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头有犄角的面相(眉毛有两个犄角的面相)
一个女明星因为国色天香、艺术精湛,不断受到权势的骚扰。她拒绝了几位垂涎她美貌的大总统,躲开了一个个纠缠不休的大军阀,却又遭受日本侵略者的重金诱惑,她蔑视并隐匿出走,坚决不为日本人演出,用崇高的气节,成就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当代剧作家郭启宏这样评价她:“这个人的经历很奇特,她在那样的环境下有几位大总统追求,还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这十分难得,也维护了戏曲演员的名声。”
她就是刘喜奎。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1894年,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黑龙村降生了一个小孩,爸爸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刘志浩。名字虽然很阳刚,但是这孩子却是一个地道的小丫头。
八岁那年,刘志浩进了天津人李海办的戏班子,在那里学京戏里的老生花脸,刀马旦,专攻阳气十足的功夫。
进了戏班子刘志浩的名字被改成了刘喜奎,两年之后,刘喜奎拜在了河北梆子演员宋永珍门下,深得真传之后,开始了以武行登台的唱戏生涯。
这小丫头容貌倾国倾城,演艺也是进展神速,很快便成为了京津沪一代的坤角名伶。
刘喜奎成名了,被戏迷喜欢,那是自然的,但是骚扰也接踵而至。骚扰者不但有富豪,官吏,居然还有总统级别的骚客。
你就说刘喜奎在当时有多红吧。
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一旦被总统大人看上了,那还不牛逼得不行。不立马以身相许,也得时不时地虚与委蛇,勾搭着这条线,奔一个飞黄腾达的前程。
可刘喜奎偏就是一凛然不可侵犯的主。
一九一五年,做了大总统的袁世凯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在暗自酝酿当皇帝的同时,又动起了金屋藏娇的心思,刘喜奎成了他的猎物。
袁世凯先是以听戏为名,将刘喜奎安排住进了他二儿子袁克文的宅院流水音花园里。
不久就有袁世凯的侍卫官直接进入化妆室,谦卑地对刘喜奎说:“大总统有请。”
刘喜奎手慢腾腾地捯饬着自己的眉毛,嘴里淡淡地回应:“没人告诉你,我从来不待客吗?”
侍卫官虽然依旧低眉顺眼,但是嘴上却加重了语气:“大总统说找小姐有事相商,算不得待客,小姐还是去吧!”
没办法搪塞了,刘喜奎只好跟着来人进了袁世凯的总统府。
此时袁世凯正跟几个幕僚打牌,刘喜奎便站在门口,声音不急不缓,轻柔中带着一点冷峻地问袁世凯:“我来了,大总统有什么事吗?”
这句话看似平淡,却将了袁世凯一军:有事吗?有事你就说事。当着幕僚,大总统也得要点脸,量你也不好意思说出无赖话。
袁世凯在众目睽睽之下,果然尴尬地回了一句:“没事。”
说完铁青着脸,扔出了一张“幺鸡”。
刘喜奎不管这些,顺势告辞,转身离开了总统府。
虽然这一关算是过去了,可是袁世凯的幕僚们也猜透了主子的心思,便给袁世凯出主意:“用不着拐弯抹角走迂回路线,直接给钱,通知刘喜奎,大总统想要你就得了呗。”
袁世凯听了立马让人给刘喜奎送了三千两黄金,找了两个重量级的媒人黎元洪、徐世昌到刘喜奎的住所说媒,告诉刘喜奎,俺要納纳你为十姨太。
但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两个清末民初的政界大佬,可以在国事上逞一时威风,却硬是说不动一个文弱女子不甘堕落的心。
好在袁世凯命逢乱世,内外交困缠住了手脚,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刘喜奎纠缠,所以一场霸王硬上弓的武戏,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之后的刘喜奎又用自己的智慧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意志,干退了袁氏公子们的骚扰。
达官显贵心不死,一代名伶志愈坚
北洋军阀的“辫子”大帅张勋,于一九一七年进入了北京城。在轰轰烈烈地搞了一阵子封建复辟的闹剧之后,也把目光转到了刘喜奎身上。
