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是什么生肖(做梦是代表什么生肖)
走避,◆躲避;逃避。○[晉][葛洪]《抱樸子‧金丹》:“以此丹書凡人目上,百鬼走避。”○《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四:“以後便留他同坐,漸不推辭,不像前日走避光景了。”○[清][朱琦]《朱副將戰歿》詩:“[寧波]三鎮新失利,大帥倉皇欲走避。”○[何香凝]《回憶廖仲愷》:“[袁世凱]明天就要到處捕人了,名單中有你的名字,你還是馬上走避一下好。”
影避,◆躲避。○《元典章‧聖政‧重民籍》:“諸色人等戶各務本業,毋得別投戶名影避差徭。”參見“影庇”。
隱避(隐避),◆1.隱藏;躲避。○《後漢書‧卓茂傳》:“﹝[劉宣]﹞知[王莽]當篡,乃變名姓,抱經書隱避林藪。”○[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劉淵]族子[曜]嘗隱避於[管涔之山]。”○[宋][何薳]《春渚紀聞‧端溪紫蟾蜍硯》:“其蓋有[東坡]小楷書銘云:‘蟾蜍爬沙到月窟,隱避光明入巖骨。’”[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陣地上不宜布置過多的兵力,正面只放了兩個排,把一個排隱避在側翼。”◆2.隱諱;隱瞞。○《魏書‧李彪傳》:“賞忠識正,發言懇惻,惟直是語,辭無隱避。”○《水滸傳》第一一五回:“[宋江]道:‘莫非又損了我幾個弟兄?你休隱避我,與我實說情由。’”
引避,◆1.讓路;躲避。○《後漢書‧章帝紀》:“方春,所過無得有所伐殺,車可以引避,引避之。”○《新唐書‧蕭至忠傳》:“[至忠]少與友期諸路,會雨雪,人引避,[至忠]曰:‘寧有與人期可以失信?’卒友至,乃去。”◆2.引退;回避。○[宋][歐陽修]《乞出第三札子》:“而臣以顧惜國體,既不當更與[誨]等辯正,便合引避去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湯丞相]封[慶國公]。命下,[湯公]謂此[仁宗]賜履之國,自[天聖]以來無封者,欲請避之。或曰:‘[何執中]嘗封[慶國公]矣。’[湯公]曰:‘[執中]不知引避,此何足為法哉!’卒辭之,改封[岐]。”
移避,◆轉移避開。○《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青浦縣稟一》:“現在夷人囑令百姓移避,即欲會齊夷兵,奮力進攻。”
無所回避(无所回避),◆沒有什麼需要避開的。形容處事剛直無所避忌。○《後漢書‧蔡茂傳》:“[茂]則糾案,無所回避。”○[章炳麟]《序<革命軍>》:“[蜀][鄒容]為《革命軍》方二萬言,示余曰:‘欲以立懦夫,定民志,故辭多恣肆,無所回避。’”
託避(托避),◆托身規避。○[南朝][梁][寶唱]《比丘尼傳‧靜稱》:“性好佛法,聞南國富,道關開,託避得至此土,因緣出家。”
退避三舍,◆[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後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讓,不敢與爭。○[明][葉憲祖]《鸞鎞記‧京晤》:“似你這般詩才,不怕[杜羔]不退避三舍。”○《儒林外史》第十回:“賢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七章:“可是一碰到嘴巴不閑的[吳教授],他卻要退避三舍,再也輪不到他。”
退避,◆1.退出,離開。○《後漢書‧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于它館。”◆2.後退躲避。○《三國演義》第七四回:“吾來日與[關某]決一死,誓不退避。”○[清][阮元]《小滄浪筆談》卷二:“﹝[梧生]﹞嘗於舟中遇盜,手擊殺其魁,餘眾皆退避。”○[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朱暮堂]在寶座上看見[湯富海]沖[蘇沛霖]面前走上來,[蘇沛霖]竟然膽怯地往後退避。”參見“退避三舍”。3.猶退讓。謂不與人爭。○《漢書‧張禹傳》:“[禹]與[鳳]並領尚書,內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宋][蘇軾]《富鄭公神道碑》:“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茅盾]《子夜》十五:“在她心裏曾經退避了的‘第二個主張’此時忽然又闖出來和她選定的‘第一個主張’鬥爭了。”◆4.猶回避。○[元][劉祁]《歸潛志》卷十:“﹝[高琪]﹞坐殺其夫人,為家人訟言宰執,將奏之。法當退避。”
推東避西,◆谓一再推托和回避。○明沈璟《桃符记·包公三断》:“〔浄白〕不許你推東避西。〔旦唱〕非是我推東避西。”
推避,◆1.推卸逃避;躲避。○[唐][劉知幾]《史通‧忤時》:“用使爭學苟且,務相推避,坐變炎涼,徒延歲月。”○[宋][蘇軾]《答畢仲舉書》:“僕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長者所教,以觸罪罟,然禍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論巧拙也。”○《元典章‧戶部九‧立司》:“如長官有故或缺去,處以次官,不得推避,虛閑歲月。”◆2.托故避開。○[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相國夫人教邀足下,是必休教推避咱,多謝解元呵!”[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再見[紅娘],五臟神兒都歡喜,請來後何曾推避!”
水火不避,◆謂不避艱險。○《醒世恒言‧徐老僕義憤成家》:“若有驅使,奮勇直前,水火不避。”○《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嬾龍]道:‘小人是市井無賴,既蒙相公青目,要幹何事,小人水火不避。’”亦作“水火不辭”。○《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兩個承差叩頭道:‘憑爺分付那廂使用,水火不辭。’”
三避,◆猶三黜。○[南朝][宋][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事躓兩如直,心愜三避賢。”○[李善]注:“《史記》曰:[孫叔敖]相[楚],三去相而不悔,知其非己罪也。三避,三黜也。”
遷避(迁避),◆遷移以躲避之。○[宋][方勺]《泊宅編》卷七:“寇壓境,城中士大夫皆遷避。”○《水滸傳》第一○八回:“[解寶]領軍卒下山,尋箇居民訪問,那裏有一箇人家?都因兵亂遷避去了。”○[郭孝威]《江蘇光復紀事》:“前[清][滬]道[劉燕翼]……密諭各房書吏及各幕友,遷避洋務局。”○[魯迅]《書信集‧致臺靜農》:“[上海]亦曾大遷避,或謂將被征,或謂將征彼,紛紛奔竄。”
臨難不避(临难不避),◆危難之時不躲避。形容忠直勇敢。○《東周列國志》第四四回:“夫料事能中,智也;盡心謀國,忠也;臨難不避,勇也;殺身救國,仁也。”
降避,◆猶退避。○《後漢書‧杜詩傳》:“[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後漢書‧鍾離意傳》:“伏見陛下以天時小旱,憂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責,而比日密雲,遂無大潤,豈政有未得應天心者邪?”
