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2023-05-13知识百科
维吾尔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本民族大多数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巴拉提节、冒德路节、努吾若孜节和都瓦节等,你还知道哪
维吾尔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本民族大多数节日来源于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巴拉提节、冒德路节、努吾若孜节和都瓦节等,你还知道哪些维吾尔族的节日呢?
维吾尔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214431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一世纪末逐渐向南迁,以后便与当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一千多年前,维吾尔族的先世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唐朝天宝三年(744),回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回纥汗国,与唐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
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鹕,9世纪,回鹕大部分西迁入高昌、龟兹、于阗以西地区,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还融合了部份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汉、藏等民族成份。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西迁的回鹕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哈拉)汗国、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活动。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白雪节
白雪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节期不固定,一般在每年第一场雪之后举行。当第一场瑞雪普降后,朋友间互相庆贺,并相约去朋友家报喜,报喜方式很奇特,由一人先写好报喜信,然后将喜信藏在一处,请主人去找,如果被主人发现,则由送信者举办晚会,否则主人就要接待所有来报喜的朋友,这一天并不举行什么仪式,以相互拜访、聚餐为乐。
都瓦节
都瓦节,维吾尔语即祈祷、祷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等地维吾尔族传统祭祀节日,时间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节日里,男女老少尽情跳“赛乃姆”舞,家家吃抓饭并举行祭祀活动。
巴罗提节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巴拉提节
“巴拉提”,为阿拉伯语,意为赦免。巴拉提节时间在希吉来历8月1日至15日。
传说凡是8月15日夜晚,诚心悔罪求饶者,均可受到赦免,因为纪录人类善恶的天仙,这一晚将换用新文卷来纪录,因此此夜又称“换文卷夜”。这个机会倍受穆斯林的重视,以至于从8月1日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各家备上糖果、点心,并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间,择日请阿訇到家中念诵白拉提经,新疆回民称为“念夜”,内地称为“走节”。
8月15日,须行斋戒、谨言慎行、用心念经,无论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并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并向清真寺布施财物;晚上,是最关键的时刻,称为“换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点以前均不入睡,祈祷安拉恕罪赐福,儿童们则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伊斯兰家庭的大门口,高唱巴拉提歌,这时,这一家就会出来人施舍财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泽。
冒德路节
冒德路节,又叫“圣纪节”。每年回历3月12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主持,这天虔诚的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听阿訇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
萨依勒节