这个行伍出身的老色鬼,对于获取美色,可比袁世凯直接得多。
一天,刘喜奎正在后台化妆,两个脑后吊着辫子的军人推门而入:“刘老板,我们张大帅有请。”
刘喜奎本欲拒绝,可是两个辫子军不由分说,上来就拽,直接从戏院将刘喜奎拉到了张勋的帅府。
到了帅府,张勋喜之不尽,大大咧咧地要刘喜奎陪自己喝酒。刘喜奎强压心中的厌恶,不卑不亢地说:“对不起,干我们这行的不能喝酒。”
张勋不死心,命人搬出三个大箱子,放在地中间,统统揭开盖子。
旁边的护卫们看着箱子里的东西,眼都直了:三个箱子,满满当当的都是银元。
然而站在地中间的刘喜奎看都没有看箱子一眼,便轻蔑地对张勋说:“张大帅,我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艺人,但是总统我见过,王爷也有接触,可从来还没有遇到你这样待人接物的方式。钱我如果想赚,你这点玩意还真不入我眼。我对钱不感兴趣,只希望你作为一个大帅,尊重一下坤伶,也算是对你自己的身份的尊重。”
张勋被刘喜奎说中了要害,继而恼羞成怒,口出恶言威胁刘喜奎说:“你还真当我是烂柿子哈,我告诉你,今天如果不答应我,就别想出帅府的大门。”
这个一脑袋市井无赖思维的军阀,做梦也想不到,一个戏子会不受钱的诱惑,不惧权势的威胁,敢于拒绝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大帅的要求。
刘喜奎真的被张勋关押在帅府了。身陷帅府的刘喜奎正在愁苦之时,没想到却遇见了贵人。
原来张勋多年前娶过一房姨太太,这个叫王克琴的姨太太曾经是刘喜奎的同台姐妹,如她今看到刘喜奎被逼无路了,便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去找张勋的大太太。
说来也怪,张勋虽然打打杀杀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却独惧这个大房。
通过王克琴的帮忙,刘喜奎见到了大太太。将自己的遭遇对她说了。身为军阀太太的大房,对于张勋的劣行很是厌恶,而对于刘喜奎也早有耳闻。知道这个美丽漂亮的坤伶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所以便一口答应了刘喜奎的求助。
她对刘喜奎说:“别着急,我肯定帮你逃出帅府。”
大太太果然不食言,几天后,两个辫子军的士兵,护送着一辆马拉轿车离开了帅府。
轿车里坐着一位穿着华丽,俊俏秀雅的姑娘。轿车的后面还放着一只大木箱,里面装满了绫罗绸缎和金银珠宝。
临行之前,张勋千叮咛万嘱咐:“回家见过俺老丈人,禀明俺的意思之后,一定要早点回来,别让俺等得太久哈!”
刘喜奎假意答应,心中却恨不得飞到天涯海角去。而这次行动的幕后主使张勋的大太太,则站在门口,目送着车子,一路绝尘而去。
原来,大太太听了刘喜奎的诉说之后,就对张勋说:“不管怎么着,我们也是位列人极的豪杰,即便是娶妾也要让人心生敬佩。刘喜奎非等闲之辈,而且还是初为人妻,怎么着也得让人家知会父母。否则失了礼仪,会被世人耻笑大帅为人粗劣的。”
如此这般一通说教,张勋也只好同意了太太的主张,允许刘喜奎回家拜见父母,之后择日迎娶。
按照大太太的嘱托,刘喜奎半路上甩开了护送者的监视,寻了个机会逃了。
逃跑之后的刘喜奎没敢回北京,而是找了个地方隐姓埋名,躲到了张勋复辟帝制失败下野,没了势力,才重新踏足唱戏的行当。
这般辛苦只为卿,愿来日方长
作为一个演技和美貌都数一流的民国名伶,刘喜奎受到来自异性的骚扰,可不是一般的严重。
可是刘喜奎硬是凭着一身傲骨,满腹机警挡住了色狼的侵扰。不管是骚总统,还是恶官吏,谁都无法染指于她的清白。
如此辛苦为哪般呢?清高自爱是根本,而心有所属,则更是让她一生都在情义沉沉地固守着自己尊严的要素。
那么谁是最先走进刘喜奎心里的人呢,谁又是那个令刘喜奎,没齿不忘的意中人呢?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著名男旦梅兰芳。
二十年代,梅兰芳和刘喜奎是名震梨园的金童玉女,二人互敬互爱,明眼人看出来了,各自的内心也是桃花盛开。
而他们的相识又是那般的浪漫:帷幕起处天籁之音唤出了馥馥婷婷的美妙女子,水袖甩起,竟然牵出了一份令人心动的深情。
同一个舞台上,扮相雍容华贵的梅兰芳,面对一脸娇羞,美若天仙的刘喜奎,情感的那条河流决堤了。
一见钟情,欲定终身,梅兰芳对于刘喜奎的追求是热烈而执着的,旁观者也以为生米很快就做出了熟饭。
但是刘喜奎却默默地走开!