回避(\迴避),◆1.避忌,顧忌。○《漢書‧趙廣漢傳》:“見事風生,無所回避。”○《南史‧顏竣傳》:“[竣]諫爭懇切,並無所回避。”○[宋][司馬光]《涑水記聞‧逸文》:“[景祐]中[范文正公]知[開封府],忠亮讜直,言無回避,左右不便。”◆2.躲避;避讓。○[唐][韓偓]《即目》詩:“宦途棄擲須甘分,回避紅塵是所長。”○[宋][蘇軾]《行香子‧秋興》詞:“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水滸傳》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點般射將下來。○[秦明]只得回避。”◆3.[清]代科舉考試時為防考場內官員作弊而設的制度。如[順治]時規定,凡鄉、會試主考、總裁、同考官的子弟,不許入場,謂之回避。◆4.舊時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例如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職務,親屬在同一地區或同一機構任職者,則較低級之人員應回避,予以改調。◆5.法律用語。指司法人員由於對本案有利害關係或其他關係而不參加該案的偵察、審判等活動。
還避(还避),◆回避。○《新唐書‧禮樂志五》:“博士答再拜,皇子還避,遂進,跪取篚。”
顧避(顾避),◆顧慮避忌。○《魏書‧良吏傳‧竇瑗》:“[瑗]案法推治,無所顧避,甚見讎疾。”○[宋][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為國家諸事建明,不得顧避。”○《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元年》:“[竦]([夏竦])任西事,依違顧避,久之無功。”
待避,◆等待躲避;等待避让。○魏巍《东方》第五部第三章:“那些白天不知在哪里待避的卡车,这时都从一条条山沟里钻出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17:“要让慢车2368次提速,就必须让同时段即将停靠长沙站的所有列车都要为此减速让道或停下来待避。”
辭避(辞避),◆托辭退避。○[戰國][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處子﹞復稱詩曰:‘寤春風兮發鮮榮,絜齋俟兮惠音聲。贈我如此兮,不如無生。’因遷延而辭避。”○《宋史‧劉保勛傳》:“吾受君命,未嘗辭避。”
不避水火,◆見“不避湯火”。
不避,◆1.不回避。○《荀子‧正論》:“援劍戟而逐之,不避死傷。”○《史記‧項羽本紀》:“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後漢書‧循吏傳‧王渙》:“為太守[陳寵]功曹,當職割斷,不避豪右。”◆2.不讓;不亞於。○[漢][晁錯]《論貴粟疏》:“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
避坐,◆猶避席。○《新唐書‧關播傳》:“嘗論事帝前,[播]意不可,避坐欲有所言,[杞]目禁,輒止。”○[唐][玄奘]《大唐西域記‧憍薩羅國》:“﹝[提婆]﹞忽睹威顏,忘言杜口,避坐引責,遂請受業。”
避罪,◆1.避免獲罪;懼怕獲罪。○《管子‧霸言》:“折節事彊以避罪,小國之形也。”○《漢書‧董仲舒傳》:“民不樂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水滸傳》第四五回:“[石秀]卻在側邊看了,也自冷笑道:‘似此有甚功德,正謂之作福不如避罪。’”◆2.謂犯罪者逃避懲處。○《孫子‧地形》:“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何延錫]注:“退豈避罪也,見其蹙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而不進,罪及其身不悔也。”○[宋][蘇軾]《雜纂》:“去親戚家避罪-”
避走,◆1.因回避而走開。○《晏子春秋‧外篇上一》:“[晏子]避走,立乎門外。公令人糞灑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2.因避害而逃跑。○[晉][陶潛]《搜神後記》卷七:“婢驚怖返走,人狗亦隨婢後,至家庭中,舉家避走。”○[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摺:“[智伯]攻圍甚急,某避走[晉陽]。”○[清][趙紹祖]《宿田家書所見》詩:“老翁急避走,入門肆督促。”
避正堂,◆1.見“避正殿-避正殿”。◆2.謂讓出正廳。表示恭敬。○《漢書‧曹參傳》:“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既見[蓋公],[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晉][皇甫謐]《高士傳‧蓋公》:“[參]([曹參])悅,乃避正堂舍之,師事之。”亦省作“避堂-避堂”。○[唐][蘇頲]《奉和崔尚書贈大理陸卿鴻臚劉卿見示之作》:“避堂貽後政,掃第發前機。”○[宋][范成大]《寄題鹿伯可見一堂》詩之一:“聊攀鐵鎖問何似,豈敢避堂邀[蓋公]?”[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七:“[子房]之師,實維[黃石];[曹參]避堂,以舍[蓋公]。”
避者達(避者达),◆寶石名。○[明][陶宗儀]《輟耕錄‧回回石頭》:“紅石頭,避者達,深紅色,石薄方嬌。”
避招,◆謂逃避徵召,隱居不仕。○[元][袁桷]《賦文子方篔簹亭竹影》詩之五:“朔吹南塵久避招,閉門自醉獨逍遙。”
避賊(避贼),◆猶避寇。○[三國][魏][嵇康]《宅無吉凶攝生論》:“避賊之理,莫如速逃。”○[唐][杜甫]《彭衙行》:“憶昔避賊初,北走經險艱。”○《明史‧奸臣傳‧馬士英阮大鋮》:“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賊至[淮安]。”○[清][孫枝蔚]《憶昔》詩:“憶昔避賊[四險堡],天黑崖深愁腳倒。”
避責臺(避责台),◆見“避債臺”。
避遠(避远),◆猶疏遠。○《後漢書‧寇榮傳》:“願陛下思[帝堯]五教在寬之德,企[成湯]避遠讒夫之誡。”
避雨陵,◆指[殽山]北陵,即[東殽山]。山、陵同義。二陵即[東殽山]和[西殽山],中有古道,其兩側高山相嶔,可避風雨。傳說[周文王]曾避風雨於此。○《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風雨也。’”[杜預]注:“此道在二[殽]之間南谷中,谷深委曲,兩山相嶔,故可以辟風雨。”○[孔穎達]疏:“[何休]云,其處險阻隘,勢一人可要百,故[文王]過之,驅馳常若辟風雨。”○[唐][駱賓王]《北眺舂陵》詩:“既出泥封谷,還過避雨陵。”○[唐][唐彥謙]《蒲津河亭》詩:“煙橫[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避影,◆1.避開身影。○《莊子‧天道》:“[士成綺]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修身若何?”[曹礎基]注:“避影,像要避開自己的影子一樣側着身體。”◆2.避匿形影。○[唐][竇參]《湖上閑居》詩:“避影將息陰,自然知音稀。”○[明][袁宏道]《管東溟》:“而猜嫌忽至,謗議遂成,足下深居避影,不肖亦望岫息心。”
