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鹿群的寓意(鹿的颜色吉祥风水)
福禄文化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当中,意象又可以称为审美象征意象,意象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要素是客观实体,另外一个是主观反映。所以我们能够得出意象指的是艺术作品再加工的过程中精神期望的提升。
久而久之演变为具有传统膜拜的图腾象征。在满汉文化视域当中,鹿意象都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早在商代,存在大量的"逐鹿"、"射鹿"之类的甲骨卜辞,其可靠性与真实性不容置疑。满清贵族对鹿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汉族。
在《吉林少数民族经济》书中记载:"1677年清朝以保护其祖先发祥地为名,将兴京(新宾)以东,伊通州以南,图们江以北划为封禁地区,后来从长白山封禁区设置的南荒围场,多半在延边境内。清廷只许官府在禁山围场内采捕蚌珠、人参、貂、鹿等,专供皇室享用,严禁异族潜入垦荒。"这段记录真实地揭示了满清贵族对鹿为代表的珍惜资源的垄断,从而反映出鹿在满清贵族当中的重要地位。
1895年猎户赵允吉进京向慈禧太后奏请人工养殖梅花鹿。慈禧太后大喜,当即任命赵允吉为七品鹿鞑官,赐黄马褂一件,官服一套。这是因为慈禧太后认为鹿是一种品位、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地位的象征。因此,满族贵族对鹿具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鹿意象都是美好福祉的真切写照。千百年来,人们提到鹿都会认为鹿是富贵安康,吉庆有余的符号。鹿与禄读音相同,禄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后,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的生活目标。
道家的文化体系当中,有一位麻姑,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可见麻姑是长寿的。可就是这位麻姑,身边总是有一只鹿相伴。可见,鹿是能够给人带来福运的。我国的寿星老经常手持鹿杖与寿桃,为的就是能够左右呈祥。在汉民族的文化范围内,有许多与鹿相关的,表示吉祥的词语。比如"鹿寿千岁"、"鹤鹿同春"、"共挽鹿车"等等。这些词语共同传递出了汉族人民心中美好的期盼。鹿对于满族而言同样是美好福祉的象征。这种情结应当说来自于鹿给满族人民带来了丰厚的实惠。
满清和恭亲王弘昼在他的诗作《人参》当中有这样的叙述:"沿路何须求鹿引,漫山岂必听人呼。"民间故事《九色鹿》代表了汉族心目中的道德纯良。满族也同样将鹿视作道德的化身。鹿聪明机敏,同时又富有经济价值,满族人民因此将鹿奉为善良女神。这集中表现在满族民间故事上。满族人有一则满族小伙子和梅花鹿妻子的故事叫做《梅花鹿》。鹿意象也是王权的象征。鹿的特点是行动迅捷,不易捕获,而谁要是能够捕获到鹿,就相当于拥有了王权,受到天下人的膜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用"逐鹿中原"来借指争夺王权。
满族人喜爱鹿,崇拜鹿,满族家祭中就有对鹿神的崇拜。它是满族民间流传的一种关于满族人民祭祀方式的称呼,它是一种定型的,包括几种祭项(祭西炕、祭星、祭天等)的专门族姓的祭典活动。满族人将鹿视作自己的额娘,鲜明地反映了鹿在满族人民心目当中的重要位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满族的文化属于狩猎文化,而鹿是满族重要的狩猎对象之一,也就是说,鹿是满族人的衣食之源。汉族文人群体尤其擅长用"鹿"来言志。比如卢照邻的《怀仙引》;"若有人兮山之曲,驾青虬兮乘白鹿,往从之游愿心足。"满族人善于从本质上对鹿意象加以审美观照。在满族人的心中,鹿是人神一体的表征。
在《女真萨满神话》当中,有几段关于抓罗妈妈的叙述:"她每次上山总是和鹿群在一起玩。抓罗妈妈的故事正是通过人"帮鹿"、"伴鹿"、"变鹿",一步一步揭示出满族人人神一体的理想状态。就是这样,满族人通过神话故事阐释出了"鹿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鹿意象成为了人神一体的表征。逍遥的意境与灵动的神韵。鹿意象为满汉人民的生活活动提供了审美指引。这种审美指引的核心在于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可以分成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以及人对社会的审美理想。人对自然的审美理想的至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因此当下东丰鹿业的兴旺发展既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供给人们来自基因的精神需求。图片提供:姜义、赵祥、郑春生、王胜杰、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