋弘死后,他以太尉身份支持冯太后,拥立年幼的拓跋宏为帝,也就是日后推动改革的孝文帝。
源贺之后,源氏族人仍活跃于官场之上,直至唐朝。在二十四史中,有名可考的源氏族人达五十余人,加上其他史籍更是达到八十余人。其中,源贺七世孙源乾曜清廉谨慎、勤于政务,曾任宰相近十年,是唐开元年间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他虽不及姚崇、宋璟和张九龄那般知名,仍被誉为“开元名相”之一。
可惜唐德宗年间,源氏族人源休曾任光禄卿。泾源兵叛时,源休拥立朱泚,并为其谋主,时人称“源休之逆,甚于朱泚”。朱泚兵败后,源休被杀,并株连家人。此后,因源氏一族再无人为官,史书中也不再有源氏出现。
南宋建炎年间,源氏南下迁徙躲避战乱,其中源潜夫一族落居在广东南雄。其后又因避祸,源潜夫后人源道贯率族人沿西江南下,定居于龙口霄南,也就是如今的霄南源氏由来。时至今日,源氏族人已经在霄南定居了700多年。
就在广场雕像对面的空地旁,古朴的近湖源公祠静静屹立。青石条地基,青砖墙身,顶端灰瓦。它的外观虽然普通,可大门两侧的对联却极具气魄,在我所去过的无数祠堂中也是数得着的——“发源由北魏,晋爵纪西平”,讲述的正是源贺在北魏时期先后进爵西平侯、西平郡公乃至西平郡王的历史。
近湖源公祠
这座祠堂并非村中唯一,如今仍有九座祠堂散落于村中各处,如竹轩源公祠、崑扬祖祠和堯階源公祠等。它们新旧不一,都是左右对称结构,常可见各种人物雕像,记录着源氏历史。
1867年重建的源氏大宗祠中,则有“北魏同源远,南雄衍泽长”的对联,记录了源氏源自北魏,由韶关南雄珠玑巷辗转至此的经历。
村中最光鲜的祠堂,当属村子中心池塘对开位置的乐隐源公祠。顶端的砖雕、檐下的灰雕都非常精美,看得出是近年重新修葺而成。大门上的对联则是“华胄开东粤,明礼祀北平”,之所以提到北平,是因为源贺曾任冀州刺史,治所在今北京。
乐隐源公祠
祠堂内的慕尹堂,两根廊柱上分别刻有“北魏隋唐宋朝朝武略文韬功垂史册”和“南洋港澳粤代代慈商善贾德报中华”的对联。对联虽然普通,却道尽源氏兴衰。上联至宋朝为止,恰恰是源氏南迁之时,至于下联,则说明了今日源氏的生存之道。
爱做生意的源氏族人
在源休祸及宗族后,残存的源氏族人低调求生,以经商和务农为主。晚清时期,小农经济逐渐破产,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也渐渐解体。霄南源氏族人大量离开家乡,前往广州、佛山乃至港澳地区打工和经商。
就在源贺雕像不远处,一栋已被辟为各种展馆的大楼侧面,挂着一幅巨画,写有“源吉林甘和茶创始人之乡”的字样。
广东人相当熟悉的甘和茶,即俗称的“盒仔茶”,属于凉茶的一种。它始于晚清,在民国时期极为流行。19世纪末,霄南乡人源吉荪和源文瑞父子有感于贫苦民众因无钱买药而拖延病情甚至不治,决心研制价廉的良药。他们将三十多种草药熬成药汁,制成甘和茶,在佛山开设工厂批量生产。
源吉荪深谙推广之道,为了突出甘和茶清热解毒的特点,推出“夏季赠饮”的推广方式。他广派员工驻守珠三角一带的城乡和路边茶亭,将煲好的甘和茶免费请路人饮用,并赠送少量成品。加上四处张贴的广告,使得甘和茶迅速畅销粤港澳、闽浙、东南亚乃至北美地区。尤其是1898年,广东南海和佛山两县发生瘟疫,源吉荪动员族人,向民众赠饮甘和茶,救治不少病患。1905年,甘和茶年销量已达20万盒以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甘和茶在东南亚地区是华裔缓解风热感冒、头晕骨痛以及醒酒的首选。如今在香港上环,仍有一家1906年经营至今的甘和茶老店。