避隱(避隐),◆1.遮蔽;隱蔽。○《史記‧大宛列傳論》:“《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宋][葉適]《宿覺庵記》:“稍種竹樹,有所避隱出沒,以為風雨晦明之地。”◆2.避世隱居。○《後漢書‧陳寔傳》:“後令復召為吏,乃避隱[陽城山]中。”○[三國][魏][曹植]《夏禹贊》:“避隱[商山],示不敢蒞,諸侯向己,乃奉天秩。”○[元][袁桷]《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嘗避隱[封龍山],然卒不得年。”◆3.回避躲藏。○[宋][洪邁]《夷堅支志景‧黃陂丞》:“縣宰[建昌][李德叟]率主簿尉偕視之,二婦了不避隱。”◆4.避忌隱瞞。○[明][盧象升]《特舉俸深賢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費商榷者,本官無不直披心胸,未嘗瞻顧避隱。”
避易,◆辟易,退避。○[宋][洪邁]《夷堅支戊志‧錢氏鼠狼》:“﹝鼠狼﹞奮前迎攫之,貓避易而退,自此不敢復犯。”○[清][魏源]《聖武記》卷八:“而賊兩戰,皆見二[楊]輒避易,尚有舊部曲誼。”○[郭沫若]《天地玄黃‧我更懂得莊子》:“那是最危險的,你已經在反動勢力的面前有點避易了。”◆补证条目■辟易;退避。○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释智严》:“有見鬼者云,見西州太社間鬼相語,嚴公至,當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嚴至,聊問姓字,果稱智嚴,默而識之,密加禮異。”
避役,◆1.謂逃避徭役。○《三國志‧魏志‧劉馥傳》:“自[黃初]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宋][洪邁]《夷堅支志丁‧趙三翁》:“﹝[趙三翁]﹞本[黃河]掃兵,避役亡命,遇[孫思邈]於棗林,授以道要。”○[清][張雲璈]《人夫謠》:“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2.爬行類動物之一種。體長約25厘米。真皮內有多種色素細胞,能隨時伸縮,變化體色。頭上有鈍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蟲。四肢較長,善握樹枝。○[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南中有蟲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蟲。狀似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於籬壁間,俗云見者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一‧十二時蟲》:“十二時蟲,一名避役,出[容州]、[交州]諸處,生人家籬壁、樹木間,守宮之類也。大小如指,狀同守宮,而腦上連背有肉鬣如冠幘,長頸長足,身青色,大者長尺許,尾與身等,嚙人不可療。”
避眼,◆隱蔽,不易被人發現。○《金瓶梅詞話》第九十回:“他那裏曲灣小巷,倒避眼,咱兩個投奔那裏去。”
避言,◆1.謂避世人議論。○[隋][王通]《中說‧禮樂》:“或問[嚴光]、[樊英]名隱。子曰:‘古之避言人也。’”[阮逸]注:“避毀譽之言而已。”○[明][沈德符]《野獲編‧科場‧閣臣典試》:“又至庚戌科,則內閣三人,首輔[王太倉]不至,次輔[李晉江]以避言杜門,僅次輔[葉福清]一人在閣。”◆2.謂他人以惡相加或口出不遜則走避之。○《宋書‧隱逸傳序》:“賢者避地,其次避言。”○[南朝][梁][沈約]《高士贊》:“亦有哲人,獨執高志,避世避言,不友不事。”○[宋][王向]《公默先生傳》:“君子貴行道信於世,不信貴容,不容貴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參見“辟言”。
避形,◆謂隱藏身形。○《快心編》初集第四回:“湘裙霓裳,唇朱齒瓠,[南威]避形,[西施]增妒。”
避刑,◆謂避免觸犯刑法。○[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今寡人將助天威,吾不欲匹夫之小勇也。吾欲士卒進則思賞,退則避刑。”
避心,◆佛教語。謂捨棄一切塵念。○[南朝][宋][宗炳]《明佛論》:“避心世物,移映清微,則佛理可明,事皆信矣。”○[唐][李百藥]《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託跡禪林,避心定水。”
避謝(避谢),◆回避辭謝。○《照世杯‧七松園弄假成真》:“﹝[阮江蘭]﹞那知到第三盃上,嘴唇雖然領命,腹中先寫了避謝的帖子,早把[樊噲]吃[鴻門]宴的威風,換了[畢吏部]醉倒在酒甕邊的故事。”
避鄉(避乡),◆謂市民為逃難而避居鄉下。○[清][柯悟遲]《漏網喁魚集》:“﹝[咸豐]十年﹞[太]([太倉])屬各鎮罷市,[支塘]、[何市]亦然。老幼皆避鄉,[六河]亦議進貢,又恐不及耳。”
避賢路(避贤路),◆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願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晉書‧元帝紀》:“帝遣使謂[敦]([王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瑯邪],以避賢路。’”[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簡文]更答曰:‘若[晉]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魏書‧辛雄傳》:“[雄]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俛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勳高義重,臣宜避賢路。’”
避賢(避贤),◆猶讓賢。○[晉][葛洪]《抱樸子‧知止》:“告退避賢,潔而且安。”○《北齊書‧文宣帝紀》:“靜言大運,欣於避賢,遠惟[唐][虞]禪代之典,近想[魏][晉]揖讓之風。”○[唐][包佶]《酬于侍郎湖南見寄十四韻》:“避賢方有日,非敢愛微躬。”