刘喜奎对梅兰芳不爱吗?非也。
同为民国时期备受民众喜爱的梨园名角,刘喜奎几乎和梅兰芳一起绽放了情感的花蕾。
她深深地喜爱梅兰芳的优雅,喜爱他对艺术炉火纯青的造化,喜爱梅兰芳内心那种细腻的情感表露方式。
可是当两个绝顶匹配的灵魂发生碰撞时,刘喜奎却清醒了。
对于刘喜奎的拒绝梅兰芳蒙了,他不知道自己哪里被刘喜奎讨厌倦,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刘喜奎为什么在最后时刻的逃遁。
而那些了解两个名角之间那点事的忠粉们,也唏嘘不已,替两个人揪心揪肝地惋惜。
人们和梅兰芳一起分析着诸多原因,最后一致认为的刘喜奎原本就对梅兰芳不感冒。
梅兰芳错了,他的忠粉们也实在不了解刘喜奎的为人。
刘喜奎拒绝梅兰芳不是不爱,而是因为她太爱梅兰芳了,正因为太爱了,所以才选择了放手。为此她曾经无奈而深情地告白:“那时我二十来岁,正所谓花容月貌青春年少之时,在艺术上也有些成就。自然引得那些军阀阔少纷纷打我的主意。与我情感走得太近的人必然会受到威胁......,看样子不肯牺牲身体,就得牺牲艺术。”
刘喜奎深知中国的戏曲艺术不能没有梅兰芳,如果她选择了爱情,梅兰芳就会成为那些“猎艳”者们嫉恨的目标。她为了梅兰芳的安全,为了戏曲界的健康成长,只能牺牲爱情。
后期刘喜奎的遭遇,也毫无悬念地证明,倘若刘、梅不顾一切地走到一起,那些垂涎刘喜奎又权势冲天的人,就会致梅兰芳于死地。
爱到极致尚能清醒如刘喜奎者,古今不及者无数,而刘喜奎却可以未雨绸缪,把心爱的人很好地保护在心底。
“她用道德与良心牢牢地束缚着情感。民国、梅兰芳和京剧界都应该感谢刘喜奎当年顾全大局的放弃。”
历史曾经这样评价刘喜奎对于梅兰芳拒绝的背后原因。
放弃了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渴望,却使自己一直处在被邪恶的纠缠中,整个民国时期,刘喜奎都在紧张地躲避权势追逐的闹剧中奔逃。
原以为除却巫山不是云,谁料想马失前蹄误终身
贿选总统曹锟,紧步那些垂涎刘喜奎的狼豕们的后尘,也对刘喜奎产生了霸占之意。
此时的刘喜奎也奔逃得累了,她想安安稳稳地将自己托付出去,想实实在在地过一个平和的家庭生活。
于是她把眼光锁定在了民国文人崔承炽的身上。
崔承炽是曹锟属下的北京陆军部参谋局二局代理局长,在此之前,他曾经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言辞犀利,指向明确,把当时的权势军阀陆锦一些龌龊事揭了个底掉。
刘喜奎看了文章,一则佩服作者的文笔,二者敬慕作者的气节,所以先入为主地把崔承炽臆想成了壮士豪杰。
更让刘喜奎觉得崔承炽是可嫁之人的,还有一个令刘喜奎感激不尽的原因。
有一次曹锟为了把刘喜奎弄到手,假借唱堂会的因由把刘喜奎强留在了家里。曹锟以整个戏班人的性命威胁刘喜奎,如果刘喜奎不答应他的要求,就对戏班中那些刘喜奎的兄弟姐妹们不客气了。
刘喜奎被逼到了墙角,而一直在外面为曹锟打杂的崔承炽知道了这件事情,便偷偷让人找来了曹锟的太太。
曹锟虽然贵为总统,但是却是一个十足的惧内之人。他见老婆过来干涉了,只好悻悻地放过了刘喜奎和她的戏班子。
这件事传到刘喜奎耳朵里之后,让她在敬重崔承炽的同时,又对崔承炽产生了一层感激之意。
被权势追逐得疲累不堪的刘喜奎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单打独斗了,她想找个肩膀依托一下,让自己乏累的身心,有一个坚实的港湾歇息下来。
她以为自己找到了这样的港湾,把一腔热情抛向了心中仰慕的人。
对于崔承炽来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刘喜奎不了解自己,崔承炽可太知道自己是哪根葱了。
作为曹锟手下的一个小局长,崔承炽已经四十多岁了。人长的矮小不说,身体还患有肺痨病,关键是他已经有了老婆。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所有权势男人都痴心妄想得到的京城名伶,竟然主动向自己抛出了绣球,崔承炽几乎要乐疯了。
他为了能够顺利得到刘喜奎,在刘喜奎的舅舅作为家长出面相看他时,这个曾经把自己打扮成民国圣斗士的伪豪杰,竟然使了障眼法,让自己一个人高马大,长相帅气的卫兵,代替自己去与刘喜奎的舅舅见面。
刘喜奎嫁了,直到入了洞房,她才知道自己被粗心的舅舅误了终身。
不过刘喜奎虽然知道上当了,但是果子是自己采摘的,只能自己吃下去了。
刘喜奎认命了,既然生米已然成为了熟饭,好歹把日子过下去吧,和崔承炽相守到老,享受一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润也行。
可是那些欲得刘喜奎不到的军阀们实在是气冲牛斗了:老子们哪不如这个痨病缠身的小局长了,竟让他独占花魁了。
这些家伙急了,吃不到葡萄,就把气撒到把葡萄摘跑了的人身上。
大贼治小偷,崔承炽走背字了。
这个原本以为桃花运开得刚刚好,把自己沉浸在云里雾里的倒霉蛋,被手握大权的军阀们几番折腾之后,便驾鹤西游了。
崔承炽死了,刘喜奎累了,她从此退到了犄角旮旯,不再与繁华有牵扯,独自隐居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就想品尝一下寂寞的安逸和凄美。
一代名伶,还有花开日吗?