在新疆南部某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萨依勒节。萨依勒节,意为游玩节。每年三次,玫瑰花萨依勒在五月间春耕之后举行;果园萨依勒在六、七月间举行;甜瓜萨依勒在八月夏收结束,哈密瓜西瓜熟了之后举行。其中,要数甜瓜萨依勒最为热闹。那时节,夏收结束了,田间闲歇。人们就穿起了新衣裳。小伙子们穿着白色的或方格子花布的衬衣,有时腰里还系上宽宽的腰带;姑娘们则穿着各种印花图案的、艳丽的连衣裙和青色的镶了花边的小坎肩,还用乌斯曼草仔细地描了自己的眉毛。小女孩们则把头发按自己年龄编成许多小辫子,披散在肩上。连老头儿也戴上绣着巴旦木图案的小花帽,老太婆也披上了深咖啡色的厚大的头巾。于是,全家人高高兴兴地乘坐一辆马车,或分骑几匹小毛驴,带着馕,篮子里装满苹果、葡萄和梨,麻袋里装满哈密瓜,怀里抱着热瓦甫,忽隆忽隆地弹拔着,一路歌唱,来到风景优美的场所聚会。他们在树荫下歇了牲口,铺上毡毯,一边吃,一边相邀歌舞。晚上,就更热闹了。篝火熊熊,乐器争鸣,大家跳起了麦西菜甫,那是集体性的民间舞蹈。人们用这样热烈的方式来抒发夏收后的喜悦心情。
玫瑰花萨依勒则常常和爱情有关。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时。小伙子就采一朵美丽的玫瑰花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如姑娘接受他的爱情,便把玫瑰花插在发间;如不接受就还他。有些小伙子在送玫瑰花时,唯恐不能倾诉衷肠,还附上情书,并插一根麦秆,意为因自己相思而枯瘦如麦秆。有一首古老的情歌这样唱道:
情丝在我周身萦绕,
扯不完心头的无穷思念,
我日日把你等待,也——
爱情折磨得我瘦如麦秆。
都瓦节
亦称“坡度孽鬼节”。旧时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与汉族清明节似。无固定节期,多在盛大节日举行,届时,各家先上祖坟哭诉祭祀,燃灯育经,悼念亡灵。然后,家家吃“普罗”(抓饭),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心情跳传统集体舞蹈赛乃姆舞。
努吾若孜节
也叫“撒拉哈特曼节”。每年阴历春分日这一天,即阴历3月22日前后,为“努吾若孜节”。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在努吾若孜节时才唱的民歌。
古尔邦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又译为“库尔班”,“牺牲、献身”之意,故汉译又有忠孝节、献生.节和宰牲节。西北地区维吾尔、哈萨克、回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节期三天。节前,家家都要打扫房间,女主从们要炸馓子、烤饼干、做蛋糕等。节日清晨,穆斯林们沐浴完毕后,要去清真寺在“伊玛目”(教长)的带领下,一边诵赞词,一边步入礼拜大殿,举行节日会礼,观看宰牲仪式。会礼后,经济宽裕的人家要宰杀羊、牛或骆驼,并要按规定将一部分送给清真寺和神职人员,剩余的部分留下来招待客人或赠送亲友。关于古尔邦节的来历,古代阿拉伯地区有这样的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依,一是为了献祭,二是要考验他对安拉是否忠诚。当伊卜拉欣向自己的儿子举起刀时,安拉被他的忠诚深为感动,便立刻帕特使送来一只黑绵羊,让他以羊代子来献祭。为了感激安拉的仁慈,体现穆斯林的忠诚,宰牲献祭便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阿拉伯民族中流传开来。久而久之,便形成节日。
维吾尔族过此节时,无论城乡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主要由“撒那”、“赛乃姆”和“多朗赛乃姆”三种歌舞形式组成。“撒那”舞古老浑朴,是男子跳的大型集体舞;“赛乃姆”优美抒情,是女子跳的舞蹈;“多朗赛乃姆”是大型双人舞和群舞。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式各样的旋转和跳跃是其最大的恃点,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稚气未脱的儿童,都会在“达甫”鼓、“沙巴依”、“卡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广场的四周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烤羊肉、烤包子、炸馓子、馕、凉粉、酿皮等供人们享用。
肉孜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穆斯林对此节的称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举行。此前一个月的时间,是穆斯林们的斋月,人们按照伊斯兰教规白天封斋,只在日出前星出后进餐,而且绝不沾荤腥。待一个月满后,即是肉孜节。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会礼,寺内拱门上乐师高坐,吹着唢呐击着手鼓,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贺拜,馈赠礼品,节日期间除了相互拜年外,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歌舞等娱乐活动。
撒拉
撒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密一带的维吾尔族节日。每年春回大地,树木发芽出叶之际择日举行。届时,村里的家家户户自带锅灶到村外风景区,吃一天野餐。这一天,人人身着盛装,举行各种游戏。小商、小贩和饮食服务行业都前往让利销售,以助喜庆。相传该节日最早要举行隆重的农祀仪式,以求当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水节
