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生肖

生肖

大家之女是啥生肖(阳肖是指什么生肖)

2023-03-27生肖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假如给我们一次机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唐代,在帝京长安游玩十二个时辰,我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

假如给我们一次机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唐代,在帝京长安游玩十二个时辰,我们能够凭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所教授的唐代称呼,如“圣人”、“阿郎”、“公”……等等,与唐朝人沟通自如吗?

请先看下面这封书信:

“敬爱的五郎:咱们分别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才发生的事,其实你离京出差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不写一卷书信给你,都无法缓解我对你的思念之苦了!满纸大白话,你别介意哈!现在入秋了,天气凉热不定,希望五郎身体健康。这里大君、大家万福安和。近日,中使来家颁敕,说大君封大家为XX县君,敕旨里赞扬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诫,接娣姒而生小功之亲……誉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还说,‘大家对尊君素所亲近,敕令我们带句玩笑话过来给他——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无事时多多思量这句民间俗谚,哈哈哈!’五郎,你说多有意思,大君爱掺合晚辈私房事的毛病怎么就传得满城风雨,连‘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这封信是笔者对唐代一封“妻与夫书”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但其中的各种称谓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没有被信里颠来倒去的“大家”搅晕呢?不错,此处的“大家”有好几个意思,但的确没有一个是我们大家常用的那个意思。

“大家”一词,古义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亲,即婆母,对应信中的前三个“大家”。相应的,丈夫的父亲称为“大君”,对应信中的第一、三个“大君”。

如资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师所说,唐人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之《妇人书题廿首》有载,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大君”、“大家”,告诉丈夫“大君、大家动止万福(公公婆婆万事顺意)”。

【原文:拜别如昨,炎凉数变,不枉翰墨,无慰驰情。秋中差凉,惟五郎动静兼胜,即此大君大家动止万福,男女等无恙。未由宾觌,但增驰系。因使,不宣,谨状。本文开篇书信即依据该书信进行艺术加工。】

不过,笔者认为,当“大家”指代婆母时,应该不止适用于书信等书面语境,也可用作口头称呼。有资料为证:中唐代宗、德宗两朝名将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据唐人赵璘《因话录》记载,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枢结婚。某年,李晟庆生,大摆宴席,女儿李氏回娘家为父亲祝寿。刚吃着饭,有个小婢女跑来,附耳对李氏说了几句悄悄话,李氏点点头,示意她暂退。不一会儿,小婢女又跑进来,继续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觉得很奇怪,问出了什么事?

李氏回禀:“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这里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点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随时了解、通报婆婆的情况。”可见,“大家”是能够用于口语闲谈的。

【《因话录》原文:崔吏部枢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妇耳语久之,崔氏妇颔之而去。有顷,复至,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

有一个值得考究的现象,据《闽南话百科:“大家”变成“婆婆”了 ?》一文介绍,直到近现代,老一辈闽南人依然将婆母(婆婆)称为“大家”(发音dǎi gā),老话叫作“大家惜新妇,吃穿项项有”。这是否说明近现代闽南语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汉语称谓呢?

“大家”古义之二:通“大姑”,古人对贤明女子的尊称,东汉以来,可专门用于指代一个人——《女诫》作者班昭,对应信中的第四个“大家”。

班昭博学多才,且颇具封建社会推崇的所谓“妇德”。由于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时代的人们敬称班昭为“曹大家(姑)”。开篇书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诫”一句其实出自《唐故左骁卫将军兼羽林将军独孤公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并序》,赞颂墓主张女士谨遵(曹)大家《女诫》之训诲,对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爱和睦,搞好了家庭团结。

相同的表述还见于孔子第三十六代孙孔业夫妻合葬墓志。

孔业在隋朝做过虎贲郎将、河南郡守,因而迁居洛阳。隋末群雄并起,王世充盘踞洛阳,割据一方。孔业不得不追随王世充,就任王郑“镇南府骠骑将军”。王世充败亡,唐朝只诛杀少数“首恶”之人,对大部分王郑官员不予追究。孔业熬过乱世,做了唐朝的昌乐县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志赞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诫,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时贯彻执行(曹)大家班昭《女诫》之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墓志原文:君讳业,字仲茂,本鲁国曲阜人也。先圣太师孔宣父卅六代孙,任隋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为洛阳人……君隋虎贲郎将、河南郡守,伪郑镇南府骠骑将军。期门警卫,万户庆清,(阙)宣恩,百城风偃。何充骠骑,虽沉迹於伪庭;去疾将军,终开幕府之(阙)。(阙)以昌乐令……以贞观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时邕里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诫,出自因心。】

“大家”古义之三: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对应开篇书信中的第五个“大家”。开篇书信里,那句“誉重大家,德牟高行”实际出自《大唐绛州正平县主簿郑景良妻河东薛夫人墓志铭并序》,是亲友们对墓主薛女士的赞誉,称颂她无愧于娘家(河东薛氏)及夫家(荥阳郑氏)的门风,品德高尚。

另据《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唐睿宗王贤妃深具美德,当时的人们认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华氏之堂,则罕能窥其阃奥”,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别的地方不可能培养出王贤妃这样的品格。

“大家”古义之四:指称皇帝。对应信中第六、七个“大家”。

据《旧唐书》记载,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唐朝拜,请求议和。女皇武则天于麟德殿设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戏”助兴。论弥萨获准抵近观赏,为中原音乐所折服,对武则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类的表白,奏称“唯愿大家万岁”,类似于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无独有偶,中唐权阉李辅国倒台前,倚仗拥立之功,对唐代宗说过一句致命的错话:“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宫里愉快地玩耍,外面的杂事有老奴为您操心。

【《旧唐书》原文:1.长安二年……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朝请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许之。于是论弥萨等相视笑忭拜谢曰:“臣……唯愿大家万岁。”2.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

之所以称皇帝为“大家”,参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资暇集》的说法,大约是因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大家”,亦可称“宅家”,含义同“陛下”。

【《资暇集》原文: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由“大家”、“宅家”这种称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词,口语称为“阿宅家子”,是宫人们对皇帝的女儿——公主的称谓。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变为“(阿)茶子”。

个人感觉,“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类,不仅是一种敬称,还别有一份亲昵的意味。好比现代社会,某老板姓张,公司里跟他关系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张总”,关系亲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吗?

