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牌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相术命理 > 解梦

解梦

梦见天有异象天灾降临(梦见天有异象天灾降临啥意思)

2023-05-11解梦6
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历代帝王中也是少有的。在他为政期间修建紫禁城,编撰文学巨著《永乐大典》,并五次御驾亲征漠北地区等蒙古部族。然而创造这一系列丰功伟

明成祖朱棣的雄才大略,在中国历史历代帝王中也是少有的。在他为政期间修建紫禁城,编撰文学巨著《永乐大典》,并五次御驾亲征漠北地区等蒙古部族。然而创造这一系列丰功伟绩的朱棣,其皇位并不是继承得来的,而是通过“靖难之役”,用武力从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这种手段,在封建思想浓郁的古代,在百姓的眼中是极为大逆不道的。但在朱棣登基为帝后,为何获得百姓广泛支持呢?

百姓的支持,其实与朱棣在“靖难之役”所遭遇的神奇天象有关。古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百姓往往会加上神秘色彩,异常的天象普遍认为与上天的旨意。靖难之役中的异常天象,按理应是警告朱棣的行为不端,为何成为朱棣笼络人心的手段呢?朱棣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真的是因为“天助”?

明成祖朱棣

一、靖难之役的异常天象

(1)靖难之役的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因亲人早早离世,缺少亲情的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对来之不易的亲情,格外的珍惜。历史上藩王制度危害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群臣极力反对下,朱元璋仍主张“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明”,坚持推行藩王制度。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导致了各地藩王拥兵自重,朱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为帝,年号为建文。朱允炆为政理念与朱元璋大相径庭,亲文臣远武臣,根基未稳之时,协同黄子澄等人推行削藩政策。先后自燕王同母兄弟周王开始,周、代、岷、湘、齐诸王相继被削去藩王之位。为了自保,朱棣以清君侧诛奸臣为口号,悍然发动“靖难之役”。

(2)异象:飞龙在天,燕王变‘黄’!

少焉,东方云开,露青天,仅尺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将士皆喜,以为上(朱棣)诚心感格也。 ---出自《奉天靖难记》

朱棣起兵的次日,朱棣慷慨陈词鼓舞士气的时候,突然风云四起,人咫尺不相见,王府屋檐上的檐瓦被掀翻一地。恰逢誓师征讨建文帝的时候,突然的恶劣天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往往会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比如三国时期,孙坚率军讨伐刘表,帅营前的旗柱被大风吹断,孙坚手下普遍认为是不祥征兆,孙坚在出征的途中,遭到伏击,不幸中箭身亡。孙坚的死因,不认为与行军策略有关,反而认为孙坚不听上天劝告的结果,旗柱的断裂就是上天对他的警示。

突如其来的大风,打断了朱棣的慷慨陈词。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谋士姚广孝突然激动的说道:“这是吉祥之兆呀!飞龙在天,才会有风雨。瓦片被风吹落,屋顶变黄,不就说明燕王要变‘黄’!”不得不感叹姚广孝的急智,大风成了飞龙在天,青砖绿瓦被吹落后,屋顶的黄泥与皇位的“皇”关联在一起,明明一件普通的气象,被说成上天的预示。虽说姚广孝的说法,夸大成分居多,但颇受将士信服,不仅士气大盛,对战胜建文大军更加有信心了。

(2)异象:命之兴废,岂人所知,惟听于天尔。

是日大雪初霁,上默祷曰:“天若助吾,则河冰合。”是夜起营,次,报至曰:“河冰已合。”于是麾师毕渡。诸将进贺曰:“昔光武中兴汉室,滹沱河冰合。今殿下翦除奸雄,以安社稷,亦复如是,天之相助,同符千载。”上曰:“命之兴废,岂人所知,惟听于天尔。”. ---出自《奉天靖难记》

朱棣夺取宁王兵权后,此时的北平危在旦夕,急需朱棣的援助。燕王大军抵达白河,李景隆大军陈列在对岸,而水势急湍的河流,令朱棣等人望而却步。朱棣默默祈祷,如果上天真的站在他这笔,就让这条河冻结起来。第二天醒来,白河果然被冻结了起来,燕王大军顺利渡过白河。朱棣麾下大将纷纷向朱棣道贺:“昔日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时候,滹沱河为他冻结。今日白河冻结,一定预示殿下如汉武帝一般,铲除奸邪,安定江山社稷。”朱棣谦虚的说道:“无论命运是兴盛还是衰败,是人力无法控制的,都要听天由命。”