避席,◆亦作“避廗”。◆1.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起立,以示敬意。○《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貴虜也,貴其言也。”○《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於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廗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諱,乃今日見教。’”[李善]注:“《孝經》曰:‘[曾子]避席。’廗與席古字通。”○《漢書‧灌夫傳》:“已[嬰]為壽,獨故人避席,餘半膝席。”○[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珠利耶國》:“於是避席禮謝,深加敬歎。”○《三國演義》第四回:“[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2.指讓席,以示敬意。○《莊子‧盜跖》:“謁者復通,[盜跖]曰:‘使來前!’[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跖]。”◆3.泛指離席。○[唐][薛用弱]《集异記‧王渙之》:“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讌。三詩人因避席偎映,擁爐火以觀焉。”○[清][捧花生]《畫舫餘談》:“觴客未畢,勿避席而起。”◆4.指逃席。○[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摺:“主人,[讓]聞我主索地,[趙君]避席,主人反欲見伐。”◆5.猶離職。○[宋][洪邁]《夷堅支志乙‧永悟侍者》:“[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幾,[悟]亦避席,與之姪過[南康]。”◆6.回避,避退。○[宋][洪邁]《夷堅志補‧鳳翔道上石》:“兩屏相對,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種皆避席。”○[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花面沖場,正生避席,非關倒置梨園,祇為從來雅尚。”
避位,◆1.讓位;辭職。○《後漢書‧劉虞傳》:“[舉]稱天子,[純]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移書州郡,云[舉]當代[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奉迎。”○《周書‧文帝紀上》:“近者迫於群議,推相攝領,今請避位,更擇賢材。”○[元][李謙]《中書左丞張公神道碑》:“自知為姦臣所忌,不辭去未已也,亟請避位。”○[清][惲敬]《周公居東辯一》:“是故《金縢》,[周公]避位之書也。”◆2.離位起立。表示敬意。○[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子貢]曰:‘夫[吳王]為人貪功名而不知利害。’[越王]慥然避位。○[子貢]曰:‘臣觀[吳王]為數戰伐,士卒不恩。’”
避退,◆退避。○《漢書‧王尊傳》:“又出教敕掾功曹:‘各自底厲,助太守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避頭(避头),◆逃避,躲避。○《王梵志詩‧身臥空堂內》:“我今避頭去,拋卻空閑多。”○[張錫厚]校注:“民間俗語,猶逃避,躲避。頭,語助詞。”
避堂,◆見“避正堂”。
避所,◆指躲避藏身的地方。○[清][張岱]《快園道古‧戲謔》:“[安]給事[磐],[四川]人,初度避生,同僚尋至避所。”
避歲(避岁),◆1.古人認為太歲之神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興建土木要避開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遭受禍害。○[唐][白居易]《禽蟲》詩之一:“燕違戊己鵲避歲,茲事因何羽族知?”自注:“不知其然也。燕銜泥常避戊己日;鵲巢口常避太歲,驗之皆信。”○[明][楊基]《感懷》詩:“鵲巢知避歲,終為鳩所居。”◆2.舊時迷信,謂新年所屬地支與某人生肖沖克,過年時某人應離家避居,否則會遭災禍。○[明][歸有光]《與沈敬甫書》之八:“暫投[永懷寺]避歲,燈前後可入城也。”按,燈指燈節,即元宵節。
避俗,◆1.避世隱居。○[唐][楊憑]《千葉桃花》詩:“若教避俗[秦]人見,知向河源舊侶誇。”○[元][盧摯]《淵明歸來圖》詩:“亡[秦]扶[漢]聲隆隆,[淵明]初非避俗翁。”○[清][李漁]《聞過樓》第二回:“這一所住宅,也是個有趣的朋友起在這邊避俗的。”◆2.指出家。○[清][李漁]《奈何天‧夥醋》:“我和你避俗以來,光陰迅速,不覺已是一載有餘。”◆3.捨棄舊俗。參見“避俗趨新”。◆补义条目■指诗文创作中要避免用庸俗的字句意韵。○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詩要避俗,更要避熟。”■参阅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
避壽(避寿),◆謂某人在壽辰時節避而外出,以躲避親友的慶賀。○[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十:“蓋世俗作壽,必於逢九逢十之年。先生([袁枚])兩年出遊,皆為避壽計。其中載一詩云:‘到處探奇逢地主,避人作壽走天涯。’是其證也。”
避事,◆謂逃避職事。○《宋書‧蔡興宗傳》:“時[義恭]錄尚書事,受遺輔政,阿衡幼主,而引身避事,政歸近習。”○[唐][李端]《長安書事寄盧綸》詩:“趨途非要路,避事樂空林。”○[元][虞集]《陳文靖公謚議》:“此其視無能而求用,避事而取名,以傲忽欺罔一時者,為何如也?”[清][楊潮觀]《偷桃捉住東方朔》:“偏你神仙,避世偷閑,避事偷懶。”
避世離俗(避世离俗),◆逃避濁世,超脫凡俗。○[漢][王充]《論衡‧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章炳麟]《訄書‧原變》:“山林之士,避世離俗以為亢者,其侏張不群,與夫貪墨傭駑之役夫,誠相去遠矣。”
避世金門(避世金门),◆見“避世金馬”。
