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下一句
逢天命之年,读天命之句,当然要,求甚解。
当跑步时,“五十而知天命”的句子在耳边飞荡,就在想,孔子所说的天命,倒底指什么?看李泽厚的解说,又是“以经解经”,用孟子的话,解孔子的意。李用的后半句“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前半句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出自《孟子·万章上》,讲非人力所能主宰。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李用《钱穆注解》:畏者,戒之至而亦慧之深也。李没有回避问题。“孔子如此畏‘天命’,是屈从于命运吗?孔子是勇士还是是懦夫?”李把“天命”归为传统的巫术礼仪的观念,我并不信服。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语出《论语·尧曰》。《论语》的最后一章,又回到了“命”。李的解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不懂得、不认识外在力量的这种非可掌握的偶然性,不足以为“君子”。就人生总体来讲,总被偶然性影响着、支配着,现代社会生活更是如此。
《论语》共三处,提到“天命”,所列皆上。
畏天命,是不是就无所作为、盲目顺从呢?李引用孟子的话,“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危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意在明示,人要主动适应偶然性,才可以自己“立命”、“造命”,才是“知命”。
李又引王船山的话。“俗谚有云,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凡举琐屑固然之事而皆言命,且以未死之生,未富贵之贫贱统付之命,必尽废人为而以人之可致者为莫之致,不亦舛乎?故士之贫贱,天无所夺;人之不死,国之不亡,天无所予,乃当致人力之地,不可归之于天”。李说,这有点近乎荀子了。我又查荀子怎么说的,荀子说,“节遇之谓命”。
程树德认为,天命是悟境。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引明儒顾宪成的话说: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是说人到了50岁就该悟透人生了,应一心一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而行。
《诗经》中说:“嗟尔君子,无恒安兮,靖恭尔位,好是正直。”这是提醒君子要克尽职守,做正直的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是道家的提倡,不见得真是叫你跟天较劲,而是劝导抖落世俗的尘埃,洞心见性,返朴归真,是另一种顺天道而为。孔子在《易经·系辞》里还有一句话: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无所不通,故知万事皆变,才不忧虑。
似知未知,似尽未尽,虽是浩繁如海,却有眺望星辰的喜悦。还是康德的话,说出了我深入研究的心境: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充满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