如今在霄南村,一条青石板路在中心池塘后延伸,一排青砖建筑正是甘和茶博物馆。近年来,霄南村为了延续传统,不仅仅设立了博物馆,还力邀甘和茶回乡办厂,旧时的霄南小学校舍,在撤并之后便成了厂房。
源氏族人中巨商颇多,最知名的当属源龙章。上世纪初,德国发明了耐洗耐晒、坚固度高的染料“阴丹士林”。上世纪20年代,身为德国捷成洋行买办的源龙章将之引入中国,行销两广、两湖、闽赣和云南等省份,随即蔓延至整个中国,使得阴丹士林蓝布成为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时装符号。源龙章也因为阴丹士林,成为染料大王。他也热心公益,兴办学校招收贫苦学生入读,建善堂收容孤儿,还在霄南兴建公路和医院。
生于清同治年间的源汝荣,于19世纪末只身前往香港,摸爬滚打多年后,创建了太平戏院,是当时香港最大的戏院。与源龙章一样,他也热心公益。
他们所反哺的家乡霄南村,如今仍然保留着旧时容貌,数百座青砖大屋和一条条青石板巷道保存完好。走在村中,四处都极安静,偶尔见到村民行过,都是汉人面貌,丝毫没有少数民族的痕迹,“民族融合”四个字,在岁月长河中的威力可见一斑。
霄南,是村也是城
即使面貌上已经看不出鲜卑痕迹,但走在村中,仍依稀可见旧时格局。
当年源氏定居霄南后,为确保安全,在村子布局上下了工夫。龙口河环绕村落,成为天然的护城河。村民又引水入护村壕,构成第二道屏障。旧时村子还有数十米长的围墙,东西南北有四门,通道有闸门,并设有碉楼,宛若城池。据说,这个布局是仿照南凉城格局所建。南凉城即源氏祖先在青海西宁所建南凉国的都城。也正因此,霄南村曾以“坚城乡”为名。
如今,围墙早已被拆除,护城壕也被填充,倒是村中民居仍然坚挺。它们多半以花岗岩石板建造墙脚,青砖墙严丝合缝,普遍设有防盗横栊,雕梁画栋相当精美。还有几栋碉楼式的青砖大宅,占据着村子的制高点,更显坚固。
村中都是这种青砖建筑
从遥远北国南迁至此的源氏族人并未忘记祖先,就在甘和茶博物馆附近,有一方一圆两口井,历史都已有七百多年。之所以如此搭配,据说是源氏先人来到这里后,为纪念祖先所居的青海日月山而开凿。
村子共分六坊,分别是北门坊、礼奎坊、东门坊、高第坊、水边里坊和甫兴里坊,许多古巷名都有北魏元素,比如“太原里”。
村子的青石板路在岁月洗礼中变得光滑,旧时霄南人就是从这些巷道中走出村子,远赴广州、港澳、南洋乃至美加。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全世界有不到五千人姓源,其中广东有两千多人,均发端于霄南。此外,香港也有一千多人,同样源于霄南。
在霄南民俗文化馆中,记录了霄南源氏仍然保留的一些游牧民族习惯,如不吃马肉、床头朝北等。不过南粤与草原地理差异太大,所以霄南源氏也有自己的改良。嗜肉的霄南人,针对广东的炎热天气,选择以清水为汤底的牛肉火锅,确保牛肉的原汁原味与鲜嫩肉质,于是便有了远近闻名的霄南牛肉。
不过,几十年前,因为信息闭塞,代际传承时以讹传讹,霄南源氏一度遗失了自己的历史。村中老人只知道祖先由草原而来,并不清楚是哪个民族,很多人误以为是蒙古。
直至1997年,源氏族人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谱》,查到“源族受姓始于北魏”,加上各种典籍资料,村中有知识且热心的老人还专程北上寻根,终于确定了霄南源氏的身份。这样的追索,真心不易。
责任编辑:钱成熙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