避世金馬(避世金马),◆《史記‧滑稽列傳》:“﹝[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沈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後以“避世金馬”、“避世金門”謂身為朝官而逃避世務。○《北齊書‧文苑傳‧樊遜》:“人有譏其靖默不能趣時者,[遜]常服[東方朔]之言,陸沉世俗,避世[金馬],何必深山蒿蘆之下,遂借[陸沉公子]為主人,擬《客難》,製《客誨》以自廣。”○[明][何景明]《李大夫行》:“有方避世[金門]前,君獨時時問草《玄》。”○[清][沈元滄]《雜詠》之二:“避世[金門]不猒深,華顛短褐歲侵尋。”
避世,◆逃避塵世;逃避亂世。○《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後漢書‧儒林傳上‧窪丹》:“[王莽]時,常避世教授,專志不仕,徒眾數百人。”○[唐][李頎]《漁父歌》:“避世長不仕,釣魚清江濱。”○[續范亭]《休養不到一年身體大進喜賦》詩:“休養非避世,山居如老僧。”
避時(避时),◆謂逃避時世。○[前蜀][韋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避時難駐足,感事易回腸。”
避生,◆謂某人在生日當天避而外出,以躲避親友的慶賀。○[明][馮夢龍]《古今譚概‧雅浪‧安給事生辰》:“[安]給事[磐],[蜀]人,初度避生,同僚尾至所在。”○[清][張岱]《快園道古‧戲謔》:“[安]給事[磐],[四川]人,初度避生,同僚尋至避所。”
避舍,◆猶退避。○《呂氏春秋‧處方》:“[昭釐侯]至,詰車令各避舍。”○[漢][劉向]《列女傳‧楚莊樊姬》:“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對,於是避舍,使人迎[孫叔敖]而進之。”○[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絃索入曲》:“[嘉][隆]間,度曲知音者,有[松江][何元朗],畜家僮習唱,一時優人俱避舍。”○[清][李漁]《玉搔頭‧締盟》:“魚蝦應避舍,讓窟待龍眠。”
避色,◆1.謂避開女色。○[漢][司馬相如]《美人賦》:“古之避色,[孔][墨]之徒聞[齊]饋女而遐逝,望[朝歌]而迴車。”◆2.謂君禮貌衰減,有厭己之狀,即去之。語出《論語‧憲問》:“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宋][王向]《公默先生傳》:“君子貴行道信於世,不信貴容,不容貴去,古之避地、避色、避言是也。”○[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摺:“賢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言。”◆补证条目■谓避开女色。○《西游记》第二十回:“你不曾聞得‘避色如避讐,避風如避箭’哩,我們躲一躲,也不虧人。”
避三舍,◆見“避君三舍”。
避榮(避荣),◆辭讓榮華。○[晉][夏侯湛]《東方朔畫贊》:“退不終否,進也避榮。”○[唐玄宗]《放姜皎歸田敕》:“朕每欲其戒盈,用克終吉,未若避榮公府,守靖私第。”○[宋][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避榮言屢切,請外志難回。”
避人眼目,◆見“避人耳目”。
避人耳目,◆謂避免走漏消息。○[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可他這次回來,為了避人耳目,生怕節外生枝,卻是不告而別。”亦作“避人眼目”。○《痛史》第十四回:“我們夜行,身上披了夜行衣,可以避人眼目。”
避人,◆猶避世。○[唐][吳融]《偶書》詩:“只此無心便無事,避人何必[武陵源]。”○[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一‧阮懷寧》:“[阮]避人於此山,每夕與狎客飲,以三鼓為節。”亦指避世之人。○[清][方文]《乾明寺雜詠》:“野寺荒涼三五間,避人于此暫休閒。”
避熱(避热),◆1.謂天氣炎熱時暫居涼爽之地。○[漢][王充]《論衡‧偶會》:“﹝雁鵠﹞糧盡食索,春雨適足,避熱北去,復之[碣石]。”◆2.乘涼,納涼。○[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桃》:“蔓延,性緣不能自舉,作架以承之。葉密陰厚,可以避熱。”○[唐][王建]《宮詞》之五八:“避熱不歸金殿宿,秋河織女夜妝紅。”○[宋][文同]有《北園避熱》詩。
避權(避权),◆躲避權貴。○[唐][元稹]《陽城驛》詩:“避權如避虎,冠豸如冠猴。”○[宋][余靖]《題劉太傅棲心亭》詩:“宏構小侯第,避權長掩關。”○[清][戴璐]《藤陰雜記》卷八:“[章武]能循禮,陰鄉雅避權。”
避去,◆避開;離去。○[漢][焦贛]《易林‧隨之訟》:“逐兔驅狼,避去不祥。”○《宋史‧王旦傳》:“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居多不寧。○[旦]將至前夕,守吏聞群鬼嘯呼云:‘相君至矣,當避去。’自是遂絕。”○[明][袁宏道]《靈岩》:“余笑謂僧曰:‘此美人環珮釵釧聲,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避親(避亲),◆1.謂因有親戚關係而不施及其身。○《魏書‧世祖紀下》:“功者賞不遺賊,罪者刑不避親,雖寵愛之,終不虧法。”○《隋書‧房彥謙傳》:“未有罰則避親,賞則遺賤者也。”◆2.[唐][宋]以後封建社會的考試授官制度,因避嫌疑,凡有親屬關係者不能同地做官,如果已在同地則職位較低者改官他地。○[唐][孫逖]《授張博濟戶部員外郎制》:“時宰避親,良才久滯。”○[宋][曾鞏]《亳州謝到任表》:“身方督作,匪懈於服勞;法有避親,遽蒙於易地。”○《金史‧選舉志一》:“舊例,讀卷官不避親,至有親人,或有不敢定其去留,或力加營護,而為同列所疑。”○《清史稿‧選舉志四》:“此則舉不避親,其破除成例又如此。”◆3.指因避親戚關係的嫌疑而不參與其事。○[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三:“我[盛清明]內不避親,外不避仇,好就說好,不好歸不好。”
避青,◆舊時[江]南[滬][杭]一帶風俗,農曆三月三日婦女避家外出踏青。○[胡祖德]《滬諺外編‧舊時俗尚》:“三月三日戴薺菜花,入夏頭不暈;是日婦女出避於外曰避青。”
避秦客,◆指隱士或躲避戰亂的人。○[元][鄧文原]《趙干<春山曲嵨圖>》詩:“往來豈是避[秦]客,理亂不聞度歲華。”○[清][黃景仁]《雜詠》:“[淵明]有心人,歸擬避[秦]客。”
避秦,◆1.[晉][陶潛]《桃花源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後以“避秦”指避世隱居。○[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夏陽]適[晉],得[隨會]而同奔;[東海]避[秦],與[毛公]而俱隱。”○[唐][蘇廣文]《自商山宿隱居》詩:“聞道[桃園]堪避[秦],尋幽數日不逢人。”◆2.指躲避強暴或戰亂。○《元人小令集‧梧葉兒‧天台洞》:“夕有猿敲戶,朝無客扣門,見幾個捕魚人,猶自向山中避[秦]。”○[清][李漁]《奈何天‧狡脫》:“我們參禪原是虛名,避[秦]乃其實意。”○[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乃若[安南]亡於[法],[朝鮮]並於[日],其墐戶無天,避[秦]無地之慘劇,尤為見者心酸,聞者髮指。”◆3.簏名。
