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主要分为母系氏族公社(1万年前—5000年前)、父系氏族公社(5000年左右—3000年左右)。
母系氏族公社期间,出现了植物种植和动物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原始手工产品,如磨光石器、骨器、陶器。北方出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南方出现了木构地面建筑。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图腾崇拜和女性崇拜,形成了对偶婚制度。
当生产力逐步发展,男子在各项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就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期间,出现了发达的锄耕农业,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实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继续发展,制陶技术进步、制铜业出现、纺织编织业发展、建筑技术更加精巧。出现了原始艺术和原始宗教,采用“结绳记事”和“锲木为文”的记事方法,一夫一妻制取代对偶婚制。
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现今发现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有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包括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距今六七千年),稍晚于于仰韶文化的有马家窑文化。
黄河下游有北辛文化(7000年前)、大汶口文化(6000年前)。
长江中游有大溪文化(距今五六千年)。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7000年前),后又发展成为马家滨文化和草鞋山文化。
东北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5000年前)。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发展成为地域更广的龙山文化(5000年—4000年),包括由仰韶文化发展成的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发展成的山东龙山文化。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发展为齐家文化(4100年—3600年)。
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发展为屈家岭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4400年前)。
长江下游的马家滨文化发展为良渚文化(5000年—3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