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牛车是什么生肖(跑着牛车拉大屎是什么生肖)
还说现在的影视剧。看看现在拍的那些反映民国时期影视剧,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表现京津沪穗等大城市的题材时,镜头里有行人,有人力车、自行车,还有不少汽车,但很少见到马车、牛车。其实,这是非常有悖真实的。
如果有机会看看民国时的历史档案就会发现,那时一个城市里的汽车其实是很少的,即使到了1978年,全国民用汽车的保有量也才仅仅135.8万辆,这其中既包括载人的,也包括载货的,既包括四轮汽车,也包括俗称“三蹦子”的三轮汽车。而在1949年,这个数字只有5.09万辆。因为我的姥爷家在抗战之前就有一辆美国进口的汽车,所以我曾经留心查阅过有关资料,发现在抗战爆发前的1933年,整个河北省(包含北平、天津、保定等大城市)共有各类汽车4102辆,而整个浙江省仅有647辆,安徽省更是可怜到只有107辆。即使到了1936年,天津市各类汽车的保有量也不超过800辆(这中间就有我姥爷家一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家在文革时期被列入“黑五类”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全国只有五座城市拥有公共汽车,保有量分别为:上海215辆,广州96辆,青岛69辆,天津52辆,南宁4辆。街头上跑的多是人力车,据统计在1933年天津市共有人力车6万辆,北平有人力车4.05万辆。此外就是大量的畜力车和人力手推车了。现在的编导们大概都没有想象过手推独轮车上坐着人的场面,也没有见过一群人坐在马拉的大车上的样子。所以,现在的“年代剧”中那种满街跑的除了人力车就是汽车的画面基本上都是编导们自己想出来的。
再说一个真事儿吧!我上小学时已经是文革后半场的七十年代了,老师曾经给我们出过一道语文题,让我们在当时的天津交通规则上找病句,最后的答案是,病句为“赶马车进城要带粪兜”!错误之处在于:到底是给马带粪兜还是给赶马车的人带粪兜。
这个病句来自真实的交通规则,反映出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天津市中心还到处都有马车在跑。我小时候住在天津五大道的核心区,在那里就曾经见过形形色色的马车、驴车和牛车。而且,更为变态的是,在我们家住的那条马路的一个胡同口里,竟然还有一处钉马掌的木架子!
我至今也搞不清是什么原因,我家院门前的马路上永远都堆着建筑材料,包括钢筋、水泥、沙子、砖头等等,有时还会拖来混凝土搅拌机,就在我家窗前呼呼隆隆地搅拌水泥,一群人推着小手推车从搅拌机中卸出混凝土来运往别处。因为是建筑材料的堆场,所以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队马车来来回回地运输这些建筑材料。这些马车的车把式素质也不一样,有的马车上没有粪兜,弄得马路上到处都是马粪和马尿,有的车把式素质就比较高,给马的屁股后面挂上像下面这张图一样的粪兜,这样路上最多只有马尿而没有马粪了。
那时的马车实际上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低级的是木头轮子的粪车,一般都比较小,由一头小毛驴拉着,车上面是一个木头制成的粪箱子,旁边挂着挑粪用的一副扁担、两只粪桶,还有掏粪的长柄勺子和粪井盖钩子,以及疏通下水道用的竹劈子。再高级一点的就是由一匹马或骡子拉着的胶皮轮大车,这种车上的胶皮轮与卡车轮子基本上一样,中间也是滚珠轴承,所以装的东西比较多,马拉起来也比较轻快。最高级的是中间由一匹马驾辕,前面有一匹或两匹马拉套的大车,这种大车拉货多,也非常重,车轮自然也是胶皮轮,同时车辕边上还有一把手刹,关键时刻能够把车停下来。这种车因为马匹多,载重大,跑起来尤其是起步时需要拉套和驾辕的马同时发力,很考验车把式的本事。
我那时整天闲得没事,就经常观察马车。一般说来,马车到了我家楼下的砂石料堆场,车把式就会勒住缰绳、拉起手刹把马车停住,把鞭子插到车辕上,然后在别人卸货的空档里,把车从马身上卸下来,随手从车的后方拿出一个铁皮做的食槽,里面是切好的草料,有时还从一个布袋里倒出一些黑豆,放到马的面前喂给它吃,有时还从我家马路对面的街道小工厂里接一些水给马喝。由于整天看马车,所以我从很小就能通过看耳朵和尾巴分辨马、驴和骡子的区别,而且还能辨别出骡子和驴骡(骡子是公驴配母马,长得更大更壮;驴骡是公马配母驴,长得体型较小,力气也小。后来读书才知道,这个驴骡的学名叫“駃騠”)。那时人们赶大车最喜欢的是骡子,因为骡子力气大而且耐力强。有句老话叫“进店的骡子出店的马,五里路的小毛驴”,意思是说,骡子走了一天到进大车店时还能保持体力,而马就是在出店的时候跑得快,至于驴就只能快跑五里路了。
平时马车卸车要半个多小时到一个小时,卸完车之后,车把式就要把马再套上车。这时先要通过马的脖子给马的肩头套上一个类似装满粮食扎细了的口袋一样的“套包子”,起到保护马匹的作用,然后让驾辕的马向后倒着走,把车辕架到马背上,勒紧肚带,再把一个用于拉车的木架穿过马头放在“套包子”上,这之后再把拉套的马系好。全部收拾停当之后,车把式松开手刹,从车辕上取下鞭子,空甩一声,嘴里喊一声“驾!”,马车就开始向前走了,这时车把式紧赶两步,顺势一跳就侧身坐在了车辕上,于是一路马蹄声哒哒哒地走远了。
还有一次,我看到车把式把马从车上卸下来之后,牵着缰绳来到钉马掌的架子那里,把马用绳子固定在架子上,然后扳过马蹄来,先用一把平头的钳子把马掌上的钉子一颗一颗地拔出来,然后换了一块新的马蹄铁,用榔头重新钉进去,整个换马掌的过程很快,这马也没什么反应,好像不疼也不害怕,倒让我觉得马应当很疼,看得心里一紧一紧的。
除了马车之外,城市里也有少量的牛车,牛车比马车跑得慢,每次看到牛车慢慢悠悠地从面前走过,我总是替赶车的人着急,这要走多长时间呀!
所以,当我看电视剧《潜伏》时,见到翠萍坐着大胶皮轱辘的马车进城时就乐了,那时的乡下人哪有胶皮轱辘大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