避淺(避浅),◆指行船防止擱淺。○[明][楊基]《江船早起》詩:“防塞憑酒力,避淺問漁家。”
避遷(避迁),◆謂逃避戰亂而遷居。○《金史‧白撒傳》:“時在城諸軍不滿四萬,京城周百二十里,人守一乳口尚不能遍,故議避遷之民充軍。”
避棄(避弃),◆避開棄置。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李敬方》:“雖前後敻絕,或畏多言,而典刑具存,非敢避棄。”
避辟,◆謂免受法律制裁。○《孔子家語‧正論》:“今我寡也,爾又在位,朝夕恪勤,猶恐忘先人之業,況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避弄,◆指宅內正屋旁側的通行小巷。為女眷僕婢行走之道,以避男賓和主人。○[明][文震亨]《長物志‧室廬》:“忌旁無避弄。庭較屋東偏稍廣,則西日不逼。”
避年,◆中醫學名詞。指月經不調,一年行一次。○《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月經之常》:“月經,三旬時一下,兩月并月,三居經,一年一至為避年,一生不至孕暗經。”○[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婦人月水》:“女人之經,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後,或通或塞,其病也……有一年一行,是謂避年。”
避難(避难),◆I謂避開困難。○《孔子家語‧屈節》:“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其守官恭慎舉職,其朝獻奉父命不避難。”○《元史‧良吏傳一‧卜天璋》:“[天璋]曰:‘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恒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戴裔煖]《宋代鈔鹽制度研究》第二編第六章四:“客販鈔鹽,趨易而避難。”◆II謂躲避災難或迫害。○《韓非子‧說林上》:“[慶封]為亂於[齊]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晉]近,奚不之[晉]?’[慶封]曰:‘[越]遠,利以避難。’”○《三國志‧魏志‧袁渙傳》:“遭天下亂,避難[交州]。”○[元][王曄]《桃花女》第三摺:“這的是我避難的機謀,趓災的見識。”○[機靈]《香雪海‧感激與祝願》:“我正在[香港]政治避難,並參與籌備[香港]《文匯報》的創刊。”
避命,◆猶逃命。○《魏書‧廣陽王深傳》:“獲罪有司,避命山澤。”
避明,◆謂患眼病休養,避免強烈光線刺激。○《歧路燈》第六三回:“暗問[雙慶],方知[王象藎]病目欲瞽,在後院一個小房避明哩。”
避名,◆猶言隱姓埋名。○《後漢書‧逸民傳‧韓康》:“時有女子從[康]買藥,[康]守價不移,女子怒曰:‘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康]歎曰:‘我本欲避名,今小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乃遯入[霸陵]山中。”○[清][姜宸英]《哭魏叔子》詩之二:“更無[安道]能求死,只有[韓康]解避名。”
避面,◆避不見面。○[清][袁翼]《秀才田》詩:“宗祠合食踞上座,妯娌避面慚無顏。”
避馬(避马),◆1.見“避驄馬”。◆2.謂下馬回避。○[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八》:“余在南翰林,獨吏部各司以孔目是中見官,欲其避馬。余曰:‘豈有朝廷司筆札文翰之臣,乃下馬入委巷小人之家避一郎署耶?’”[明][于慎行]《穀山筆塵‧制典上》:“《大明會典》:官員隔一品避馬,隔三品跪。”
避亂(避乱),◆躲避戰亂。○《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諸葛瑾]字[子瑜],[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陳陶》:“[大中]中,避亂入[洪州][西山],學神仙咽氣有得,出入無間。”○《花月痕》第四九回:“不想無意之中,卻說起一個親事,是[江]南[葉]姓的女兒,避亂隨母,依個胞叔,遠宦[長安]。”◆补证条目■躲避战乱。○《一辈子---吴祖光回忆录·五次票戏记》:“我是在大学二年级正在求学时,由校长余上沅先生的劝说和邀请,进入剧校任职校长室秘书,然后由于学校避乱内迁,再不能回北平继续学业而从此进入世途的。”
避路,◆1.避退讓路。○《晉書‧石季龍載記上》:“朕聞良臣正如猛獸,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唐][李冗]《獨异志》卷中:“[略]棄官入海,惡蟲猛獸悉避路。”○[清][楊潮觀]《新豐店馬周獨酌》:“肥馬當風,蹇驢避路。”◆2.舊時禮節。遇尊長於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魏書‧元子思傳》:“中尉出行,車輻前驅,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舊唐書‧王世充傳》:“或輕騎遊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宋][俞文豹]《吹劍四錄》:“此正教人避路遜畔之意。”◆3.退讓;讓步。○[宋][王十朋]《讀蘇文》:“至論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韓公]欲推遜[子厚],[歐陽子]欲避路放[子瞻]出一頭地也。”○[宋][張綱]《江城子‧和呂丞送進士赴省》詞:“直下青冥休避路,九萬里,看摶風。”◆4.猶擇路。○《水滸傳》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
避吏,◆謂逃避獄吏的追捕。○《漢書‧任敖傳》:“[高祖]嘗避吏,吏繫[呂后],遇之不謹。”○《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避吏[新野],因賣穀於[宛]。”○[李賢]注引《續漢書》:“[伯升]賓客劫人,上避吏於[新野][鄧晨]家。”○[清][吳暻]《題顧亭林遺集和汪安公編修》:“避吏[趙岐]誰共語,離家[王粲]不思歸。”
