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怎么算出来的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是谁发明的
圆周率不是谁发明的,而是人类一步步地发现它的。
作为圆周长与圆直径比的客观数量规律,不存在谁“发明”的问题,只存在谁“发现”的问题。
在祖冲之之前,刘徽就计算过圆周率。作为数学家,研究圆周率是他们的专业方向之一。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绩是突出的。
早在三国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就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在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这一成就比欧州人早了1千多年。
祖冲之和他儿子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当时条件很差。他们在一间大屋的地面画了一个直径1丈的大圆。从正6边形开始算,12边形,24边形,96边边一直至24576边形,得出了圆周率在3.1415 26至3.1415927之间,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近似分数是355/113,被称为“密率”。
德国数学家奥托在1573年才得出这个近似分数.当时,欧州人还不知道1千多年之前,祖冲之就已算出来了.后来荷兰人安托尼兹也算出这个近似分数,于是欧州人就把它称为“密率”的近似数叫做“安托尼兹率”。
日本数学家认为应该恢复本来面目,肯定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贡献,改称为“祖率”。
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圆周率是怎么算出来的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计算圆周率,他先从圆内接正六边形,逐次分割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包含了求极限的思想。刘徽给出π=3.141024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在得圆周率=3.14之后,将这个数值和铜制体积度量衡标准嘉量斛的直径和容积检验,发现3.14这个数值还是偏小。于是继续割圆到1536边形,求出3072边形的面积,得到令自己满意的圆周率。
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和约率,密率是个很好的分数近似值,要取到才能得出比略准确的近似。
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 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
2019年3月14日,谷歌宣布圆周率现已到小数点后31.4万亿位。
中国古代有哪些数学家?
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赵爽(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祖冲之(公元429年生)、祖暅(祖冲之之子)、沈括(公元1031~1095年)、张丘建(北魏人)、秦九韶(1208年生)、郭守敬(1231年生)、朱世杰(1249年生)、贾宪(北宋人)、杨辉(南宋时期)、王恂(1235年生)、徐光启(1562年生)、梅文鼎(1633-1721)、薛凤柞、阮元(1764年生)、李善兰(1811年生)、王贞仪(1768-1797)。
圆周率100位口诀
圆周率100位口诀
3 . 1 4 1 5 9 2 6 5 3 5 8 9 7 9 3 2 3 8 4 6 2 6
山颠一寺一壶酒, 尔乐。苦煞吾, 把酒吃,酒杀尔, 杀不死,乐尔乐
4 3 3 8 3 2 7 9 5 0 2 8 8 4 1 9 7 1 6 9 3 9 9 3 7
死珊珊,霸占二妻。 救我灵儿吧! 不只要救妻, 一路救三舅, 救三妻。
5 1 0 5 8 2 0 9 7 4 9 4 4 5 9 2 3 0 7
我一拎我爸,二拎舅 (其实就是撕我舅耳) 三拎妻。
8 1 6 4 0 6 2 8 6 2 0 8 9 9 8 6
不要溜!司令溜, 儿不溜! 儿拎爸, 久久不溜!
2 8 0 3 4 8 2 5 3 4 2 1 1 7 0 6 7 9 8
饿不拎 闪死爸 而我真是饿矣! 要吃人肉 ?吃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