其实白河的冻结就是因为天气寒冷,朱棣抵达白河的时候,正值11月份,接连数天的大雪恰巧在这一天刚刚停歇,第二天大雪融化后,河流自然因气温降低而冻结。很常见的物理现象,被朱棣称为“惟听于天尔”,麾下将士并不懂其中原因,只当朱棣讨伐建文帝的行为是天的意思。

所以在大雪冻结河流之后,渡过白河的燕军将士士气大振。信心十足的将士,战斗力十分强大,朱棣趁机击败李景隆的前哨部队,在郑村坝附近以少胜多,击败李景隆大军的主力,迫使李景隆放弃围攻北平,退守德州。

素红绒袍

(3)异象:龙为君象,天命攸归。

“靖难之役”初期,朱棣能够以少胜多,离不开李景隆的指挥失当。在朱棣从李景隆手中,夺取德州之后,乘胜攻打济南,遭到守将盛庸、铁弦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的朱棣,只好撤退返回北平。屡战屡败的建文帝,终于意识到李景隆的问题,召回李景隆问罪,并以盛庸取代李景隆的统领之位。

屡战屡胜的朱棣大军,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建文大军在盛庸的指挥下,与朱棣大军在东昌一战中大获全胜,建文大军士气重新振作起来,朱棣因此丧失了张玉等数名大将。惨遭败绩的朱棣,并不甘于失败,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再次起兵南下。

上所御素红绒袍忽见白花如雪状,凝为龙纹,鳞鬣皆具,美如刺绣。诸将见者骇异,咸稽首曰:“龙为君象,天命攸归,故有此嘉兆,必获大捷。” ---出自《奉天靖难记》

在行军的途中,朱棣穿着的素红绒袍,突然凝结出宛如龙纹的图案,栩栩如生。麾下将士看到后,纷纷惊叹朱棣天命所归,这样的征兆必然预示着接下战斗的胜利。虽然朱棣口口声声不愿意当皇帝,劝诫将士保持警惕,但结果士气大振却是实打实的。

滹沱河之役

忽东北风大起,尘埃涨天,沙砾击面,敌军眯目,咫尺不见人。我军乘风大呼,纵左右翼横击之,钲鼓之声震地,敌军大败,弃兵而走,斩首十万余级。追至滹沱河,溺水及践蹋死者不可胜计。 ---出自《奉天靖难记》

同年三月,燕王大军与盛庸统帅的建文大军交战于夹河一带,第一天虽战况惨烈,但互有胜负。第二天,燕王大军陈列东北方向,盛庸陈列在西南方向。双方都未想到的突发事件出现了,忽然东北方向刮起大风,顿时风沙走石尘土飞扬,建文大军将士因沙土眼睛眯眼,只好眯起眼睛。朱棣趁机乘着风势,一举击败盛庸大军,斩首建文大军近十万多人。一路追击到滹沱河,建文大军分崩离析,死伤更是不计其数。宛如神助的大风,再次让燕王大军取得巨大胜利,奠定了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基础。

无论霜凝还是大风,其实都是自然现象。北方农历二月,晨曦时分衣服凝霜在北方十分常见,凝结龙纹应是多块霜凝连绵在一起出现的,与朱棣素红绒袍上的刺绣图案有关。“龙为君象”和“龙纹”,应是朱棣鼓舞大军的士气的托词罢了。

《奉天靖难记》注

二、异常天象的真实面目

关于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出现的种种神奇异象,都以依据于《奉天靖难记》。无论《明史》、《国榷》还是《明实录》,在朱棣夺取皇位后,对史料都有所删改,更别说《奉天靖难记》本就是朱棣命文人专门编撰而成的。不论文人有意或者无意讨好朱棣,还是朱棣有意为之,“靖难之役”中出现的异常天象,不难推断为后天加工润色而成。

(1)自然现象后的改编夸大

无论朱棣在燕王府誓师起兵之时,风吹落瓦片露出黄泥屋顶,预示“飞龙在天,燕王变‘黄’。”还是白河冻结、出征凝霜、列阵大风,都是恰逢其会的自然现象。兵法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朱棣利用“天时”鼓舞士气,取得胜利,只能说明朱棣的军事指挥能力,与“天”无关。

朱棣在白河结冰之前的默默祈祷以及麾下将士的恭贺,应多为后天润色,或者就是恭维之词。朱棣大军的大风相助,真实存在性极高,比如滹沱河之战,朱棣大军由北而下,盛庸由南抵抗,陈列位置十分符合当时战场地理。滹沱河位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农历二、三月份确实东北风时有发生,滹沱河之战第二日挂起东北风实属偶然,只是东北风实际影响并没有记载描述的大,含有夸大或改编的成份。