避雷器,◆保護電氣設備或無線電收音機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原理和避雷針相同。◆补证条目■保护电器设备或无线电收音机等避免雷击的装置,原理和避雷针相同。○秦克诚《邮票上的物理学史》:“在实际方面,他负责为尼亚加拉瀑布电站建造发电机,后又设计了能产生1万安电流和10万伏高压的高压发电机,研制成保护高压线的避雷器和高压电容器。”
避課(避课),◆逃避賦稅。
避軍三舍(避军三舍),◆見“避君三舍”。
避君三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杜預]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國何以報我?’故以退三舍為報。”後以“避君三舍”、“避軍三舍”指退讓和回避。○[宋][劉克莊]《題蔡炷主簿詩卷》詩:“放子一頭嗟我老,避君三舍與之平。”○[邢院生]《叛女》十七:“但是笑聲過後,越想越不是滋味,因為那個[夕佳軒主]總是不冷不熱,避軍三舍,實在令人惱火。”亦省作“避三舍”。○[宋][王十朋]《除館職謝宰相啟》:“某性資愚鈍,術業空疏,避三舍於廣場,屢聞筆硯;終一星於太學,始脫虀鹽。”○[元][姚燧]《趙溫甫自汴托人求詩》詩:“定將餘有易所無,莫畏先聲避三舍。”
避居,◆1.謂移居以避禍害。○[宋][陳繹]《邵古墓銘》:“戎難,避居[上谷],又徙[中山]。”○《明史‧奸臣傳‧阮大鋮》:“流寇偪[皖],[大鋮]避居[南京]。”◆2.避開不居。○《魏書‧肅宗紀》:“朕威德不能遐被,經略無以及遠,俾令蒼生罹此塗炭,何以苟安黃屋,無愧黔黎。今便避居正殿,蔬餐素服。”參見“避正殿”。
避酒,◆謂在宴會中因怕勸酒而避席。○[明][馮夢龍]《情史‧情靈‧楊玉香》:“夜既闌,[邵三]避酒先歸,[景清]留宿軒中。”
避靜(避静),◆1.避鬧取靜。○《紅樓夢》第六二回:“原是納涼避靜的,不覺因多罰了兩杯酒,嬌娜不勝,便睡着了。”◆2.天主教內的一種宗教活動。在一定時期內,避開“俗務”,進行宗教靜修,故稱。活動方式一般為教徒聽神父講道和個人靜思。○[清][高龍倍勒]《匯南傳教史》:“[伏伯祿]神父命令各神父回到各人本會去做避靜。”○[鮑昌]《庚子風雲》第二部第八章:“她還沒有達到少女的年華,就開始過避靜的生活了。”
避淨(避净),◆猶僻靜。○《紅樓夢》第四七回:“[湘蓮]見他如此不堪,心中又恨又惱,早生一計,拉他到避淨處,笑道:‘你真心和我好,還是假心和我好呢?’”一本作“僻靜”。
避節(避节),◆封建時代謂官吏休假離職,不受上級節制。○[宋][文天祥]《鄒仲翔墓志銘》:“時余避節弗獲命,會樞密督以捕逐,文移旁午,余以鄉部嫌,將重以請。”
避回(\避迴),◆亦作“避迴”。◆回避;避忌。○《漢書‧酷吏傳‧王溫舒》:“稍遷至[廣平]都尉,擇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快其意所欲得。此人雖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滅宗。”○[顏師古]注:“避回,謂不盡意捕擊也。”○[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斬斷》:“期會不到,聞鼓不行,乘寬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後遠,喚名不應,車甲不具,兵器不備,此為輕軍,輕軍者斬。”○[章炳麟]《致袁世凱書》:“曩者[孫公]草創[金陵],綱紀未具,政事小有凌亂;其於[炳麟],又有同義肺府之親,然猶奮筆彈射,無所避回。”
避荒,◆逃荒。○[元][姚燧]《湖廣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在[太宗]世,所殘[漢]上諸州之民,避荒[汴][洛]間。”○[明][李中馥]《原李耳載》卷上:“過[獲鹿],見饑民夫婦避荒,擔內一子甫三歲,言愛此子者任攜去。”○[清][伊秉綬]《揚州》詩:“豈知郭外民,避荒飽風雨。”
避護(避护),◆躲避或遮護。○《三國志‧魏志‧荀攸傳》“由是異之”[裴松之]注引[晉][王沈]《魏書》:“[攸]年七八歲,[衢]曾醉,誤傷[攸]耳,而[攸]出入遊戲,常避護不欲令[衢]見。”
避寒,◆1.禦寒;免受寒冷。○《素問‧移精變氣論》:“往古人居禽獸之閒,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漢][陸賈]《新語‧本行》:“豆飯菜羹,不足以接餒;二三子布弊褞袍,不足以避寒。”○[唐][韋應物]《趨府候曉呈兩縣僚友》詩:“立馬頻驚曙,垂簾卻避寒。”◆2.天氣寒冷時移居溫暖之地。○《後漢書‧西南夷傳‧冉駹》:“土氣多寒,在盛夏冰猶不釋,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為傭。”○[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故夷人冬則避寒入[蜀],庸賃自食。”◆补证条目■御寒;免受寒冷。○李涛江红英《西藏民俗》:“由于不断地迁徙,居无定所,为了御风避寒,他们创造出帐篷这种能够方便携带的住所,他们走到哪里,便将帐篷带到哪里,帐篷就是他们的家。”
避國(避国),◆《史記‧周本紀》:“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髮,以讓[季歷]。”後以“避國”指[太伯]、[虞仲]避居[吳]地、讓國於[季歷]事。○[南朝][梁元帝]《玄覽賦》:“睇[太伯]之卜祀,爰避國於[勾吳]。”
避伏,◆猶隱藏。○[南朝][梁][江淹]《石劫賦》:“光避伏而不耀,智埋冥而難發。”
避風頭(避风头),◆謂情勢對自己不利時,出走躲匿,以免吃眼前虧。○[洪深]《青龍潭》第四幕:“領你和[阿瑛],到別處去避風頭。”○[許杰]《逃兵》:“避一避風頭,冷一冷不行嗎?”◆补证条目■谓情势对自己不利时,出走躲匿,以免吃眼前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我看你還是避避風頭,過一陣再出來的爲是。”
避風臺(避风台),◆相傳[漢][趙飛燕]身輕不勝風,[成帝]為築七寶避風臺。○[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今[太液池]尚有避風臺,即[飛燕]結裙之處。”○[唐][賈至]《贈薛瑤英》詩:“方知[漢成帝],虛築避風臺。”○[宋][樂史]《楊太真外傳上》:“[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晶盤,令宮人掌之而歌舞。又製七寶避風臺,間以諸香,安於上,恐其四肢不禁也。”○[宋][劉克莊]《清平樂‧贈陳參議師文侍兒》詞:“宮腰束素,只怕能輕舉,好築避風臺護取,莫遣驚鴻飛去。”
避風燈(避风灯),◆即馬燈。因其能防風雨,故名。○[茅盾]《子夜》十三:“恰就在這時候,迎面又來了一個人,手裏拿着避風燈,劈頭攔住了喝問道:‘幹什麼?’”
