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堂陈氏家谱
邝家庄村位于新雅街的东部,南连新村,北接花都湖,东邻新华街田美村,西通三向村。全村5个经济社,874户,2654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村庄因邝氏最先在此聚居,故名。村子地形特殊,前有风水塘,后有山嘴岭、尾底岭、矮岗岭、老虎岭,这些山岗像一条龙,村子也因此曾得名龙湖村。1949年后恢复今名。村庄地处新街河和花都湖南岸,已经与花都中心城区连成一片。其中1570亩耕地,1500亩山林,村庄面积430亩,有山有水,有森林,有田园,有花都湖,依山傍水,绿树成阴,俨然一幅风光旖旎的田园山水画。2012年,邝家庄村被花都区定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八个试点村之一。2015年,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名镇名村。
陈氏宗祠
立村已有三百年
邝家庄村的历史大约三百年,在花都村落中不算长。
2016年,笔者一行来到陈氏宗祠,里面坐着几位老人,其中两人还在理发。一问他们的年龄,都有八九十岁了。当我们说明来意,他们就七嘴八舌说开了:“老祖宗是河南的”,“是从东莞迁来的”,“是康熙时迁来的”……
我们又去村委会办公室采访,遇上陈孔相、梁可权等村干部、村民代表,接着交谈。陈保敬老人还送了一份《陈氏族谱》复印件。
事后,经过整理采访记录,查阅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分析,邝家庄立村历史至少有三百年,在**康熙年间就已有村落。但陈氏宗祠修复碑文上记载,**甲辰年(1722)立村,这显然有误:一是甲辰年不是1722年,而是1724年,这年正好是雍正二年,康熙已于1722年年底驾崩。二是陈氏先祖陈日进到邝家庄创业之前,此地已有邝氏居民定居。
邝家庄为何不姓邝?
门楣上的壁画
邝家庄立村历史不少于三百年,它是邝氏人开基立业的。村子因此得名“邝家庄”。
以前,或许很多人不认识邝家庄,特别是第一次听说后,自然会问:“邝家庄为什么不姓邝?”,其实,这一疑问笔者也是久存疑问。
采访中得知,邝家庄最早的原住居民不是陈氏,也不是李氏,而是邝氏。
“那为什么现在没有姓邝的呢?”几位老人说,当时,邝家在村里是大户,陈、李、梁、刘、江等姓氏都是邝氏的仆人,后来,这几个姓氏势力大了,邝家觉得难以立足,于是移民他乡。当然,仅仅为口头传说而已,至于结论如何,还有待历史文献的考证。
早先,邝家庄为“七大姓”,后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等原因,现在村里仍有陈、李、梁、刘、江、何、袁等姓。不过,村内大姓是以陈、李为主,其中陈姓1100多人,李姓1000人。
邝家庄人对**非常尊重,已成习惯。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祠堂摆大宴,宴请村里的老人家。只要年龄达到五十以上的男女村民,都可以参加。五十岁以上女性参加宴会,这在其他村较为少见。也可以说明邝家庄人对女性老人的尊敬。
陈氏宗祠“广味”浓
陈氏宗祠位于邝家庄,2008年被列为花都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旁有李氏宗祠、梁氏宗祠,前面是一口秀美的风水塘,此乃“以水为财”习俗的反映。水塘边种有大榕树,使榕树下的空地成为仅次于宗祠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陈氏宗祠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先后于清宣统三年(1911)和1997年重修。
陈氏宗祠的门联:颍水家声远,川流世泽长。从楹联的构成看,其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很一般,此乃陈氏颍川堂固定对联,也是陈氏宗祠的通用对联,没有什么创新、出彩之处。当然,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
陈氏宗正门
对这个门对的诠释,“颍水”,水名,在河南许昌;“家声”,家族名声;“世泽”,祖先的遗泽。主要指地位、权势、财产等。《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吴承恩《挽陈拙翁(诗)》:“龙楼动褒表,世泽正丕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余既识其前后岁月,而慨夫能守世泽之难也。”为嵌字联之鹤顶格,将“颍”、“川”两字置于联首,点明颍川这一地名,而颍川堂是陈氏家族的一个重要派别。门对大意是:陈氏颍川堂家族屡出名人,家族兴旺发达;这个家族德高望重的名人,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
陈氏宗祠的“广味”挺浓,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花都区卷》记载:“坐西**东南,广三路,深两进,总面阔23.1米,总进深20.9米,建筑占地499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墙,石湾琉璃瓦脊,碌灰筒瓦,青砖墙。”
宗祠头门面阔三间12.3米,进深两间7米共十一架。正脊施有花鸟、人物、鳌鱼等装饰,工艺精美。前廊梁架及封檐板雕刻戏曲人物、花鸟等图案。次间虾公梁上设石狮、异形斗栱。墀头砖雕饰人物、瑞兽、花鸟等图案,造型生动活泼。石门额阴刻“陈氏宗祠”,上款刻“**冬月吉旦”,下款刻“区为柏拜书”。墙楣绘有“白鹅换经”、“风尘三侠”等壁画,保存完好。
