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梦到好多牛预示着什么
她投身天文事业70载,是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也是
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
,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
;她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是
国际天文联合会有史以来首位担任副主席的中国科学家
,人们尊称她为“Madam Ye”
;她有一颗
以她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虽然这颗小行星被她说成是“虚名”“奇形八怪的东西,一点意思也没有”;她在应聘时被告知“我们只招收一名男性”,
直接提笔给台长写信,一口气附上五个“不应该不用我”的理由
;她在95岁高龄流利地做全英文演讲,
鼓励女性打破“玻璃天花板”
,直言: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争取……
她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天文台原台长
叶叔华
。《夜读》元旦专栏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email protected]
《叶叔华:人生不设限》
不设年龄之限
95岁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功成身退,安享晚年……这些都是很好的,可叶叔华偏不。
年龄对她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限制,
95岁的她只要不出去开会,依然每天来上海天文台上班
,中午就在食堂吃,再打两个菜带回去当晚饭。在她看来,这种状态已经是“人生的一部分”
。总台
《吾家吾国》
节目主持人王宁见到她时,她刚从一个SKA的会议上下来。SKA是指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也是迄今为止人类计划建造的最宏伟的天文观测设备之一。叶叔华是世界上最早认可SKA重要性的科学家,在她的推动下,上海正在建设SKA亚洲数据中心。
她希望能在太空放两个3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宇宙到底是怎么起源和进化的?银河系结构到底什么样?
95岁的叶叔华还在追问。
一个年过九旬的老人仍然如此勤勉,除了对天文事业的孜孜追寻,更有为年青一代天文人的考虑。几年前,叶叔华曾在一个演讲里说:“
其实不是说‘我想做什么事’,我只能说‘92岁的我还能做什么’
,我想给我们的年轻同志搭舞台,我们去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希望以后中国能在天文事业上,真正做出好项目来。”在她看来,年轻人是“没有开彩的彩票”,希望非常大,“中奖”的机会很多。
关于年老和年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变老并不是一个悲剧,只要头脑保持灵活,世界的景象仍然吸引着你,好奇心没有衰退,青年和老年之间并没有一道深渊。
叶老的人生似乎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
不设性别之限
不久前,叶老谈女性如何打破“玻璃天花板”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她在演讲里讲道:
“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争取。”
这话也让许多网友深受鼓舞,说“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偶像”。这段话之所以反响热烈,很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它让大家看到了:
一位95岁的女性用她一生的时间为她所钟爱的事业尽力争取,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性别的天花板。
叶叔华坦言自己有时候是脾气很大的一个人,说到当年去紫金山天文台找工作的事情,她更是直言“气死了”,当时她和丈夫程极泰一起去,对方说只招一个男的,
“我当时真是生气‘死’了,回去就写了一封信给台长,说你不该不请我,写了五个理由。”
虽然后来仔细想了一下,觉得应该体谅对方的困难,但在她看来,“无论怎么难,你也不能说只招一个男的。”
后来,已经是天文台长的她去法国访问,离别的时候,对方说为女天文台长干杯。叶叔华听罢,“大言不惭”道:
“可能若干年后,女台长跟男台长会一样多。这个话虽然说得太早了一点,但确实有做得很好的女台长,而且越来越多,到你们这辈会更多。”
在叶叔华看来,女性想要获得尊重,首先要具备的品质应当是
独立
,“你有一个思想,有一个向往的地方,有一个想要做的事。这个事不一定是学问,哪怕是扫地、洗碗,只要做得好,也可以受人尊敬。”
这大概也是叶叔华在国内外备受尊敬的原因。她的国际威望很高,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尊称她为
“Madam Ye”
;上海天文台的同事则称她为“女中豪杰,我心中的偶像”
。叶叔华曾在一个采访里说:
“现在是一个女人可以涉足任何不同领域的时代,所以我想为什么在天文学界,女人不能成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但不得不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重要的是,因为越来越多叶老这样的女性,我们已经稳稳地走在了这条路上了。不是吗?
