眯眯眼的女人面相(男的咪着眼睛看人心理)
“眯眯眼”又上热搜了。
如果没有记错,这个词已经是微博频繁热搜索词了,上一次的相关事件,应该可以追溯到陈漫的“眯眯眼”摄影作品事件,对于陈漫作品质量的争议不是一次两次了,印象中因为作品本身她从未道歉,这一回应该是头一次,毕竟性质特殊,已经不是简单的艺术水准之争,而是上升到民族感情以及政治事件了。
而在中国,涉及到民族感情与尊严的事情,从来不是小事,也特别容易发展成失控的大事件。
本次事件,主要是两件事情碰在了一起。
第一件是《雄狮少年》人物面容设计方面,另一件是三只松鼠2019年眯眯眼广告事件。
除开这两件事之外,又有网友在微博爆料奔驰新广告也是请的“眯眯眼”模特。更有网友指出,在明知此事件争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故意拍摄这种广告,真的是用心险恶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那么,群情激奋之余,有必要理一理关于“眯眯眼”的那些事。
眯眯眼...中国美术史专业人士现身说法
网上曾经有一篇中国美术史专业人士从专业的角度来现身说法,通过一些例子向大家揭示所谓这么一个“辱华”形象的来源、发展以及流传的过程。
希望网友们不要把他这篇文章当做开脱理由,毕竟只有搞清楚了事情来龙去脉,我们才能更效的制止这种事情的发生,也可以更有力的反击。
这里摘录部分内容给大家进一步了解。
眯眯眼?丹凤眼?傻傻分不清楚
西方人在嘲笑中国人的时候,常常会做这样一个动作:
就是双手把眼角往上拉,形成俗称的“眯眯眼”。
这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一种刻板的印象,通常会被做视为辱华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看大数据下的中国人的平均长相,我们会发现,其实这种眯眯眼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通常长相。
有海外的留学生也做过这样的测试:他们要求西方人画出他们心目中中国人的形象。不出所料,大部分的西方人画的中国人都是眯眯眼。
但问到他们“日常接触到的中国人中间这种眯眯眼的人多不多?”的时候,他们就说看到的并不多,但他们看到的非眯眯眼的中国人只是少数而已。
那就奇怪了:既然你平常见到的中国人大部分都不是眯眯眼,那你凭什么说咪咪眼是中国的普遍长相,大眼睛的反倒是少数呢?
这种刻板的印象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网络上并不能找到有关“中国人是眯眯眼”这种刻板印象起源的资料。
但经过多方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
这种眯眯眼的中国人的形象,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
眯眯眼的起源及流传
要知道东西方相隔遥远,在古代能够到达西方的中国人少之又少(现在能出国的也不算很多)。
那么西方人(主要是指欧洲人,美国人的观念是从欧洲这边继承的)对中国人形象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中国销往西方的工艺品、绘画作品上的人物形象而得来的。
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出现了,但元朝以前输入西方的主要是丝绸、茶叶、陶瓷器等,其中丝绸和陶瓷器上很少有人物形象。
到了元朝后,才有大量画有中国人物的绘画作品、书籍和瓷器输出到欧洲。
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明朝封神榜版画
明代书籍插画
看了上面的图以后我们会发现:文人和妇女都是清一色的丹凤眼,也就是细长的眼睛。
如果还不信的话,请大家回忆一下历史课本上那些帝王将相名人贤臣的画像,是不是感觉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没错,这就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套路——人物面貌都有了一个统一的范式。
(没找到明代的人物画谱,以清代《三希堂画宝》为例)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对中国传统人物画不写实感到很痛心的原因之一:
明明国人美得千姿百态,但大多数画家就只选择一种美人的形态,还形成了程式!