水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春天来临前举行,水节是维吾尔人开展的一项集体公益劳动。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水渠头、泉源地,挖泉眼,清水渠,妇女和孩子们身着新装,边劳动边玩乐。傍晚回家途中还举行赛车等活动。
跳火节
跳火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三月中旬择一夜间举行。届时,人们在村内路上用柴禾、玉米杆相隔一定距离堆成一道一道的障碍,待点燃后,青壮年们从一定远的距离起跑,跨越火堆,直到次日凌晨才散。跳火堆是人们为驱邪而进行的活动,这是早期萨满教的遗风。
播种节
维吾尔族的播种节于每年农历四月十日左右,维吾尔族带着全家大小,来到各自的地头,先吃够、喝足,然后下地播种,祝愿所播下的种子全都扎根生长、棵壮粒大。
香妃墓会
香妃墓会,维吾尔语称“阿帕克霍加麻扎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维吾尔族民间祭祀集会。时在每年夏季,时间达三个月之久。尤以七月的每个主麻日最盛。香妃墓位于喀什噶尔市东郊,是当地最大的陵园。香妃系清乾隆皇帝的宠妃,名为伊帕尔汗。传说其祖是十五世纪南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之首领。后香妃返疆,逝后葬在此地。墓宇始建于公元1640年,整个建筑由墓宇和经堂组成,墓宇高26米,顶为穹窿形,直径为17米,造型甚为宏伟。墓旁的驼轿相传是香妃当年从京城回疆时乘坐过的。每年此时,远近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们便成群结伙,坐车骑驴到墓地朝拜。每天午前,经楼上发出礼拜的号令,人们便躬腰跪叩,在一片“安拉”声中,礼拜结束。之后,妇女接近墓宇,诉说各自的心事,有求家庭、夫妻和睦的、有祈生儿育女的,还有卜问儿女婚事的。更多的人则在陵园内饮食畅谈。青年男女还要歌唱舞蹈一番。这天,也是展卖各种杂货食品的好机会,人们可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入夜,人们操做各种民族风味的饮食,亲朋好友相互聚餐,老人们还要讲述有关香妃及其祖先的传说故事。墓会除维吾尔族外,蒙、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也来参加。
谒水节
谒水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冬春之交,冰雪消融之际择日举行。届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带上各种食物和野餐工具,来到泉水边或河流旁,野餐郊游,并商谈一年的农事。之后,青壮年要喝口春水,儿童和老人则用春水洗洗脸和手,人们唱歌跳舞,预祝秋天的大丰收。
维吾尔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214431人。“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一带。一世纪末逐渐向南迁,以后便与当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一千多年前,维吾尔族的先世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唐朝天宝三年(744),回纥以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回纥汗国,与唐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
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鹕,9世纪,回鹕大部分西迁入高昌、龟兹、于阗以西地区,在与当地民族长期相处中,还融合了部份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汉、藏等民族成份。逐渐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西迁的回鹕人曾先后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建立过喀喇(哈拉)汗国、高昌王国,并参与察合台汗国和叶尔羌汗国的活动。
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白雪节
白雪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节期不固定,一般在每年第一场雪之后举行。当第一场瑞雪普降后,朋友间互相庆贺,并相约去朋友家报喜,报喜方式很奇特,由一人先写好报喜信,然后将喜信藏在一处,请主人去找,如果被主人发现,则由送信者举办晚会,否则主人就要接待所有来报喜的朋友,这一天并不举行什么仪式,以相互拜访、聚餐为乐。
都瓦节
都瓦节,维吾尔语即祈祷、祷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等地维吾尔族传统祭祀节日,时间在农历四月五日前后。节日里,男女老少尽情跳“赛乃姆”舞,家家吃抓饭并举行祭祀活动。
巴罗提节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传统的“巴罗提”节即是其中之一。