(2)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

其实朱棣抨击朱允炆朝政的异象,确实真实存在,但只是自然现象。在古代,“日食”、“月食”、“地震”、“蝗灾”都是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君权神授”的封建统治下,往往将这一现象归于帝王惹怒了“天”,才降下的惩罚。

比者京师地震,府库灾,四方山崩、水溢、大风、雨雹、蝗旱千里,天心警成至矣,亦不省,念此皆信任奸凶为所蒙蔽。 ---出自《明实录》

朱棣起兵之时,利用当时北平地震和建文初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抨击建文帝朱允炆太过听信黄子澄等人,引起“天”的不满,才降下的灾害。与朱棣喊出“清君侧”的口号,不谋而合。《明史.闵帝本纪》中记载“建文元年(1399年)三月甲午,京师地震,求直言。”也充分证实了当时自然灾害,是真实存在的。

紫禁城

三、“异常天象”的价值

靖难之役中的异常天象有真有假,但朱棣却不惜余力的宣扬。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可以得出以下二点原因。

(1)名正言顺

凡新天子即位,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 出自《皇明祖训》

从西周开始,征讨攻伐都需要师出有名。朱棣以藩王身份,出兵征伐建文帝,虽彼此互为血亲,但实质上是以下犯上,在古代思想里,这种行为等同大逆不道。为了寻求师出有名,朱棣引用《皇明祖训》中,朝中有奸臣,藩王可起兵清君侧的说法,利用建文初期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佐证,建文帝朝中内有奸臣,朱棣的起兵自然名正言顺起来。所以出于“正义”性得靖难起兵,为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然也为朱棣夺取皇位提供了合法理由。封建统治者往往宣扬“君权神授”,顺应天意的统治者,才能代理“天”治理天下万民。朱棣利用“天灾”,既抨击了建文朝廷的失败,引起“天”要降下灾难惩罚。也为朱棣日后登基为帝,标榜上顺应天意的合法性。同时减少了其他藩王以及百姓的反感,这也是朱棣登基为帝后,颇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成祖乃天授,建文君何尤。

谈迁在《国榷》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情,明朝文人郑晓在南京附近游访的时候,与老人攀谈建文帝的时候,老人认为建文帝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明成祖朱棣顺应天意,建文帝却不是。

由此可见,明成祖朱棣宣扬天命所归思想的成功。

(2)稳定军心

帝王得天,虽夷险万状,终不可以人力争也。 出自《国榷》

士气往往是保证战场胜利得重要因素之一。借助异象宣扬朱棣顺应天意,无疑保证了朱棣大军的士气和信心。前文中,白河冻结、衣着凝龙纹等自然现象,冠以“天意”,极大得鼓舞了作战士气,信心十足得士兵在战场上格外奋力杀敌,成为朱棣能够屡次以少胜多得原因之一。

士气是相互的,往往此涨彼伏。“天”在古代百姓心中是至高无上的,士兵也是这样的,朱棣频频利用在天灾指责建文朝廷的失败,用各种异象宣扬自己顺应天意。朱棣的天命所归,深入人心,这也导致朱棣大军的士气大盛,战场上更是奋勇杀敌。相反,朱棣的顺应天意打击了建文大军的士气,对“天”的敬畏,自然让士兵在战场上未战先怯三分。

在夹河一带交战时,虽然建文大军数量众多,但从第一天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可以看出总体相差不大。第二天交战,朱棣大军承风势大败建文大军。如果不是士气被打击太大,也不至于被朱棣大军从夹河一直打到到滹沱河。

明成祖朱棣画像

总结:

靖难之役中关于异象的记载有真有假,但让朱棣不惜余力宣传却是真实可见的。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当时科技不发达,古代人民普遍信奉至高无上的“天”。当超出知识理解范畴的时候,往往认为它们出自天命,出于对上天的敬畏,也就出现了对异象代表天命的迷信。与《论语》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不谋而合。

异象灾异的发生常被古人赋予特殊的含义,比如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认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朱棣用来当时的天灾,抨击建文朝廷的做法,就是依据这里所说,灾异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国之主的失德。而祥瑞和吉兆则是帝王受命于天的标志,无论文人学者还是民间百姓,在知识所限的古代社会,这一点是普遍的共识。朱棣利用天象获取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资格,其实就是赢得文人、将士、百姓的支持和认可。

所以靖难之役中关于异象描述多有荒诞离奇,仍极力推广原因如此。朱棣能够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也非异象相助才成功的,全因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建文朝廷决策的屡次出错,异象说法只是朱棣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

1.《“靖难之役”的胜败原因究竟何在》,全仁经

2.《奉天靖难记》

3.《明实录》

4.《简明中国古代史》

图片来源自网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