包括有名的大画家也是同样的犯了这个毛病。
我们来看看明朝最出名的唐伯虎的仕女画。
《秋风纨扇图》
现在唐伯虎的赝品比较多,但这幅画是确认的唐伯虎水墨人物画代表作。
它纵 77.1厘米 横 39.3 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中的女子是愁眉,这个眉形是为了塑造一个怨妇的形象;眼睛是丹凤眼。
丹凤眼是古代美女俊男的标配,它的特征就是眼形细长,眼尾自然向外延伸。
丹凤眼
武圣关公关老爷也是丹凤眼,平时眼睛也是眯起来的,据说只有到了要杀人的时候才睁开。
《蜀王宫伎图》
这幅画是工笔人物,画上的女子也都是细长的眼睛。
特别要说明一下的是:额头、鼻梁和下巴涂了白粉,这叫做三白法。这既是绘画中突出人物头面凸起部分的表现方式,也是化妆中塑造面部立体感的方法。
这种修眉细眼的人物形象,已经成了明清时期人物画的固定形象模板。在对外输出的各种工艺品、美术作品上,中国人的形象(面容)就是如此。
哪怕是西方的画家来到中国,他也不得不屈从于这种模式。
例如郎世宁,他画的清朝的嫔妃像,也是共用一套模板的。
久而久之,尽管西方人日常见到的中国人不是画上的长相,但由于这套脸型模板太过强大,应用过于广泛,导致我们画家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成了西方人认知中的中国人的标准面像。
实际上哪怕到了民国甚至建国初期,我们很多画家还是沿袭了这一套脸谱模板。
张大千仕女图局部
胡也佛仕女局部
王叔晖仕女
而西方人分不清丹凤眼和眯眯眼的区别,所以把我们的丹凤眼当做了眯眯眼,并在心理认知中形成了中国人的标准像。
其实,我们的丹凤眼和眉形、唇形和面部的装饰是一套整体的搭配,这样才能显出美来。
其实,丹凤眼一直在中国的语境中是一个褒义词,是形容美貌的特征之一。
从民国开始中国乃至亚洲的审美都变了
而且,从民国开始,我们的审美也在向西方靠拢,包括面相,也逐步以大眼睛为美。
不得不承认,从那个时候开始,从审美标准乃至生活方式,整个世界其实都是慢慢西化,向西方靠拢,有时候因为太过习以为常,乃至忘记了这些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比如大家已经习惯的各种日常服饰包括西装等,我们民国时期还基本穿的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也是所谓现代化之后的一些不得不接受的变迁吧。
民国美女画像广告
上世纪八十年代纺织女工画像
西方人不但没有看到我们中国人对于人物审美的变化,还在用几百年前的标准来挑选中国模特、演员,塑造中国人物形象,形成了看似很不一样的“东方美”及“高级脸”等。
主流审美并非美的全部
可见,无论《雄狮少年》的主角形象塑造,还是三只松鼠广告片的模特选角,眼睛大小本身 " 不是问题 ",因为当事双方自始至终均未拿眼睛来炒作说事儿,谈不上主观的恶意," 辱华 " 则更属于过度解读。
凭什么这样的眼睛,就等同于丑?
一位社会学研究学者曾对虎嗅表示,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虚拟公共空间满足了网友异常旺盛的表达欲,而互联网的匿名属性也养成了网友 " 嗜斗 " 的恶习。
" 很多社交平台上‘抬杠’成为一种消费内容的衍生行为,就是非常‘嗜斗’,随时随地能和陌生人争的面红耳赤,尤其是在涉及到两性、明星、消费等话题时很容易从个人好恶上升到人身攻击。"
更遑论当下网民长期浸泡在单一审美的环境中,早已习惯了美的千篇一律,难免会认为高鼻梁、大眼睛、瘦削的主流审美才是美的全部,才是美的正确答案;而当明显与俊朗、靓丽冲突的容貌特征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自然会因此感到愤怒、被冒犯。
比如有网友针对厚唇的评论,你可以认为厚唇不是国人主流特征,但是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广西就不乏厚唇人,难道他们就该为此自卑甚至遭受歧视?
而中国乃至亚洲细长条眼睛所占比例不低,难道他们就需要承担这种莫名其妙的对于样貌的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主流之外的审美就必须承受各种各样的歧视,那这个世界岂不是更可怕?
借此对相关人士进行人身攻击岂不更离谱?
而且,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如今网友因为审美的差异就可以肆无忌惮针对模特本人公然嘲讽、谩骂:
一方面," 三只松鼠 模特 "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后。
大量网友涌入三只松鼠淘宝直播间,对主播进行言语攻击,仅直播半小时主播就被迫下播;
另一方面,网友开始人肉广告中模特信息,并向其发送人身攻击,辱华。
这何尝不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狂傲和歧视?
况且,当那么多人参与其中并乐此不疲对此展开讨论时,便已经不单单是对 " 眯眯眼 " 的审判了。
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当下网友内心深处对于文化自信、对于文化包容的匮乏——如果现在的 " 文化自信 " 只能通过审美认知是否符合主流来找补心理平衡,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对任何负面评论以及风吹草动都如此敏感以至上升到无比附加的高度,有时候反而反应出内心深处深深的不安全感与不自信。
诚如 "Sir 电影 " 说的
" 你也可以因为丑而不看。但谁又能因为主角的丑,而给他扣上一顶 " 辱华 " 的帽子——贴标签、谩骂、驱逐语境,这不恰恰就是一种歧视的表现?
那些抨击《雄狮少年》的人,表面上标榜爱国,热衷于反对歧视。但从西方人的语境下生出来的歧视去进行歧视,本身就是在接受西方的标准。"
甚至,一旦大家对主流审美才是美的正确答案达成共识后,此后商业合作中企业是不是会因为怕被公众过度联想而将小眼睛艺人拒之门外?
甚至,那些容貌特征明显的 " 眯眯眼 " 模特、影视从业者就此从屏幕上消失?
罗素说过,"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网友对 " 眯眯眼 " 的抵制背后,本身就在彰显一种狭隘的外貌歧视。
来源:榴莲EDU编辑整理
https://www.baobuzz.com/info/829748.html
虎嗅网:一夜之间 “眯眯眼”沦为全民公敌?
Sir电影:这样搞死电影真的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