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风水

风水

弥勒佛坐像的摆放风水(弥勒佛摆放的风水讲究)

2023-04-09风水
弥勒坐像,是如今许多人来到寺院见到的第一尊佛菩萨像。在大家的印象中,弥勒佛像一直是袒胸大肚,笑口常开的欢喜模样,有着象征福气满满的大耳垂,仿佛将世间一切烦恼都抛

弥勒坐像,

是如今许多人来到寺院见到的第一尊佛菩萨像。

在大家的印象中,

弥勒佛像一直是袒胸大肚,

笑口常开的欢喜模样,

有着象征福气满满的大耳垂,

仿佛将世间一切烦恼都抛诸脑后。

这喜气一身、真诚亲切的样子,

总让人心生欢悦,倍感舒畅。

这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形象,

其实来源于我国五代梁朝时的布袋和尚契此。

相传这位圆头大耳,笑口常开的契此和尚,

常背着布袋穿行市井,为人解难说法,

又常用他欢乐的笑容与饱含智慧的偈语

消除世人心中的忧扰,

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不过,弥勒信仰在世界范围内,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形象

成为大部分汉传佛教弥勒造像的常见形象之前,

弥勒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据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

弥勒及其兜率天净土的信仰兴起的时间源头

或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

印度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的统治时期。

目前世界范围内能够考据到的最早

且有铭文的弥勒造像,

也出现在犍陀罗迦腻色迦王的一枚铜币上。

图| 大英博物馆藏 犍陀罗迦腻色迦王铜币

右为弥勒菩萨像

这枚钱币上的弥勒结跏趺坐,

左手持瓶,右手施无畏印。

在其周边用希腊字母镌刻了

“Metrago Boudo”的字样,

意为“弥勒佛”。

有趣的是,钱币上的弥勒像,

虽是以菩萨的造型进行塑像,

但刻文却称其为弥勒佛。

事实上,这也反映了弥勒信仰中

弥勒作为“未来佛”的观念。

据传弥勒菩萨本名“阿逸多”,

出生于佛陀时代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后皈依为佛门弟子,

入灭以后上升兜率天继续修行说法。

在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的未来,

弥勒菩萨将下生人间成佛,

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广度众生。

因此,早期弥勒造像的一个特别之处,

便是对弥勒自身“双重属性”的反映。

弥勒是心怀众生,广传佛法的菩萨,

也将是继承释迦牟尼佛志业的未来佛,

代表着人们对清净乐土、无忧无扰的美好追求。

这种独特的、令人期待的身份转变,

常在早期的犍陀罗弥勒造像中有所体现。

图| 平山郁夫藏 弥勒菩萨直像

公元2-3世纪 犍陀罗 灰色月岩

图| 平山郁夫藏 弥勒菩萨交脚坐像

公元2-3世纪 犍陀罗 灰色片岩

同样的,在中国,

弥勒造像也有着久远的历史。

东晋《高僧传法显》中说道:

“皆云古老相传,自立弥勒菩萨像。”

在汉传佛教的早期塑像中,

除了教主释迦牟尼佛,

弥勒也一直是重要的造像题材。

历史文献中,

对于中国本土出现的弥勒造像的最早记载,

是在十六国符秦时期,

有一尊精美华贵的舶来品:

“苻坚遣使送外国金箔倚像,

...珠佩迭辉,烟华乱发。”

可见当年作为“西方进口”的弥勒佛像,

有着比较浓烈的天竺造像特征。

据当代佛教艺术学者考证,

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尊“中国制造”的弥勒造像,

现存于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

由于深受犍陀罗造像艺术影响,

这尊造像在衣装与面像上,

依然体现着中亚风格。

然而,造像的发式处理较为特殊,

似乎是结合了中国本土的中原文化。

图| 藤井有邻馆藏 弥勒菩萨立像

十六国时期 陕西三原 金铜

弥勒信仰在中国的进一步流行,

体现在4-6世纪的石窟以及造像中。

麦积山早期洞窟内,

有着大量各式各样的弥勒造像,

能够明显看到当时人们对弥勒的重视。

受当时传译的佛学经典

对弥勒佛菩萨形象的描述,

与中亚佛造像艺术的影响,

内地石窟中出现了很多交脚而坐,

手结转法轮印或持法器的弥勒造像,

有的呈弥勒菩萨形象,

也有体现成佛后的弥勒形象。

此外,麦积山石窟中

也出现了半跏思维菩萨形象

与交脚菩萨形象相组合的弥勒造像,

均为弥勒菩萨在不同场合的体态形式。

除了菩萨形象以外,

石窟内也有着弥勒作为“未来佛”的造像。

洞窟内的三佛造像,以“三世佛”为主题,

其中一尊就是弥勒佛。

图| 麦积山石窟第148窟正壁左侧上方

半跏思维弥勒菩萨像

图| 麦积山石窟第148窟正壁右侧上方

交脚弥勒菩萨像

图| 麦积山石窟第148窟正壁右侧下龛

二佛并坐像

到了唐朝,尤其是武则天执政时期,

弥勒信仰尤为盛行,

龙门石窟中也应时出现了大量弥勒造像。

这个时期的弥勒造像,

多是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像。

唐代中、后期,

弥勒菩萨的造像逐渐走向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弥勒佛像,

样貌也逐渐向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靠拢。

直到宋朝时期,

人们开始依据“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传说,

以布袋和尚的形象,

作为弥勒佛的造像题材。

宋代《鸡肋篇》:

“今世遂塑其像为弥勒菩萨。”

从此中国本土弥勒佛的形象

开始向布袋和尚演化,

又从最初身材适中,

肚皮稍圆的和尚形象,

演变成为了如今袒胸大肚、

笑口常开的欢喜佛像。

图| 南普陀寺天王殿 弥勒佛像

如今,这亲切、喜气的大肚笑佛,

依然安坐在寺院殿中

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弥勒下生经》认为,

未来弥勒下生成佛后的佛国世界,

天下太平,谷稼丰饶,

人常慈心,众生得度。

经过了漫长的汉化历程而演化出的

大笑弥勒佛像,

正是以其欢喜无忧的外形,

传达着“人间佛教”的慈悲关怀。

肚大能容,福饱知足,

坐拥天地间好山好水好天气,

享当下好食好饮好心情,

展颜大笑又何妨?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