不设困难之限
说起天问一号、嫦娥探月、北斗卫星等这些工程,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这背后的
航天测控系统VLBI网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没有这个测控系统的精确护航,这些探测器就像没了眼睛。这项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把几个小的射电望远镜分别放在北京、乌鲁木齐、西安、昆明,联合起来达到一架横跨几千公里的超大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在主持人王宁看来,叶叔华最牛的地方正是她
超常的远见
:“嫦娥一号”是2007年发射的,而在此之前的30多年,上世纪70年代,叶叔华就开始苦心布局、积极推动并最终建起了VLBI,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人理解这一切。要把这件事做成,难以想象需要多少韧劲和智慧。
事实上,这件事的困难,是叶叔华自己想起来都害怕的程度,
“我们平时用的设备也就十几厘米这么大(口径),你突然要25米,自己想想都害怕。”
但彼时的叶叔华已经完全感到了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如果还守着原来的东西的话,注定要被淘汰,“我觉得非干不可。”
为了做出口径25米的射电望远镜,叶叔华冒冒失失地跑到四机部,问能不能造25米的天线?对方头也不抬,说不行。叶叔华没办法,后退了一步站在那里,
“当时想的申包胥哭秦庭,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救兵,秦王不理他,他就站在那个朝廷上面哭了几天几夜,眼泪都哭干了,都哭出血了,后来秦王才答应他去救楚国。人家几天几夜都哭了,那你等一下就放弃了?”
叶叔华不肯就此罢休,她又站了一刻钟,直接问道:
“我能不能见部长?”
这个大胆的要求把对方也吓了一跳,但对方还是给安排了。等见了部长,部长很和气,听了叶叔华说的事情,一句话就答应了。再回忆起这件事,叶叔华很感慨,
“你做成一件事,关口很多,不顺的事情常常有,有时候我会觉得气‘死’了,晚上躺在那里就觉得别干了,后来慢慢想想看,这是对国家有用的东西,你是不是尽力了?还有一些地方没跑到吧?所以第二天起来,又起来再想再跑。”
图自/纪录电影《星河一叶》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上海天文台的同事才会说:
“叶先生是个帅才,但是她又是个急先锋,万事开头难,开头都是她打天下。”
就这样,先是上海,再是昆明、乌鲁木齐等,叶叔华带领同事们一点点建立起了VLBI,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不设自我之限
“八五”期间,国家提出了攀登计划,这是一个基础领域里的重大科学项目,牵涉到四个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国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相当于团结了国内天文地球动力学的所有力量。
当时大概给十个项目,但叶叔华知道的时候已经申请完了。
叶叔华那股不放弃的劲儿又上来了,她把章程拿过来一看,
“我是完全适合的嘛,焉能没有我呢?”
图自/纪录电影《星河一叶》
在天文台搞地球动力学,质疑的声音很多,
很多人说你天文台是干吗的?你是搞天还是搞地?
但是叶叔华从来不跟人吵,她就是以理服人。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项目叫“空间技术的和平利用“,叶叔华一个人到北京开会,同时写了一个提案,
“亚太地球天文地球动力学计划”(即APSG计划)。
第二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会(IUGG)在美国召开,
三四十位国际上有名的专家来听叶叔华的报告
,很多人不相信,说这么大的计划你们能做吗?叶叔华的同事回忆起这一段,直言:“她是标准的舌战群儒,每个人的问题她一一回答。”
图自/纪录电影《星河一叶》
后来,国际大地测量学会作出决议,决议推进中国提出的APSG计划,并且推荐叶叔华当这个计划的主席,很多国家都参与了进来。
要知道,当时由中国科学家领头的国际合作项目还寥寥无几。
这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背后,却有一个让叶叔华心怀愧疚的“小插曲”,参加会议前,叶叔华的丈夫骑车摔了,当时没有其他看护的人,但这个会四年才开一次,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终她还是在丈夫开刀三天后就出发了
。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真是太过了”
,但她也坦言,如果再来一次,恐怕也是一样的选择。
结语
美国有一个天文台台长,用
“执着”
来评价叶叔华,他说她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做成。但这个“一定办成”的“一定”是怎么来的呢?叶叔华有她自己的看法,她曾说:
“要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有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但你不去努力的话,百分之四十就变成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零,你就做不成了。但是你去努力的话,百分之四十的可能性就会变成百分之六十,八十,百分之百,最后完成。”
叶老正是带着这份心劲和坚持,一步步探索和拓展着她所热爱的天文事业的。
新的一年,叶叔华已经95岁了,
提到她心心念念的天文梦想,依旧可以在她眼中看到光,一如她所热爱的星河。
文/央视新闻《夜读》
图/除标注外均来自《吾家吾国》节目
资料参考/《吾家吾国》节目、主持人王宁手记
纪录电影《星河一叶》、央视《开讲啦》、叶叔华公开演讲等
《吾家吾国》叶叔华篇
1月1日晚10:30
央视新闻频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同步播出
敬请关注
新年第一天
在【留言区】写下你的不设限宣言吧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闻
扫描下图二维码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