后堂面阔三间12.3米,进深三间8.3米共十三架。正脊灰塑“松鹤延年”、“孔雀开屏”等图案。坤甸木金柱,上悬“盛德堂”木匾,上款“庚辰年仲秋吉旦”,下款“陈氏子孙后裔仝立”。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左右路建筑各面阔4.2米,与中路建筑以宽1.2米青云巷相隔。
陈氏宗祠神位
为何说它“广味”挺浓?因为硬山顶、博古脊、琉璃瓦、青砖墙、灰塑等广府元素明显,还有广三路,深两进,青云巷,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广府人的宗祠。不要小看高出屋顶的人字封火山墙,它能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同时也达到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因为它简洁实用,成本又低,在村落中尤显风姿。故民间多采用之。
宗祠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反映岭南风情的石雕、木雕、砖雕和泥塑、灰塑、壁画等工艺,陈氏宗祠表现出十足古韵,艺术价值也高。
雕刻表现在正脊上有花鸟、人物、鳌鱼等装饰上,工艺精美。还有前廊梁架及封檐板雕刻戏曲人物、花鸟等图案;次间虾公梁上设石狮、异形斗栱;墀头砖雕饰人物、瑞兽、花鸟等图案,造型都很生动活泼。祠堂门外梁上散发着金光的木雕,匠人们精湛手艺令人惊叹。
灰塑又叫灰批,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材料以石灰为主,作品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上或其他建筑工艺上,多用于祠堂、寺庙和豪门大宅。2008年,灰塑被列入第二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灰塑工艺精细,立体感强、色彩丰富;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人物、花鸟、虫鱼、瑞兽、山水及书法。如陈氏宗祠的“松鹤延年”、“孔雀开屏”等图案,采用灰塑工艺,栩栩如生,且保存完好。
“松鹤延年”,松,在道教文化中象征着不死,即长生不死。鹤,在道教文化中也象征着不死,且还有志存高远之意。松、鹤两个仙物结合,能够使人如松鹤般高洁、长寿。
“孔雀开屏”,表现祥瑞之兆,取材于传说故事。传说中的孔雀开屏只有在太平盛世才出现,此意为渴望家族吉祥幸福,实际上是**民族向往和平幸福的传统心态的写照。
宗祠的“白鹅换经”、“风尘三侠”等壁画,绘在墙楣,保存完好。这两幅壁画很有意思。“白鹅换经”,取材于民间故事,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道士以字换鹅的故事。“风尘三侠”取材于唐人传奇“虬髯客传”和“隋唐演义”的民间故事,说的是红拂女、李靖、虬髯客三位侠客结义,帮助李世民打天下的故事。
邝家庄人属于典型的广府文化圈,说粤语(广州话),吃粤菜,祠堂宴请,品粤剧、粤曲,节俗婚嫁、饮食风俗皆为广府民俗。民居建筑,有别于粤东客家民居、潮汕民居,为广府民居。
但因其历史、地理原因,又有一些不同于周边的风俗习惯。如白云区不少地方盛行舞火龙、舞水龙等民俗活动,而邝家庄却因村后山岗似龙,有龙湖村说法,故没有此类活动,只有舞狮活动。陈氏宗祠墙角就放有舞狮的道具。
又如邝家庄地处新街河边,按理说应有“扒龙舟”的习俗,但却恰恰相反,也是因村庄的地形、地名皆因有龙的元素,故村民从不组织活动,也不出舟。因为这不吉利。龙在他们的心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邝家庄人喜欢制作臭屁醋。臭屁醋,又名"长寿醋"。珠三角地区的居民不少人都有制作、饮食的习惯,据说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何叫“臭屁醋”呢?因醋汤有一股臭屁味而得名,那是一种令人难忘的独特味道。如果长期饮用,则可延年益寿,故又名“长寿醋”。村民们都会制作一些臭屁醋,以备自用。至于食用方法很多,可以放不同的材料下去煮着吃,通常的做法是煲汤,因夏季湿热,喝上一碗,健脾开胃,消解暑气,滋补生津,有益健康。这在当地是妇女“坐月子”的补品。
世外桃源今不在?
花都湖公园没有修建之前,一条新街河将邝家庄挡在南面,加之那时雅瑶镇属于白云区管辖,地处偏辟,交通不便,邝家庄自然而然是一个边远小村庄。村庄三面环田,一面环水,与外界的接触自然比较少,就像一个世外桃源。那时,知道“邝家庄”的人不多,真有点“只知秦汉,不知魏晋”的感觉。
邝家庄陈氏宗祠外景
但自从花都湖公园开放后,骑自行车,或步行进入花都湖时,邝家庄有两个入口直通:湿地园入口、凤凰南路入口。邝家庄成了必由之路,名声也就大起来了。
美丽乡村的建设,泥泞的村道,变成了沥青路,迎面而来的是种植的草地带来的大片的绿色。春天的清晨,这里总是会有一层薄雾在上面,如梦如幻。村里建起文化广场,修葺的邝家庄村委会办公大楼,保留当年的休息亭和榕树,宗祠前的风水塘原本其貌不扬,如今被打造成半月形的碧绿池水,成了村庄的“心脏”,村子沿山而建,一条马路——龙湖路贯穿村子,就像一座天然的小公园。
花都湖公园就在旁边,那是一座利用山水资源,以绿化为主,形成防洪防旱与城市景观互为联动的亲水型生态长廊,力求保留历史特色风貌,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滨河公园,成为市民常去的休闲地方。它是花都的“心肺”,是花都一张亮丽的名片。
花都湖公园已与邝家庄融为一体,这是邝家庄的资源,也是邝家庄的优势。
当我们穿行花都湖,陶醉它的美丽;当我们走过邝家庄,享受它的宁静;当我们驻足陈氏宗祠大门口,那些古韵和秀美便扑面而来。