灯节“巴罗提”一般在伊斯兰历每年8的头两天举行。由于节日之夜家家都点一种特制灯烛,故称之为灯节。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份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名下的灯烛上烤一下,再作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仪式结束,阖家大小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接着,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巴拉提节
“巴拉提”,为阿拉伯语,意为赦免。巴拉提节时间在希吉来历8月1日至15日。
传说凡是8月15日夜晚,诚心悔罪求饶者,均可受到赦免,因为纪录人类善恶的天仙,这一晚将换用新文卷来纪录,因此此夜又称“换文卷夜”。这个机会倍受穆斯林的重视,以至于从8月1日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各家备上糖果、点心,并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间,择日请阿訇到家中念诵白拉提经,新疆回民称为“念夜”,内地称为“走节”。
8月15日,须行斋戒、谨言慎行、用心念经,无论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并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并向清真寺布施财物;晚上,是最关键的时刻,称为“换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点以前均不入睡,祈祷安拉恕罪赐福,儿童们则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伊斯兰家庭的大门口,高唱巴拉提歌,这时,这一家就会出来人施舍财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泽。
冒德路节
冒德路节,又叫“圣纪节”。每年回历3月12日为纪念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而举行。这个节日多由清真寺主持,这天虔诚的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听阿訇念经赞颂圣祖穆罕默德的功绩。
萨依勒节
在新疆南部某些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萨依勒节。萨依勒节,意为游玩节。每年三次,玫瑰花萨依勒在五月间春耕之后举行;果园萨依勒在六、七月间举行;甜瓜萨依勒在八月夏收结束,哈密瓜西瓜熟了之后举行。其中,要数甜瓜萨依勒最为热闹。那时节,夏收结束了,田间闲歇。人们就穿起了新衣裳。小伙子们穿着白色的或方格子花布的衬衣,有时腰里还系上宽宽的腰带;姑娘们则穿着各种印花图案的、艳丽的连衣裙和青色的镶了花边的小坎肩,还用乌斯曼草仔细地描了自己的眉毛。小女孩们则把头发按自己年龄编成许多小辫子,披散在肩上。连老头儿也戴上绣着巴旦木图案的小花帽,老太婆也披上了深咖啡色的厚大的头巾。于是,全家人高高兴兴地乘坐一辆马车,或分骑几匹小毛驴,带着馕,篮子里装满苹果、葡萄和梨,麻袋里装满哈密瓜,怀里抱着热瓦甫,忽隆忽隆地弹拔着,一路歌唱,来到风景优美的场所聚会。他们在树荫下歇了牲口,铺上毡毯,一边吃,一边相邀歌舞。晚上,就更热闹了。篝火熊熊,乐器争鸣,大家跳起了麦西菜甫,那是集体性的民间舞蹈。人们用这样热烈的方式来抒发夏收后的喜悦心情。
玫瑰花萨依勒则常常和爱情有关。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时。小伙子就采一朵美丽的玫瑰花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如姑娘接受他的爱情,便把玫瑰花插在发间;如不接受就还他。有些小伙子在送玫瑰花时,唯恐不能倾诉衷肠,还附上情书,并插一根麦秆,意为因自己相思而枯瘦如麦秆。有一首古老的情歌这样唱道:
情丝在我周身萦绕,
扯不完心头的无穷思念,
我日日把你等待,也——
爱情折磨得我瘦如麦秆。
都瓦节
亦称“坡度孽鬼节”。旧时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喀什、和田地区。与汉族清明节似。无固定节期,多在盛大节日举行,届时,各家先上祖坟哭诉祭祀,燃灯育经,悼念亡灵。然后,家家吃“普罗”(抓饭),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心情跳传统集体舞蹈赛乃姆舞。
努吾若孜节
也叫“撒拉哈特曼节”。每年阴历春分日这一天,即阴历3月22日前后,为“努吾若孜节”。在这一天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的”麦西莱甫“,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在努吾若孜节时才唱的民歌。
古尔邦节
“古尔邦”是阿拉伯语,又译为“库尔班”,“牺牲、献身”之意,故汉译又有忠孝节、献生.节和宰牲节。西北地区维吾尔、哈萨克、回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时间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节期三天。节前,家家都要打扫房间,女主从们要炸馓子、烤饼干、做蛋糕等。节日清晨,穆斯林们沐浴完毕后,要去清真寺在“伊玛目”(教长)的带领下,一边诵赞词,一边步入礼拜大殿,举行节日会礼,观看宰牲仪式。会礼后,经济宽裕的人家要宰杀羊、牛或骆驼,并要按规定将一部分送给清真寺和神职人员,剩余的部分留下来招待客人或赠送亲友。关于古尔邦节的来历,古代阿拉伯地区有这样的传说:“先知”伊卜拉欣梦见安拉要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依,一是为了献祭,二是要考验他对安拉是否忠诚。当伊卜拉欣向自己的儿子举起刀时,安拉被他的忠诚深为感动,便立刻帕特使送来一只黑绵羊,让他以羊代子来献祭。为了感激安拉的仁慈,体现穆斯林的忠诚,宰牲献祭便作为一种宗教仪式在阿拉伯民族中流传开来。久而久之,便形成节日。