避風(避风),◆1.躲避風吹。○《荀子‧子道》:“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北周][庾信]《小園賦》:“爰居避風,本無情於鐘鼓。”○[元][貢師泰]《風涇舟中》詩:“落花洲渚鷗迎雨,芳草池塘燕避風。”◆2.避風頭。○[沈從文]《失業》:“一個逃兵,一個癟小子,就只那麼一個癟小子,不知打那兒發了順水,冒得兩杆盒子,回到家鄉來避風。”○[陳登科]《赤龍與丹鳳》第一部四:“[潘一豹]驚异地問:‘你來避風?怎麼也弄你的頭上了?’”[楊大群]《草頭屯恩仇》第三四回:“[沈建華]和[柳葉蘭]成了親,仍然在[草頭屯]避風。”
避放,◆見“避煞”。
避而不談,◆有意避开,不去谈论。○峻青《老交通》:“他对自己的事,总是避而不谈,问的急了,他就说:‘有什么好说的呢?革命不是一个人干的,一个人的作用又算得什么呢?’”○《余光中散文·自序》:“我发现不少‘正宗的’散文家大概拙于写景,遇到有景该写的场合,不是一笔带过,便是避而不谈。”
避丁,◆謂壯丁逃避徵兵。○《宋史‧兵志六》:“則雖有斬指以避丁者,不皆然也。”
避弟,◆謂兄避位而使辟召其弟。○[漢][應劭]《風俗通‧過譽‧度遼將軍安定皇甫規威明》:“度遼將軍[安定][皇甫規][威明]連在大位,欲退避弟,數上病,不見聽。”○[王利器]校注:“《拾補》云:[范]書訛‘第’,注亦謬解,依此書作‘弟’為是。○[錢大昕]曰:‘避弟,謂己避位,而弟得辟召也。’作‘弟’是。”
避地,◆亦作“避墬”。◆1.謂遷地以避災禍。○《漢書‧敘傳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墬於[樓煩],致馬牛羊數千群。”○《漢書‧敘傳上》:“﹝[班彪]﹞知[隗囂]終不寤,乃避墬於[河西]。”○[顏師古]注:“墬,古地字。”○《後漢書‧東夷傳‧濊》:“[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萬口。”○[晉][張華]《博物志》卷六:“初,[粲]與族兄[凱]避地[荊州],依[劉表]。”○[宋][文天祥]《指南後錄‧東海集序》:“自喪亂後,友人挈家避地。”○[清][姚椿]《<喬處士遺集>序》:“嘗避地至吾郡,交幾社諸人。”◆2.猶言避世隱居。○《後漢書‧郅惲傳》:“﹝[郅惲]﹞後坐事左轉[芒]長,又免歸,避地教授,著書八篇。”○[李賢]注:“避地,謂隱遁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香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明]徐枋《送筇在師游越》詩:“此行非避地,乘興獨相求。”
避道,◆舊時禮節,遇尊長於道,避退一旁,以示敬畏。○《後漢書‧馮异傳》:“[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二:“街司促[光祖]輩避道,[光祖]輩出語不遜。”○[明][謝肇淛]《五雜俎‧事部三》:“京師內臣,雖至賤者,路遇相君,亦揚鞭交臂,不肯避道。”
避次,◆謂星辰運行不在原處的躔次上。○[宋][葛長庚]《沁園春‧送王侍郎帥三山》詞:“昨履聲漸近,星辰避次,竹符重剖,湖海生光。”
避辭(避辞),◆避退辭讓。○[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若是則不惟虧損閣下之望,某終身可廢,無所容焉。是以上犯盛意,懇激避辭者,蓋在此也。”○[宋][司馬光]《為文相公許州謝上表》:“避辭公鼎,雖弛負擔,違離天閽,倍深眷戀。”○[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三摺:“教老拙遭逢着這場事,遠遠的不避辭,特特的來到此。”
避處(避处),◆避世隱居。○《封神演義》第二四回:“吾看破世情,卻了名利,去了家私,棄了妻子,離愛欲是非之門,拋紅塵之徑,避處深林。”
避塵(避尘),◆1.《晉書‧王導傳》:“時[亮]﹝[庾亮]﹞雖居外鎮,而執朝廷之權,既據上流,擁強兵,趣向者多歸之。○[導]內不能平,常遇西風塵起,舉扇自蔽,徐曰:‘[元規]塵污人。’”後以“避塵”指代其事。○[明][夏完淳]《大哀賦》:“但知[安石]([謝安])之賭墅,何止[元規]([庾亮])之避塵。”◆2.避開塵俗。○[明][袁宏道]《偶成》詩:“佛大剛盈尺,山高也避塵。”
避朝變服(避朝变服),◆古代國家有災異急難之事,帝王避離正殿,罷朝賀,變服飾,表示責罰自己的過失,以期消災除難。○《宋史‧食貨志上六》:“[仁宗]、[英宗],一遇災變,則避朝變服,損膳徹樂。”
避藏,◆躲藏;躲避。○[漢][焦贛]《易林‧否之困》:“白日揚光,雷車避藏。”○《宋史‧兵志七》:“行旅市人下逮奴隸,皆避藏恐懼,事駭見聞。”○[清][李調元]《八月中秋同人宴集雲谷借樹軒》詩:“二十八宿驚避藏,不敢報天聽其狂。”
避兵,◆1.謂躲避戰亂而移居他處。○[漢][焦贛]《易林‧無妄之謙》:“東行避兵,南去不祥。”○[唐][唐彥謙]《毘陵道中》詩:“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狽今年又避兵。”○[明][馮夢龍]《風流夢‧杜寶移鎮》:“因報馬連催,虜信緊急,打發家眷往[臨安]避兵。”○[丰子愷]《辭緣緣堂》:“將避兵[桐廬],留別[杭州]諸友。”◆2.謂避開敵軍。○《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破敵未堪息戰馬,避兵又必賴良謀。”○[凌力]《星星草》第十五章:“人皆說捻子善避兵,又怕打不着;我要說: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勝。”◆3.謂避免兵器所傷。○[唐][馬總]《意林》卷四:“肉芝是萬歲蟾蜍,頭上有丹書八字,五月五日中時取之,以足畫地則水流,帶之左手則避兵。”
避暴,◆躲避風暴。○[鄭秉謙]《碧海緣》二七:“港口裏已黑鴉鴉地停着一大片避暴的漁船。”
避案,◆指罪犯作案後逃避追究。○[李劼人]《死水微瀾》第五部分二:“與[成都][滿城里]的[關老三]又通氣,常常避案到省,在[滿城里]一住就是幾個月。”
阿避,◆曲從回避。○《史記‧循吏列傳》:“[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堅直廉正,無所阿避。”○[宋][曾鞏]《讀<賈誼傳>》:“[賈生]少年多才,見[文帝]極陳天下之事,毅然無所阿避。”○[宋][晁補之]《上蘇公書》:“出辭吐氣,無所阿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