周总理说:“你应该把技艺传给后人”
崔承炽死了之后,隐姓埋名的刘喜奎,一直寡居在北京阜外马勺胡同。
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人慕名登门邀请她出面,为侵略者歌功颂德时,她平静地生活才又被打破了。
侵略者们得知刘喜奎在京城的名声之后,觉得可以利用其来为自己的野蛮行为擦脂抹粉,于是便假做仁慈地请刘喜奎出山。
为了达到目的,上门的日本人,向刘喜奎抛出了极大的利益筹码,想以不菲的财富吸引刘喜奎上钩。
但是刘喜奎根本不为所动,她委婉地拒绝了登门的日本人。待来访者走了之后,她便连夜离开了北京,躲开了日本人的视线。
刘喜奎虽然离开了日本人的视线,但是并没有脱离为中国老百姓唱戏的舞台。十年之间,她辗转河北一带,不时地参与一些义演,将演出所得全部捐献给饱受天灾人祸的河北人民。
此阶段的刘喜奎,把功夫和心思都放在了做慈善的事业上。安徽遭受特大水灾时,她捐出了2000元大洋用以赈济灾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刘喜奎受到了周总理的关注,他让负责文化艺术的同志找到刘喜奎,动员她出来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工作。
刘喜奎结束了隐居生活,又重登舞台。1950年,在文化部举行的宴会上,周恩来向刘喜奎敬酒说:“你应该把技艺传给后人。”
周总理的热情感染了刘喜奎,她立刻来到了中国戏曲学校,担起了授课任务。
身材小巧,灵动秀气的刘喜奎,虽然已经接近花甲之年,却依然唱腔圆润,为了新中国的戏曲事业的发展,为了将自己精湛的戏剧技巧,悉数教授给年轻演员们,她在声腔设计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在继承了河北梆子激越高亢唱腔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又融入了京剧的细腻委婉,训练演员在舞台上使用的语音、字韵做出较多的变化,使声腔更加美妙动听、雄浑不乏娟秀。
由于刘喜奎绝色天骄,技艺超群,而且勤恳厚道,所以深受学员们爱戴。因此一些突破了传统戏曲刻板表演形式约束的新剧目,便在刘喜奎的指导下,涌现了出来。
刘喜奎在排演的一些时装新戏时,对表演加入新的肢体动作,使这些脱颖与旧戏种的戏剧表演,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作为一个走过旧时代的艺术家,刘喜奎对新事物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接受能力。在新剧目的排练时,她大胆地将风琴、小号等西式乐器加进了乐队伴奏中。舞台设计上,也采用了新式布景,灯光也增加了五彩斑斓的色调。
1952年,朝鲜战争爆发了,刘喜奎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的爱国义演活动,前往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为那些可爱的战士们演出。
在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志愿军部队演出时,有些人劝刘喜奎不要参加了。但是刘喜奎拒绝了,她深情地说:“若不参加此次爱国义演,将是我终身的遗憾” 。
1964年,刘喜奎病故于北京。
这位曾被二十年代的《北京晨报》评价为“现代中国演艺事业发展的大力推动者”的老艺术家;这位曾经被周恩来总理亲自敬酒,并且赞誉为“不贪富贵,不贪享受,所以在旧社会表现得那么坚强。”的刘先生,终于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被敬爱她的人民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 END .
【文| 枫韵】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44岁的襄阳草根作家范雨素,为什么她的文章能打动人心?
李长歌背后的女人:漫画家夏达被人指责年龄,40岁为什么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