维吾尔族过此节时,无论城乡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麦西来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主要由“撒那”、“赛乃姆”和“多朗赛乃姆”三种歌舞形式组成。“撒那”舞古老浑朴,是男子跳的大型集体舞;“赛乃姆”优美抒情,是女子跳的舞蹈;“多朗赛乃姆”是大型双人舞和群舞。整个舞蹈热情奔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式各样的旋转和跳跃是其最大的恃点,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稚气未脱的儿童,都会在“达甫”鼓、“沙巴依”、“卡龙”等民间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广场的四周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如烤羊肉、烤包子、炸馓子、馕、凉粉、酿皮等供人们享用。
肉孜节
“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穆斯林对此节的称呼,其它地方的穆斯林称此节为“开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的宗教节日,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举行。此前一个月的时间,是穆斯林们的斋月,人们按照伊斯兰教规白天封斋,只在日出前星出后进餐,而且绝不沾荤腥。待一个月满后,即是肉孜节。是日,成年男子要去清真寺会礼,寺内拱门上乐师高坐,吹着唢呐击着手鼓,人们穿戴一新,互相登门贺拜,馈赠礼品,节日期间除了相互拜年外,还要举行叼羊、赛马、摔跤、歌舞等娱乐活动。
撒拉
撒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哈密一带的维吾尔族节日。每年春回大地,树木发芽出叶之际择日举行。届时,村里的家家户户自带锅灶到村外风景区,吃一天野餐。这一天,人人身着盛装,举行各种游戏。小商、小贩和饮食服务行业都前往让利销售,以助喜庆。相传该节日最早要举行隆重的农祀仪式,以求当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水节
水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是春天来临前举行,水节是维吾尔人开展的一项集体公益劳动。人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水渠头、泉源地,挖泉眼,清水渠,妇女和孩子们身着新装,边劳动边玩乐。傍晚回家途中还举行赛车等活动。
跳火节
跳火节是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每年公历三月中旬择一夜间举行。届时,人们在村内路上用柴禾、玉米杆相隔一定距离堆成一道一道的障碍,待点燃后,青壮年们从一定远的距离起跑,跨越火堆,直到次日凌晨才散。跳火堆是人们为驱邪而进行的活动,这是早期萨满教的遗风。
播种节
维吾尔族的播种节于每年农历四月十日左右,维吾尔族带着全家大小,来到各自的地头,先吃够、喝足,然后下地播种,祝愿所播下的种子全都扎根生长、棵壮粒大。
香妃墓会
香妃墓会,维吾尔语称“阿帕克霍加麻扎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维吾尔族民间祭祀集会。时在每年夏季,时间达三个月之久。尤以七月的每个主麻日最盛。香妃墓位于喀什噶尔市东郊,是当地最大的陵园。香妃系清乾隆皇帝的宠妃,名为伊帕尔汗。传说其祖是十五世纪南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之首领。后香妃返疆,逝后葬在此地。墓宇始建于公元1640年,整个建筑由墓宇和经堂组成,墓宇高26米,顶为穹窿形,直径为17米,造型甚为宏伟。墓旁的驼轿相传是香妃当年从京城回疆时乘坐过的。每年此时,远近成千上万的穆斯林们便成群结伙,坐车骑驴到墓地朝拜。每天午前,经楼上发出礼拜的号令,人们便躬腰跪叩,在一片“安拉”声中,礼拜结束。之后,妇女接近墓宇,诉说各自的心事,有求家庭、夫妻和睦的、有祈生儿育女的,还有卜问儿女婚事的。更多的人则在陵园内饮食畅谈。青年男女还要歌唱舞蹈一番。这天,也是展卖各种杂货食品的好机会,人们可购买自己所需的东西。入夜,人们操做各种民族风味的饮食,亲朋好友相互聚餐,老人们还要讲述有关香妃及其祖先的传说故事。墓会除维吾尔族外,蒙、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族也来参加。
谒水节
谒水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冬春之交,冰雪消融之际择日举行。届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带上各种食物和野餐工具,来到泉水边或河流旁,野餐郊游,并商谈一年的农事。之后,青壮年要喝口春水,儿童和老人则用春水洗洗脸和手,人们唱歌跳舞,预祝秋天的大丰收。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