有趣的是,在用于称呼婆母的“大家”可用于称呼皇帝的同时,用于称呼公公的“大君”同样可指代皇帝,对应开篇书信里的第二个“大君”。

撰写于武周时期的《大周故于府君墓志铭》有载,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于遂古(字“前经”)奉高宗敕旨领兵参与征讨高丽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东高歌猛进,铁蹄直抵汉城。加上其他功劳,于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为建平县开国公,即第一代建平县公,食邑三百户。对于此次获授爵位,墓志铭称之为“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在此处,“大君”显然是指授予于遂古爵位的那个人——皇帝。

【墓志铭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领兵於九都道征平壤,(阙)东爰至汉城。皆籍经略。】

后世,唐宪宗即位之初(805年),开府仪同三司、左监门卫大将军、知省事杨志廉因“脚气病”发作,医治无效,逝世于长安修德里私宅。亲友为他刊刻《唐故扬州大都督杨公墓志铭》,隆重地记录了宪宗对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为天陨将星,国摧柱石。翌日,赙布绢二百疋,寻赠扬州大都督。”这里同样称皇帝为“大君”。

【墓志铭原文:冬十一月,脚气发动,创钜病殷。帝甚忧之,诏和缓医之,出御药赐之。终无有瘳……自还,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时易篑,薨于正寝。】

唐宪宗

对皇帝,除了“大君”、“大家”及《长安十二时辰》经常使用的“圣人”,唐人也使用“至尊”这一称呼。《旧唐书》等史料多次使用“至尊”一词。如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九月,西北各部族遣使入朝,请求尊奉“至尊”——大唐皇帝为可汗。

【《旧唐书》原文: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

唐代诗人张祜在诗作《集灵台·其二》中描写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承蒙唐玄宗宠爱的情景,说她“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也是把皇帝称为“至尊”。

“陛下”当然也是常用的称谓,譬如《旧唐书》记载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等人向唐武宗进谏:“陛下校猎太频,出城稍远,万机废驰,星出夜归,方今用兵,且宜停止。”此类实例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

唐人还把“大家”稍加改造,称婆母为“阿家”。公公则可称为“阿翁”。

在《因话录》记载的那个小故事里,李晟听了女儿的解释,不喜反怒,训斥道:“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李晟站在女儿的立场,称呼她的婆母为“阿家”,认为女儿应当以照顾患病的“阿家”为重,不该抽身回娘家出席父亲的寿筵,觉得自己教出这样的女儿,简直不配做生日。(Ps:作为现代人,个人表示不认同李晟的观念。李氏的婆母只是“稍微有点不舒服”,况且李氏都安排人手密切关注病人了……)

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下嫁给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也是在《因话录》中,该公主骄傲自大,夫妻一度失和。郭暧在情急之下,对公主出言不逊:“你就是倚仗你父亲是天子,殊不知是我父亲嫌弃天子这个位置,不肯做罢了!”郭子仪获悉,赶紧把郭暧关押起来,自己上朝请罪。

代宗安抚他说:“民间有句俗话,‘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在内室里私下说的话,大臣何必放在心上?”此事以郭子仪暴揍郭暧几十杖而告了结。

【《因话录》原文: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尚父杖暧数十而已。】

根据代宗的原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是唐代民谚。由此看来,“阿家”、“阿翁”作为女性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应该比“大家”、“大君”更为通俗、质朴,个人感觉也更加亲切随和。

由于唐人称婆母为“阿家”,唐代女性之间又喜欢以“阿+姓氏”的方式互相称呼,什么“阿武”、“阿王”、“阿钱”……诸如此类,也闹出了一些笑话。

譬如《因话录》作者赵璘在王屋山见过一位木匠姓“家”,因此,他的女儿被小姐妹们叫作“阿家”……想象一下,确实有些尴尬。

【《因话录》原文:余尝目睹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辅,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中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亦堪笑也。】

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人姓“母”,你说叫他“老母”、“小母”,或者“母先生”、“母女士”吧,好像都有点怪怪的?

其实唐人也有姓“母”的,赵璘曾经在蜀地亲眼目睹有姓“母”的女子被闺蜜叫作“阿母”……

至于开篇书信中提到的“尊君”,则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例如《世说新语》有载,东汉学者陈纪(字“元方”),七岁时在家门外玩耍,其父陈太丘原定会见的一位朋友姗姗来迟,陈太丘等不及,先去别处了。迟到的客人抵达陈家门口,问陈元方:“尊君在不?”就是以“尊君”指称元方的父亲陈太丘。

【《世说新语》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通过本文解说,您应该能读懂开篇那封半真半假的书信了,欢迎在评论区写出您的理解或译文哦!

而古人又还有哪些让现代人云里雾里的称呼呢?咱们有机会再聊。

主要参考资料: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新华网2017年12月8日载《闽南话百科:“大家”变成“婆婆”了 ?》(未见作者署名),古籍《因话录》、《旧唐书》、《资暇集》、《世说新语》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