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有人擅自闯入我家(梦见有人擅自闯入我家打电话报警)
呼延云
虎年已到。按照咱们中国人的规矩,开年要讲吉利话,所以这一期的“叙诡笔记”,就说说那些在古代笔记中助人为乐、知义报恩、惩恶扬善、聪明正直的“好老虎”。
一、咬脚之虎:维护孝道
很多人以为,老虎作为猛兽,在古代一定是绝对的负面形象,其实不然。民间固然畏惧老虎,但不要忘了,此物虽然伤畜吃人,但为害多在山野乡村,对于城市居民则极少骚扰,是以在市民文化中别有一番形象,那就是阳刚、正直和勇敢。比如老年间的男孩往往取小名叫“虎子”以佑其健壮,端午节小朋友会戴虎头帽以驱邪,甚至在家中正堂的墙上挂一幅木印版的伏虎图来镇宅。清朝嘉庆年间,河北杨柳青地方的版画上,一只老虎身上一缕光辉中有“瓶、鞍、戟、磬”四物,暗示了“平安吉庆”,下面有三把剑插入地中,以镇压地下的鬼魅,正是上述观念的集中反映。
而在古代笔记中,老虎的正面形象也时有展现,哪怕是与负面形象“交织”在一起。比如《后汉书》中写东汉县令童恢治政:“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听完童恢的话,一只老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当即伏法;另一只虎则望着童恢鸣吼,踊跃自奋,立即获释。这则故事中,老虎虽然有害人之举,但不失为敢作敢当,光明磊落。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有两则脍炙人口的故事。
《搜神记》
其一说的是庐陵妇人苏易,善于接生,一天夜里忽然被老虎掳走,行了六七里路,来到一座大墓旁边,只见有一只难产的母老虎,“匍匐欲死,辄仰视”。苏易赶紧给它接生,“乃为探出之,有三子”。之后,老虎背着苏易送回家,并几次将捕来的野味放到她的家门口。第二则说东平有个名叫衡农的人,从小亲生父母相继死去,只剩一个继母抚养他,他极其孝顺。有一天晚上他住在别人家的房舍里,夜里突然打雷刮风,他梦见一只老虎不停地咬他的脚,惊醒后拉着妻子来到院中,就在这时,那房舍突然倒塌,“压死者三十余人,唯农夫妻获免”。在这两则笔记中,除了老虎报恩之外,还能看到晋代倡导以孝治国的文化投射。
在后来的笔记中,老虎也经常作为孝道维护者的形象出现,比如《宋史》中记载的成象。北宋淳化年间,李顺起义军攻打郡县,成象的父母惊悸而死,成象结庐于墓侧,“以衰服襟袂筛土于坟上,日三斗”。每次他因为思念父母而痛哭的时候,闻者皆感戚怆。后来有一只老虎和一只豹子环庐而卧,成象毫无畏色,而虎豹不但不伤害他,反而保护他的安全。这之后,成象孝子的大名更是远近皆知了。
此类笔记中,最富于传奇性的当属清代笔记《觚剩》中的“僧虎”故事。
《觚剩》
会稽有个名叫宋廿一的人,“家贫少孤(指父亲去世),居日铸山下”,以砍柴为生。他对自己的母亲十分孝顺,每天早晨都要给母亲准备好早饭,并伺候她吃下,才负担入山薪樵。这一天有个朋友来访,宋廿一留他共进早餐,等到送走他之后上山砍柴时,已经是中午了。入山行里许,路边坐一老僧,对宋廿一说:“我等你很久了,怎么今天来晚了?你的肚子吃饱了,我还饿着呢!”宋廿一莫名其妙地说:“我一向与您不相识,何出此言?”老僧说:“我很疲惫,想让你当我的拐杖。”说完直接跳到了宋廿一的后背上。宋廿一素来敬老,只好背着他走,越走越觉得老僧沉重,开玩笑道:“看您面黄肌瘦的,怎么这么沉啊?”老僧笑道:“你一向都负担很重,还在乎这点儿重量吗?”就在这时,山中有个砍伐竹子的人远远从高冈上望见他们,大喊道:“宋廿一你为什么背着一只老虎?”然后拿着砍刀就冲了下来。那老僧化成一只斑斓猛虎,“自背跃下,跨涧而去”,宋廿一吓得跌倒,砍伐竹子的人过来,见他“絮袄左肩黄土五点,掌迹宛然,右肩则爪透三分矣”。宋廿一从此带着母亲迁居城市,改行做小生意了,人们都说是因为他的孝心,才使得老虎也不忍伤他。
二、挖地之虎:惩恶扬善
除了维护孝道外,在惩恶扬善方面,虎大王也是相当了得的。
明代笔记《续耳谭》载一事:
《续耳谭》
有个白马寺的和尚作恶多端,有一次他看见军官张武的妻子长得漂亮,就趁张武喝醉酒回家的时候,半路袭杀之。张武的妻子得到凶信,抚尸痛哭,她的母亲再三规劝,她才“勉食水饭”。等丈夫下葬后,她在墓地结庐而居,只有她的弟弟和一个婢女相伴。这天晚上,她的弟弟回家一趟,一直在窥伺的那个和尚闯进了张武妻的草棚,欲行不轨,被张武妻痛骂,和尚恼羞成怒,“抽刃断其首”!惊醒的婢女要往外跑, 被和尚拉住,也要奸淫,婢女也是个烈性的,宁死不从,又被和尚杀掉。然后和尚将两具尸体埋在附近一处墓穴里,匆匆掩埋。张武妻的弟弟回来后,找不到姐姐和婢女,从此这成了一宗疑案。不久,那个和尚外出经过墓地,被一只猛虎咬死,人们围过来查看时,老虎蹲伏在地,不停地用虎爪挖地上的泥土,“怒号不已”,很久才离去。人们好奇地将地面挖开,发现了张武妻和婢女的尸体,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将二人棺殓后重新下葬。
明代著名文人祝枝山有一名作《义虎传》,讲荆溪有二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一个有钱一个贫困。穷的那个没有别的技能,只略懂一些书写和算术,但却娶了个非常漂亮的媳妇。富人想夺走其妻,便骗穷人说:“有个富户,住在山里,家中缺一个管账先生,我推荐你去如何?”穷人十分高兴,连连感谢。富人雇了一条船,载着穷人和他的妻子一起进山。船刚靠岸,富人说我也没跟那富户打个招呼,就带着你全家上门,是不是有些唐突,这样吧,让你妻子留在船上,我先带你去,等对方同意聘用你了,再把你妻子一起接过去。穷人同意了。两个人一起上山,富人故意带他走险恶的山路,一路走下来,他的脚都走破了,“血出被踝踵不已”。到了一处险要的地方,富人突然将他踹倒在地,用镰刀砍了几下,穷人当即昏过去。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就下了山,找到其妻,一边哭一边说:“你丈夫半路上被老虎吃了。”妻子痛哭失声,富人说你若不信就跟我去看看他的残尸吧。妻子跟他同往,富人“又宛转引行别险恶溪林中,至极寂处,拥而求淫之”。正在这时,忽然一只斑斓猛虎从林间钻了出来,咆哮上前,一口咬死了富人,然后扬长而去。妻子一想,看来丈夫真的是被老虎吃了,只好下山,却不记得来时道路,迷途于林间。正在无奈之时,有个老人走了过来,听完她的哭诉,说我带你下山吧。妻子跟他一起下了山,却见浑身是血的丈夫也从山上下来,夫妻二人抱头痛哭,各道缘故,终于明白虽然为富人所害,又幸而为猛虎所救,便一起相携回家去了。
三、分食之虎:守信重义
在古代笔记所述的各种“义虎”之中,最感人肺腑的应该是明末著名散文家王猷定所撰写的《义虎记》。
《义虎记》收录于清人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中
嘉庆年间,山西孝义县外的高唐山、孤岐山多虎。有个樵夫上山时,失足掉进了老虎洞,见洞里有两只小老虎。樵夫观察洞穴,“三面石齿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许”,他尝试了很多次,怎么都爬不出去,便彷徨绕壁,哭泣等死。太阳下山后,大虎归来,嘴里叼着一头鹿,喂两只虎崽吃,突然发现洞里多了一个生人,顿时张牙欲搏。片刻,见樵夫闭眼等死的样子,大虎停下动作,把剩余的鹿肉分给他吃,接着搂着吃饱的小老虎们睡觉了。樵夫想大概是大老虎有鹿吃,不饿,明天就该轮到自己当“食物”了,谁知第二天“虎跃而出”,又像昨天那样衔一鹿来,和小老虎们吃完,把剩下的分给樵夫……这样过了几个月,大家都相处得平安无事。
小老虎们渐渐长大,有一天大虎将它们背出了洞穴。樵夫一见急了,就喊“大王救我”!须臾,大虎回来了,背起樵夫也出了洞,将他放下后,带着小老虎就要走。这时天色已晚,山中黑风猎猎,禽鸟声绝,樵夫对大虎叩拜道:“多亏大王救我,但你一走,怕山中别的猛兽依然会害我,不知你能否带我下山,我宁死不忘你的恩德。”大老虎颔首,将他一直带到山下。樵夫含泪说:“我回到家后会买一只猪,某月某日在西关外邮亭下献给你,绝不食言!”老虎听完离去了。
樵夫回到家中,家人欣喜若狂,他把自己的经历一说,大家都未免感极而泣。到了约好的那一天,樵夫已经将猪准备好,但因为宰割耽误了一点时间,没有按期到达邮亭之下,大虎于是大摇大摆地走进城里。全城大哗,猎户们关闭城门,“矛梃铳弩毕集,约生擒以献邑宰”。樵夫听说,狂奔而来告诉大家,那只老虎于我有救命之恩,万万不可伤害,但大虎已经落入陷阱,被关在笼子里,押进县衙。樵夫又跑到县衙击鼓大呼。县令生气地问他缘由,他把自己为大虎所救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县令不信。樵夫说我愿意亲自验证!县令同意了,带他到了囚笼边,樵夫一见大虎,隔着笼子抱着它痛哭失声,然后说:“是不是你救了我?”大虎点头,樵夫又说:“你进城是不是因为我和你约好了时间和地点,我却没有及时赶到?”大虎又点点头,樵夫说我去跟县令求情,如果他不肯赦你,我愿意陪你一起死。这时围观的数千百姓都感动得流下泪来,县令赶紧让人将大虎放出。樵夫带着它一直来到西关邮亭下,将猪肉给它,大虎叼起猪肉,摇着尾巴走掉了。
这一故事在《池北偶谈》等笔记中也有记载,可见流传之广。王猷定说:“世往往以杀人之事归于猛兽,闻义虎之说,其亦知所愧哉!”原来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世间的至恶不可以尽归猛兽,而世间的至善更未必同类所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个山大王摇着尾巴远去的背影,真是让人感到暖心。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